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擊上方藍字↑宜豐在線訂閱
主題:紀念陶淵明誕辰1650周年,舉辦淵明文化論壇、菊花詩會
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編審林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詩人、作家凌翼;著名詩人、江西衛視《金牌調解》觀察員王治川;縣委、政府、政協有關領導;陶研會理事、詩歌愛好者、書畫、攝影愛好者
參觀:陶淵明紀念館、菊展、生態攝影展、天寶古村、潭山羊源菊花基地、洑溪生態走廊、洞山禪林、淵明故裡。
時間:2014年11月9日-2014年11月10日
陶淵明學術研討會議程
時間:2014年11月10日上午
地點:宜豐縣委黨校
主持:李仁興
1、李中生副會長介紹全國陶研會會議情況
2、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曉建講話
3、縣委副書記謝蜜蜂講話
4、宣讀論文
5、政協副主席彭德忠總結講話
菊花詩會議程
時間:2014年11月10日下午
地點:陶淵明紀念館
主持:李中生
1、陶淵明研究會會長李仁興講話
2、與會員發言、賦詩
(附)
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公元365年-公元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諡曰靖節先生。出生於江州豫章郡康樂縣義鈞鄉南山北的安成村,即今江西宜豐縣澄塘鎮新安行政村的安成自然村。中國偉大詩人,中國田園詩鼻祖。而其中以《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最為著名。
《歸去來兮辭》全篇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徵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扶孤松而盤垣。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生平經歷
晉哀帝興寧三年(365),陶淵明出生在江州豫章郡康樂縣義鈞鄉南山北的安成村,即今江西宜豐縣澄塘鎮新安行政村的安成自然村。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8),年29歲,起為江州祭酒,奉母(孟氏)攜妻(王氏)及長子陶儼離開宜豐故裡到江州赴任。因「不堪吏職」,加之妻子王氏病亡,不久即辭職而歸。州召主簿不就,閒居潯陽,繼娶潯陽翟氏,生陶俟、陶份、陶佚、陶佟四子。
安帝隆安三年冬(399),生母孟氏卒,陶淵明從江陵還潯陽居喪。
元興三年(404),時年40歲,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
義熙元年(405)三月改任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八月在家叔夔的推薦下,任彭澤縣令。十一月,有督郵至衙,陶淵明常服接待,督郵指斥陶淵明「應束帶見之」。陶淵明嘆曰:「我豈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在官八十餘日,自解印授去職,作《歸去來兮辭》。從此,家居蕭然,與世相違,門栽五柳,著傳吟詩以自況。
安帝義熙十二年(416)冬,與翟氏攜幼子陶佟歸宜豐故裡之南山。
宋高祖武帝永初二年(421)留下陶佟住宜豐南山,往潯陽之柴桑看望長子陶儼。
元嘉四年(427)九月逝於潯陽,時年六十三歲。
陶淵明嫡孫陶季直,是陶淵明幼子陶佟之長子,世居宜豐。朝廷屢徵為官而不就,故號曰「聘君」。南朝宋永和中,強起為望蔡縣令。為縣令時,不僅令童僕種田自給,並時常親身參與農活,後人稱其所種之地為「官坑」。為官從不擾民,清同澄江。官坑口有溪清澈,此水直達凌江,百姓藉以表其德,遂稱此溪為「陶直港」。
陶淵明始家宜豐有許多史證:北宋《太平寰宇記》明確記載:「淵明故裡。《圖經》雲『淵明始家宜豐,後徙柴桑。』宜豐,今新昌也」;《大明一統志》載「淵明故裡,在新昌縣東二十五裡,按《圖經》淵明始家宜豐,後徙柴桑。宜豐今新昌也」;《大清一統志》載 「陶淵明故裡,在新昌縣東二十五裡,有讀書堂、洗墨池。」此外,《輿圖備考》、《江西通志》、《江西要覽》、清《增補事類統編》、《瑞州府志》等,不僅記載了淵明故裡在宜豐的史實,而且記載了淵明遺蹟的準確方位。在全國各處陶氏族譜中,如江西奉新、高安、上高、萬載、都昌、新建、進賢、彭澤等縣市陶氏家譜和湖南瀏陽、安徽黟縣等外省的陶氏家譜,均載明陶淵明始家宜豐。文天祥曾為宜豐秀溪《陶氏族譜》作序,敘述了陶淵明生長在宜丰情況。
陶淵明在《晉書》、《宋書》、《南史》中皆有傳,一人列傳三史,在中國二十五史中只有靖節先生,真乃千古一人。蘇東坡曾稱陶淵明「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魯迅贊其為中國文學史上的「頭等人物」。陶淵明還被視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人之祖」。其名篇《桃花源記》,梁啓超評價說「唐以前的第一篇小說,在文學史上是極有價值的創作」,而桃花源其原型,就是宜豐故裡;在其《雜詩十二首》、《歸去來兮辭》等代表作中,遺存有許多宜豐方言、地名信息。宜豐澄塘鎮境內,尚存靖節祠、故裡橋、東皋嶺物景點、地名。今宜豐縣澄塘鎮故村、秀溪一帶,即淵明故裡,現尚存遺蹟20餘處,如淵明讀書堂、靖節祠、東皋嶺、醉石、賦詩灣、秀溪遺蹟、靖節橋、潛慧寺遺址、東籬下、南山、陶家園、陶家坪、靖下橋、淵明洞、七裡山、藏書墩、洗筆池、故裡橋、柳齋棋局、陶家園、桂林山寺遺址、安成等,仍保存完好。
宜豐成立了陶淵明研究會,出有會刊《陶淵明研究》;在縣城南屏公園旁,還建有陶淵紀念館。
·本文部分史料摘自李和平主編的《宜豐歷代名人》
《桃花源記》全篇欣賞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