淺探關公信仰濫觴

2020-12-14 騰訊網

導讀:中華民眾對關公的崇奉由來已久,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時間跨度之大、影響範圍之廣,神格之高,在中國古代人神中絕無僅有。作為一個綿延千載的獨特宗教現象,關公信仰產生與發展的原因可謂十分龐雜。本文中,筆者將在學界現有觀點的基礎上,從政治、民眾、宗教三個層面對關公信仰濫觴做一探討,以期達到疏理溯源之目的。

關羽,字雲長,山西解梁人。生於公元160年,卒於公元219年。作為我國家喻戶曉式的人物,其事跡隨著小說《三國演義》而深入人心並被國人津津樂道。在近六十年的人生歷程中,他馳騁疆場,鏖戰群雄,譜寫出一曲令人感慨的壯歌,被後人視作集「忠、義、仁、勇」於一身的道德楷模,並逐步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農工商廣泛頂禮膜拜的神聖偶像。然而有趣的是,若論「忠、義、仁、勇」四字,中國歷代不乏其人,緣何唯獨關羽被神化?筆者認為,關公崇拜是中國封建社會君主集權下的產物,是特定文化土壤中孕育和催生出的果實。論其濫觴,大體可從政治、民眾及宗教三層面予以考察梳理。

政治層面

在三國時代,關羽普遍被認為是一位具有「國士之風」且勇猛無敵的戰將,但由於其失敗而對劉備事業造成不可挽回之損失,使他在逝世後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不僅未受到特別崇敬,反到負面評價屢屢。陳壽在他的《三國志》中就曾寫道:「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關羽死後的諡號為「壯繆」,意在贊其勇而批其繆。就連直接導致其死亡的罪魁禍首呂蒙,人們也似乎並無特別非議。

這種對關羽的主流評價直至宋代都未有太大改變。南宋理學家朱熹就曾在稱讚關羽之勇的同時,又諷其「恃才滷自取其敗」 。不過也就是在宋代,關羽的地位開始悄然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首先體現在「忠君」觀念的加強。對於剛剛經歷「五代十國」動蕩的趙氏皇帝而言,強化中央集權、穩定政局是當務之急,「忠君」思想可謂一劑良藥。原本並無惡評傍身的曹操,正是在這種「忠君」思潮的背景下淪為漢賊,成為奸臣賊子的代表。相應的,其陣營中的人物自然也都無法獲得正面評價。南宋以後,正統觀念愈發成為人們評判歷史的準繩,「學者皆知曹氏為漢賊,而不知孫權之為漢賊也」,至此曹魏與孫吳政權皆被徹底否定。三國中,只有劉備政權被視作正統,而在其集團內部,可與關羽相提並論的只有張飛、孔明等人。張飛性格略顯滷莽,孔明又有權臣之嫌,唯關羽對君主忠心耿耿,因此關羽便順理成章地成為「忠君」思想下的標杆性人物,在官方引導下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崇敬。

關羽生前爵位僅至亭侯,蜀漢政權在他去世後也未曾額外封賞。自宋代始,關羽爵位不斷上升,北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封關羽為「忠惠公」,不久又對其加封王爵;大觀二年(公元1107年)封「武安王」;到南宋孝宗時,關羽已被加封至「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民眾提及關羽也不再直呼其名,而尊其「關公」。

宋代以降,歷代統治者出於各自政治需求皆對關羽之忠推崇備至,造神運動得以持續數百年,清代時達到極盛。

清世祖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追封關公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清世宗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追封其三代為公爵;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7年)在封號前增加「靈佑」二字;清仁宗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其封號又加「仁勇」二字;清宣宗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封關公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到了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關公已是「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了。清代所建關帝廟數量也屬歷代之最,有天下關帝廟「一萬餘處」之說,號稱「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塞垣,凡兒童婦女,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連雍正皇帝都認為:「自通都大邑下至山頤海邀村墟窮僻之壤,其人自貞臣賢士仰德崇義之徒,下至愚夫愚婦兒童走卒之微賤,所在崇飾廟貌,奔走祈攘,敬思瞻依,凜然若有所見」 。

論及清代對關公的格外推崇,究其原因,可追溯至滿清入關之前。文化史學家朱維錚先生曾精闢地指出:「皇太極、多爾袞兄弟,據漢人策士范文程的指點,將描述權力爭奪遊戲的通俗講史小說《三國演義》譯成滿文,當作未脫野蠻心智的八旗軍事貴族的啟蒙教材,無疑對於滿洲接受晚明官方已抬為天尊的關帝神話,進而與薩滿巫術結合,將關帝奉為專顯威靈護佑滿洲的至上神,起了催化作用」。因此,滿人在取得政權後,在全國範圍內提倡關公崇拜就成為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此外,朱維錚又用「神道設教」一語點破清庭提倡關公信仰的本質——關公崇拜只是清庭作為「以漢制漢」的統治手段,統治者正是希望通過對關公信仰的宣揚,達到「移孝作忠」的目的。

民眾層面

宋代社會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商業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出現。繁榮的城市商業中,娛樂業逐漸發達。在這樣的背景下,話本小說應運而生。「說話人」不僅活躍於城市,還遊走於農村。「說話」成了人們最喜聞樂見的娛樂項目之一。三國亂世作為文學作品的熱門題材,是「說話人」的重點演義對象。在三國史話的形成過程中,宋人的「正統觀」貫穿始終。

蘇軾在筆記小說《東坡志林》中記述:「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人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元末明初的陶宗儀也說:「京師有富家子,少孤專財,群無賴百方誘導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戲,每弄至斬關聖輒為之泣下,囑弄者且緩之」。統治者的觀念和上層文人的價值取向就這樣通過通俗文學作品被普及到民間。於是,關羽的形象不斷被塑造,成為「忠、義、仁、勇」的人格化身。

中國民間信仰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偶像崇拜,神化關公符合民眾的心理需求,很快就被大眾所認可並構成一定的心理定式。如同多數學者所論,中國並不存在與所謂「大傳統」迥然有異的「小傳統」。儒家所倡導的「忠、義、仁、勇」等道德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信仰,然而高深的義理對於民眾太過抽象,大眾對「忠、義、仁、勇」的認同,需要一個人格化的具象符號來體現。關公形象的出現,正符合民眾的這一心理訴求,從而獲得了普及的內在動力。至此,歷史上的關羽已不再重要,作為由聖而神的偶像關公,走進大眾生活,影響著普通民眾的行為方式,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開始具有複雜與豐富的內涵。至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3年)關羽被封為「單刀伏魔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關帝廟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普及。誠如任繼愈先生在《中國道教史》中所指出的那樣,在明末的內憂外患中,連統治者也要向關公乞靈了。

宗教層面

隨著關公逐步走向神壇,各個宗教紛紛納其入營,關公的神力也得以不斷擴充,成為為數不多的,在不同宗教中皆佔據一席之地的神靈。

佛教

在隋唐以前的漢傳佛教中,並無針對關羽的祈禱、讚頌及儀軌。相傳隋代時,天台宗智顗和尚在荊州玉泉山入定時,曾遇到尋找頭顱的關羽,在智顗為他講說佛法之後,關羽隨即皈依並發願成為佛教護法。自此,天台宗寺院首開關羽供奉之風,之後各宗佛寺爭相效仿。譬如在禪宗中,關羽也被稱作「伽藍菩薩」,與韋馱並稱「二護法」,一些寺院甚至還會專門為其建造「伏魔殿」以示敬虔。

道教

道教本就是多神崇拜的典型宗教,在關公封神後,道教自然要將他吸納其中。諸多道教史的著作表明,關公與道教的結緣是在宋代,這當然與宋代對關羽的褒揚有關。在道教中,關羽也稱「關聖帝君」,為道教「護法四帥」之一,甚至部分道教徒稱關公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道教徒還以關公的名義編纂了大量的經典,比如《關帝覺世真經》等。

在道教中,關公也是「武財神」。其職能除「治病除災,驅耶闢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外,還有「司命祿,庇護商賈,招財進寶」。傳統意義上,財神有很多,譬如佛教中的「多聞天王」、「善財童子」以及範蠡、管仲、比幹、趙公明等人,但這些財神皆難與關公匹敵。主要原因在於,古代中國商人社會地位不高,經商環境差強人意,幾乎每個看似輝煌的商業傳奇背後都暗藏血淚史。在這種情況下,商人在乞求財運的同時,還需要乞求平安。「一事不煩二主」,忠勇無敵的關公漸漸成為商人乞福的對象,兼起送財的差使。此外,中國商人契約傳統不強,日常商業往來主要依靠道德約束,關公之「義」,更是商業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可以說,在關公信仰的傳播過程中,商人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多數關帝廟的修建也都與商人有關。

儒教

歷史中關羽的品行雖非人人稱道,但儒教卻因「神道設教」的思想,頗願接納民間不斷神化的關公形象,並視之為道德楷模,因此甘願與道教合作,利用其勸善文書,以教化民眾。崇奉孔子的儒生更把關公視為「文衡帝君」,與「魁星星君」、「朱衣神君」、「純陽帝君」以及「文昌帝君」合稱為「五文昌」。明代之後,讀書人在科舉考試之前不是去孔廟祭孔,而是到關帝廟中祈福。

關公信仰的最大特點就是民間性。可以說,如果離開宗教支撐,關公崇拜是不可能具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和持久的生命力的。在三教共推之下,關公信仰得以普及至社會各個階層,成為全民族的共同信仰。

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關公信仰實則是中國古代社會各階層共同推動的一場曠日持久的造神工程,關羽登上神位的背後充斥著人的各色需求,誠如民俗學家黃華節所言:「關羽是被後人拿完美的倫理質素,黏附在不甚完美的本有人格上,成為一種崇高德性的象徽,才躋於帝位成聖的」。在這項造神工程中,官方文化與大眾文化相互滲透,上層需「忠」,下層要「義」,雙方各取所需。關公信仰的「忠」、「義」核心,雖對社會倫理秩序的構建與維護具有一定積極作用,但這種充滿人為因素的造神運動,又大大減低著關羽作為神的真實性。人造神邸所反映出的,恰是中國人對信仰本身的輕視,是出於現世考量的鬼神膜拜大過出於終極考量之信仰的行為具態。在對現世「完人」的堅持中,一種矛盾的宗教觀被異化為徘徊於現實與理想間幻滅般的執念。

相關焦點

  • 關公信仰者的三重境界
    3套用青原行思大師的三重境界說,作為一名關公信仰者,也是具有著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一重境界對應的是對關公忠義無雙、智勇雙全歷史人格的英雄崇拜。關公是歷史上威名赫赫的大英雄。關公信仰滿足了人們全方位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訴求,祭祀關公的廟宇,遍布神州大地,成為海內外華人祈福、祭祀,凝聚合力、規範道德、主持公道的一種約定俗成的方式。這一類人可稱為關公信仰者。第三重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一重境界對應的是對關公精神應用於社會生活實踐的道德踐行。
  • 薩滿信仰與關公崇拜是滿族早期崛起的精神支柱
    滿族歷來信仰薩滿,崇拜英雄。而努爾哈赤自幼熟讀「三國演義」,尤其崇拜像關公這樣具有忠、義、仁、勇的英雄,並把關公供奉為「神祗」。清前努爾哈赤祖宅的堂子就主要供奉的是「關公」神位、「佛拖媽媽」與「先祖」,每天都要祭拜,出徵前祭拜,勝利回營認為是關公「護衛」「顯靈」而取勝,還要帶部族首領去堂子集體祭拜,「關公」的「忠、勇」早已成為滿族勝戰的精神支柱。
  • 【關公文化】從關公廟看華人信仰的足跡
    「顯聖」雖為民間傳說,且不易證實,卻表達了歷代各族民眾對關羽的崇敬之情。在忠義館,我們看到館內外擺滿了各地信眾為關聖帝君供奉的祭品,色彩絢麗的糕點、水果、三牲,展示著花園之國海納百川的南國風情。忠義館關帝像的背景,是一條巨大的騰飛的金龍,門前石柱,也雕刻著五彩飛龍,向人們顯示著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馬來西亞華僑華人的關帝信仰十分普遍。1673年,馬六甲華僑創建了青雲亭,供奉關帝、觀音大士等。
  • 世界分布最多的關廟,構成龐大的關公信仰網絡
    因關公又曾被封諡為帝君,故其墓還能同時以「陵」謂之。歷代統治者,對修建孔廟向有嚴格規定,文廟只能建矗於縣以上的城鎮。因信仰關公的善男信女多如恆河沙數,這就使得當權者對關廟事極難作出硬性規定。於是,自南陳、隋朝以來,關廟逐年有加,及至明清,關公已是英名婦孺知,廟食盈寰中,香火遍天下。在遍布神州的大小關廟中,從建造意義及建築規模而言,有四座最為著名。
  • 【關公信仰】關帝靈籤,應驗考題
    ——出《關帝護國佑民靈驗記》感謝您關注關公文化彭允好,微信公眾訂閱號:yiguangong。微信號:ggwhpyh。我們致力於研究關公文化、弘揚關公精神、升華關公形象,以關公文化的忠、孝、仁、義、節、勇、誠信為楷模,廣泛交誼,溝通四海。講信義、重承諾,崇尚正義,見義勇為,正直為人,立身處事不違良知。
  • 說說立刀關公
    而立刀關公代表著關羽講義氣、顧大局的形象,因此被視為是忠義之臣的化身。 「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加諸在關羽身上的封號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顯赫。他也由一名武將逐漸成為一種精神信仰,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民間,關公幾乎成為了一位萬能之神。他可以呼風喚雨,可以鎮壓外敵,可以招財進寶,還可以保佑平安生子。
  • 關新剛老師新作:關羽、關公與關公文化
    編者按:山西省運城市關公文化學會會長關新剛老師的新作《關羽、關公與關公文化》一文系統、詳實地闡述了關羽、關公、關帝的概念區別、形成過程及來由典故,引用史料了由歷史人物關羽到文學藝術關公,再到精神信仰中的關帝的過程,釐清了一些大眾耳熟能詳的傳說故事與史料記載之間差異,並闡明了關公精神的實質內核及在當代社會弘揚關公文化、傳承關公精神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 【關公文化】戰神關公崇拜與軍人軍魂
    清朝入主中原後,除大力提倡尊孔崇儒,崇尚程朱理學,與漢文化融合,還大力倡導尊君、忠君的思想,大力宣揚關公忠義精神,將關公戰神的地位提到至尊無上的武聖地位。除了朝廷尊奉,「戰神關公顯聖助戰」的傳說也頻繁出現在地方志中,如《嘉靖延平府志》所載:「義勇武安王行祠:在城普通嶺,神姓關,名羽,字雲長。蒲州人。宋端平中建祠,郡人事之甚謹。
  • 關公文化是一種中國精神
    2020馬來西亞國際關公文化節,首次在線上舉辦國際關公文化論壇。福建泉州通淮關嶽廟董事長吳金炎先生發表了題為《關公文化是一種「中國精神」》的演講,深受海內外觀眾稱道。特將吳金炎董事長的演講主要內容發表於此——
  • 武聖關公為中華民族樹立正氣正義的人格標杆
    歷經千年而長盛不衰的關公信仰,是中華民族全體民眾共同創造出來的文化符號、精神符號,是正氣正義的象徵,是傳統道德精神踐行的典範,也是華夏文明集體智慧的具體體現。因此關公信仰具有獨具特質的民族性和普適性。這是關公信仰得以流傳廣泛、楷模萬世的群眾基礎。 宋元以來,關廟已「祀遍天下」。
  • 威風凜凜石雕關公像寺廟石雕伽藍菩薩
    石雕關公又稱為關帝爺、帝剎公,佛教又稱伽藍神,和武財神等。石雕關公形象,一般是長鬚,怒目,手持青龍偃月刀,身披鎧甲和披風,腳踏長靴,威風凜凜,給人一種無堅不摧和戰神的形象。石雕關公-凱巖石業石雕關公身前的忠勇實際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等等,關公在後人眼裡就是忠義的象徵。被無數後人所讚美。
  • 關公由帝而聖,榮登中天玉皇的歷史進程
    關公,是華人社會的精神信仰,也是華人心中萬古不滅的精神圖騰。 在中華傳統文化大觀園裡,關公信仰堪稱一道獨特而靚麗的風景線。 關公是史書上有明確記載和傳記的歷史人物。 史書《三國志關羽傳》字數雖不多,僅有九百多字,卻真實記錄了關公忠義神勇的傳奇一生,為後世展現了一位忠肝義膽、智勇雙全、神威蓋世、威震華夏的英雄形象。
  • 中國六大關公像,你知道多少?
    近兩千年的推崇與傳承,關公已從平民成為神聖,其忠義仁勇精神已成為一種信仰。歷代都有一些經典的聖像作品,多已遺失。關公故裡關公文化專門研究機構-關公研究會和山西古瑞特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搜集歷代關公聖像圖片,並根據解州關帝廟珍貴歷史文獻,結合洛陽關林,當陽關陵的關公相關資料,恢復並開發出系列珍貴的關公聖像,以立體的雕塑表現手法,以耐保存的貴金屬銅精鑄而成;並在國家版權保護中心以「解州關公」名義進行版權保護,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外觀專利保護,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進一步發揚和光大,供世人瞻仰,受到海內外華人的廣泛好評
  • 關公的生日究竟是哪天?
    關公文化是一種漢族民間信仰。而武聖關公廟在海內外數量及規模遠遠超過了孔子的文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文化,關公是一種精神。作為一種精神現象,它對社會生活最直接的意義是在精神方面,主要是在倫理道德方面。關公文化精神價值的核心在於道德價值。
  • 民族傳奇戰神關公連載2 關公是三界伏魔大帝,不是伽藍護法的歷史真相!
    關公運神力7日內建玉泉寺,晉王楊廣封「伽藍菩薩」 註明:正信的宗教徒應該不拘一家之說,如果長期禁錮一家,不看歷史,則有毫釐千裡之謬!!而或此家有人訛誤歷史、故意造神,你則深陷其中,終身不悟。 1 楊廣宣封關公的記載,遍查正史沒有!! 2 隋煬帝淫亂暴君,堪比桀紂;忠義千秋的關公,生前不事奸曹,成神後怎能曲從淫暴楊廣的宣封!
  • 紀念關公誕辰1860周年
    今天是關帝誕辰1860周年,今天上午以「傳承關公忠義文化,蹚出轉型發展新路」為主題的系列紀念活動在解州關帝廟南廣場舉辦,一起來看記者從現場發回的報導。上午8:30,紀念關公誕辰1860周年系列活動正式啟動,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志峰,副市長梁清燕,市政協副主席翟東鴻出席開幕儀式。活動中,鹽湖區與國內一流團隊舉行了籤約儀式,共同推動關公文化旅遊產業發展。
  • 武聖人關公的神奇誕生傳說
    神奇的誕生傳說,是民眾對名人崇拜或神明信仰中寄寓的一種情感,是傳統傳說及歷史演義中的重要部分。關羽生前鎮守荊州地區,死後成神,成為湖北本土的民間信仰。宋代荊州已有關公廟多處,《宋會要輯稿·禮二十》中有當陽關羽祠「民有疾癘必禱,寺僧以給食」的記載。南宋荊門軍蕭軫所撰的《加封英濟王碑記》記載:「邦人於王,食焉必祀,事焉必諮。奚求弗獲,奚禱弗應。曰雨而雨,曰陽而陽,王之力也。疫癘不作,饑饉不臻,王之恩也。 盜賊屏息,田裡舉安,王之蔭隱也。」
  • 【嶺東民俗錄】關公巡城
    這時候,關公被絕望的嶺東平民奉為救命之神,每次僥倖得到太平,就要拜祭流傳關帝顯靈之事。戰爭中無助的平民,只能寄望義勇蓋天下的關公顯靈護佑。從此到康乾之世,關羽和雙忠公等神祇一樣,成為寄託平民安全的希望,香火漸旺。
  • 農曆五月十三,關公磨刀日!轉發功德無量!
    南天廷臨時代管天下之事的關平、周倉二將見狀,急忙騎上千裡駒,將關公大將軍尋了回來,關公返回南天廷,俯瞰下界山川,只見禿野千裡,旱情嚴重,很是氣憤。所以連夜奏本:擒拿妖龍,為民除害。翌日早朝,玉皇大帝準奏,賜關公先斬後奏令牌,關公立即命令周倉、關平二將率領天兵,擇農曆五月十三日吉時在南天門外把青龍大刀磨的鋥亮,隨即出徵。
  • 與至聖先師孔夫子並列的關公,關公像拍賣前30,史上最貴的30尊關公像
    朱銘以廟宇雕匠出身,自青少年時期即拜臺灣名匠李金川為師,習得一手嫻熟的傳統雕刻工藝;關公作為福建、臺灣一帶的重要信仰,對於藝術家而言可謂最熟悉的主題。此公眾賬號為個人信仰只是個人信仰信仰關公此公眾賬號只是民間個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