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美麗中國」寫進黨章和憲法,成為全黨的意志、國家的意志和全民的共同行動,隨著新環保法為代表的系列法律和制度陸續實施,我國綠色發展戰略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近幾年來,安徽省響洪甸水庫管理處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建設美麗中國的行動意識,堅決貫徹國家水利部和省水利廳下達的工作指示精神,堅持組織推動、政策驅動、試點帶動,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人水和諧環境,以發揮水利工程功能與環境資源協調發展,形成對水利主體工程水庫大壩進行除險加固、對水庫景區生態系統進行保護、修復和規劃建設,以先進的水利科技管理系統、強力的環境資源保障系統,有力地促進當地產業經濟的迅速發展。
一、結合實際,正確理解生態文明的內涵與本質
近些年來,響洪甸水庫管理處黨委以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為行動指南,正確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與本質,深刻領悟生態文明絕不僅僅是表面上良好的生態環境,而是應該建立在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基礎上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高級文明形態。管理處在狠抓落實水利工程科學管理目標的同時,密切圍繞綠色發展、美麗中國建設,大力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和水資源雙控及管理,加快水生態保護修復、水資源汙染整治、資源合理調配,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生活方式及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可持續性發展。
響洪甸水庫管理處是安徽省水利廳直屬單位,主要負責所管理水庫大壩及洩洪、輸水工程的管理、養護、維修工作,同時按照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要求,具體實施所轄水庫的防汛抗旱調度。除此,受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委託,承擔水庫管理範圍內水行政執法工作,以及負責管理響洪甸水電站的安全發電生產。自2014年以來,響洪甸水庫管理處完成了大壩主體除險加固工程、洩洪隧道工程防洪護坡、洩洪下遊河道清淤、兩岸河堤修護加固等水利工程項目。全面實行河長制後,管理處黨委書記親自掛帥,嚴格加強水資源保護,全面落實最水資源管理制度,嚴守「三條紅線」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管理保護,實施對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管控,嚴禁侵佔河道、圍墾湖泊和加強水汙染防治,統籌水上、岸上汙染治理,排查入河湖汙染源,優化入河排汙口布局。同時,不斷加強水環境治理,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加大黑臭水體治理力度,實現水庫河湖環境整潔優美、水清岸綠。並依法劃定河湖管理範圍,協助地方政府強化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加強執法監管,實行同抓共管,嚴厲打擊涉河湖各種違法活動。短短的幾年時間裡,管理處修復維護了庫區周圍的自然植被、淤阻的河道、環湖的長廊、上下壩區多處水利設施,並協同地方政府遏制取締了庫區養殖、庫區開礦、山林砍伐、非法河道採挖砂石等危害環境的違法行為,使庫區鄉鎮變成了山清水秀的一方福地。
二、勇於實踐,運用和發揮大型水利工程的綜合效益
眾所周知,由水利工程直接提供的效益稱直接效益,如灌溉增產的農產品等。由直接效益所引發的效益稱間接效益或次生效益,如有了灌溉增產的農產品就可以發展加工工業以獲得新的收益。而可用產品或貨幣表示的效益稱有形效益,如可提供的電力、水量等;很難用數量指標表示的稱無形效益,如提供電力對文化、衛生的作用等。如何做到水利工程建設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響洪甸水庫準確把握「十三五」水利工作的新形勢新要求,踐行和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提高水資源的配置效率和機制效率,水庫除了完成擔負防洪效益、灌溉效益、城市供水效益、水力發電效益諸多功能,還從分發揮水利工程與人水和諧共融發展的綜合社會經濟效益、民生共享效益,逐步形成以水利為基礎保障,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利用特天獨厚的資源環境開發水利景區旅遊,與地方市、縣人民政府攜手共謀旅遊大業,開創水利搭臺、經濟唱戲、資源信息共享、戰略發展同步的可喜局面。
安徽省響洪甸水庫,坐落在淮河支流淠河西源,控制流域面積一千多平方公裡,其總庫容26.1億多立方米,位居皖西六大水庫之首。響洪甸水庫不僅是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的水源核心保護區,也是中國十大名茶「六安瓜片」的原產地響洪甸的中心區,更是六安市打造的「皖西茶谷」、「百裡山水畫廊」的主要地段,也是國家水利風景區和國家AAAA旅遊景區。因此,響洪甸水庫通過水利工程群的功能展示、水利與水電科技文化的現場觀摩、安徽水利水電發展史的視頻播放、水土資源利用與安全防控的聲像宣傳等形式,結合「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六安瓜片茶文化節」,向數以萬計的社會群眾和遊客宣傳水利政策法規,講解"加強水資源保護,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大力營造愛水惜水、人水和諧的文明社會風尚。
在運用發揮水利工程綜合效益的過程中,響洪甸水庫做到科學管理、內外兼修、綜合整治、優勢互補,將水利工程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作為指導當地山村脫貧致富的幫扶力量,積極籌集專項資金為鄉鎮群眾進行河道疏浚和修建橋梁,分批分期抽調技術骨幹為鄉鎮進行農田水利技術指導,先後與麻埠鎮全山村、桂花村結為企民共建單位,幫助鄉鎮分析形式調整產業新構架,支援革命老區金寨縣、霍山縣水力發電、光伏發電完成綠色能源建設項目,以水利水電科技力量為先決條件,大力開展對革命老區的產業扶貧。還派出幹部駐村扶貧,擔任黃河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和扶貧隊長,把無形的水利科技優勢人才,轉化為有形的社會經濟效益和脫貧攻堅的有生力量。
三、利國為民,提高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支撐保障力
2014年3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精闢論述了治水對民族發展和國家興盛的重要意義,鮮明地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代治水方針,為國家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和水利改革發展定下了總基調。這些年來,響洪甸水庫遵循國家水利部及省水利廳的工作指示精神,夯實水利工程建設基礎設施管理,不斷加強水資源安全風險防控,不斷提高水資源要素與其他經濟要素的適配性,充分發揮水資源管理紅線的剛性約束作用,推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的發展,以水利基礎先導作用,加快轉變治水興水管水的新思路,以實際行動全面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十六字」治水方針的總體要求。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更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命脈。響洪甸水庫堅持「六項原則」和建立「五大體系」。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健全生態文化體系、生態經濟體系、目標責任體系、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安全體系。以「六項原則」、「五個體系」為政治方向和組織落實,結合水利工程建設管理與環境資源、民生福祉、社會經濟協調發展諸多因素,不斷完善水利基礎設施,強化水利工程科學化管理,提高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和水旱災害防治水平,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用水用電需求和生命安全保障需求。
響洪甸水庫建壩61年來,科學調度祛旱魃,服務大局惠民生。通過科學調度,為淠史杭灌區600多萬畝良田灌溉保駕護航。據初步統計,60年來因灌溉因素增產糧食達100億公斤以上,年均灌溉效益達1億元,有效支撐了國家糧食安全。60年來水庫附屬水電站累計發電56.19億千瓦時,並依託響洪甸水庫建成我省第一座抽水蓄能電站——響洪甸抽水蓄能電站。近年隨著合肥、六安等城市的經濟騰飛和建設發展,響洪甸水庫向城市供水的任務日趨凸顯,年均有3億立方米的優質水輸向城市,為居民飲水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除此,響洪甸水庫歷史上先後為淮河攔蓄2500立方米/秒以上洪峰24次,年均防洪減災效益超過2.5億元,為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1969年大別山區發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大壩一次攔蓄洪峰10200立方米/秒,削減洪峰99%;1991年淮河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流域來水10.67億立方米,佔淮河洪峰總量的1/3,全部攔蓄。2020年7月中旬,江淮大地連降暴雨、洪澇成災,響洪甸水庫在庫水已達125米警戒水位時,再次搏擊風雨降洪魔,擔負起數日蓄洪錯峰的神聖職責,以堅持水庫蓄洪水位129米方開閘洩洪,有效分減了長江流域的洪峰壓力及萬頃良田的淹沒……
在歷屆黨委的堅強領導下,響洪甸水庫緊緊圍繞防汛抗旱、工程管理、水政執法、河湖管理、減災管理、安全預控等重點任務,堅持依法管水治水,深入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加大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汙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時刻把國家水利大業與人民群眾的利益擺在首位。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方能彰顯新時代水利精神。響洪甸水庫正是以高度的責任、高端的科技、高強的管理、高尚的奉獻,努力打造一流綜合效益、一流現代工程、一流生態湖泊、一流安全預控、一流人才隊伍,為促進水利改革發展和服務流域經濟社會進步提供了支撐保障力,更是築起了一道千秋水利潤澤萬民的綠色生態屏障。(戴曉東、流冰)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