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創始人徐鳴:衛星網際網路是一場科創革命 商業落地不是拼速度

2020-12-23 每日經濟網

銀河航天創始人徐鳴預測,未來至少會有兩家全球性的衛星網際網路公司,一家是美國的Starlink,一家是以中國企業為代表的衛星網際網路公司。

探索宇宙,逐夢藍天。

衛星網際網路是地面通信手段的重要補充,可有效覆蓋海洋、沙漠、飛機等特殊場景。隨著商業航天發展,不少國家都將衛星網際網路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放眼海外,SpaceX公司的Starlink衛星系統(也稱星鏈計劃)已經在北美開始測試;縱觀國內,隨著5G與衛星網際網路被納入我國「新基建」,空天地一體化網絡正加速落地。

與行業的發展同頻共振,資本的態度也逐漸升溫。今年11月下旬,衛星網際網路企業銀河航天完成最新一輪融資,投後估值近80億元,成為我國商業航天以及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第一隻獨角獸。而在近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銀河航天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徐鳴。

徐鳴表示,投資人、商業機構對於衛星網際網路賽道企業的支持,意味著商業航天的科創時代真正來臨。在他看來,衛星網際網路是一場科創革命,而在未來具體的商業落地過程中,並非速度比拼,而更考驗在整個賽道的執行力和長期的耐力。

銀河航天創始人徐鳴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談對標「星鏈」:批量製造降低成本、進行大型星座管理系統建設

從產業構想到逐步落地,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的商業故事讓外界充滿好奇。

徐鳴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憶,「我在2011年的時候第一次做公司,當時還沒有衛星網際網路這種說法。當時我提出的定義是,衛星類似於浮在太空當中繞著地球軌道運行的計算機。需要有能源系統、動力系統、計算機、姿軌控制系統等。衛星在太空中可以根據它的軌道,調節位置、姿態、溫度等。」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變革,衛星網際網路時代已至,而中國企業在技術方面亦有突破。

無論是國外馬斯克雄心勃勃的「StarLink」,還是國內的天通衛星商用、鴻雁計劃、虹雲計劃等亮相。這些事件都標誌著衛星網際網路建設已成為戰略要地。

徐鳴給出的一組數據顯示,在Starlink Beta公開測試中,下載速度是102Mbps,上傳速度是40Mbps;銀河航天內部開放測試中,下載速度是382Mbps,上傳速度是91Mbps。

Starlink衛星與銀河航天首發星相關技術指標對比

儘管測試形式不同,但通過上述數據仍可得出兩個結論:一是通過低軌衛星能夠做出衛星網際網路,並且能提供類似4G、5G網絡連接;二是中國衛星網際網路企業在技術層面足以與美國的Starlink對標。

而在這個過程中,徐鳴認為,衛星網際網路也通過改進設計、批量製造完成一場科創革命。

「原來我們提太空基礎設施,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遙不可及,但是利用技術革命,工業革命,最終能夠提升衛星技術的能力,然後再加上下降的成本,能夠把它價格與性能的比重降到現在的1%,甚至更低的級別。」徐鳴稱,在Starlink之前,所有的衛星在全球的做法都是全手工打造。每一個衛星都類似於天上的一輛勞斯萊斯,成本非常昂貴。隨著衛星網際網路的建設不斷提速,衛星由單件製作的方式開始轉變為批量體系完成的方式,為真正推進商業化、真正意義上實現衛星網際網路帶來新可能。

基於上述變化,銀河航天也做出相應研發部署。徐鳴表示,接下來,銀河航天將在南通重點打造新一代衛星智能製造超級工廠,向年產300~500顆衛星邁進,該工廠建成後將是我國商業航天領域首條對標「星鏈計劃」——具備低成本、批量化製造新一代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的智能生產線,有望把中國新一代衛星批產能力和美國的差距縮短到兩年內。

與此同時,在衛星網際網路的建設過程中,大型星座在軌管理,以及基於大數據一系列的運維工作也至關重要。徐鳴表示,一顆星在天上和N顆星在天上,其實是兩回事。每一顆衛星在太空就是一個計算機,計算機聯網之後,形成大數據網絡,通過網絡管理系統完成對整個網絡的管理的難度也不容小覷。

談商業落地:不是拼速度,而是拼執行力、耐力

通過技術革命降低衛星製造成本、提升運維管理能力,是實現太空聯網的基礎設施,亦是衛星網際網路商業化的新開端。

但挑戰也不容小覷,徐鳴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科創時代面臨的新挑戰是:衛星網際網路如何實現商業化?

從市場現狀來看,目前,Starlink已經在美國有商業訂單落地。Space X的官方的數據顯示,Starlink在2027年預計能夠服務超過一千萬用戶,營收100億美元,2031年預計營收247億美元。徐鳴認為,上述數據從側面反映了衛星網際網路未來變現能力。

從行業層面分析,SIA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網際網路服務市場約1.5萬億美元,全球衛星服務業收入為1265億美元,約佔全球網際網路市場8%。而根據2019年衛星產業狀況報告、SIA、華泰證券研究所等數據,中國低軌衛星通信產業鏈總體產值將超4000億元。

在徐鳴看來,隨著技術的迭代、工業批產能力提升,衛星單價能夠快速下降,未來國內衛星網際網路的商業價值也值得期待。

而在具體技術應用層面,業內有種提法為「5G+衛星網際網路=6G」。對於這一說法,徐鳴表示,衛星網際網路不僅僅是通過衛星連接,更重要的是代表基礎網絡連接能力。目前,無論是SpaceX建設的星鏈計劃還是國內衛星網際網路計劃,都是基於毫米波開發業務和進行運營的。未來商業衛星帶寬資源需求仍會繼續增長,低頻段的資源也會日趨擁擠,Q/V/Ka等頻段作為毫米波頻段中最適合開展衛星通信業務的頻段,擁有的帶寬更寬,單個關口站可管理更多的用戶波束,這也是有效減少地面關口站數量、控制系統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在衛星網際網路的商業化運營中,基於毫米波技術應用的不斷探索,將帶來廣闊的發展機遇。

基於市場變化、行業需求、技術路徑之上,商業邏輯、商業模式也是衛星網際網路商業化中的必要要素。那麼,目前中國衛星網際網路如何去做?

對此,徐鳴表示,當前的現況是中國民營衛星公司只有一顆低軌寬帶通信衛星(銀河航天首發星)在軌運行,商業化才剛剛起步。

在這樣的背景下,符合實際的商業邏輯是:衛星網際網路是長期行業,不是能夠短時間終結的戰鬥。類似於發展十幾年的移動手機市場,目前戰鬥仍未結束,新品牌仍在快速崛起。衛星網際網路的賽道很長,不是說開始有多快,而是考驗在該賽道是否具備長期的執行力和耐力。

徐鳴預測,未來至少會有兩家全球性的衛星網際網路公司,一家是美國的Starlink,一家是以中國企業為代表的衛星網際網路公司。

目前,中國衛星網際網路領域也湧現出一批優秀的企業,各個企業可通過聯盟、合作的方式形成技術積累,持續探索商業價值,激活商業模式。

銀河航天首發星在軌模擬圖

圖片來源:銀河航天供圖

談二次創業:商業航天需要理想主義,但更要知行合一

事實上,商業航天是徐鳴的二次創業。此前,徐鳴和合作夥伴創立獵豹移動,在網際網路領域不斷探索。2018年,徐鳴辭去獵豹移動總裁職務,在銀河航天公司開啟再創業模式。

作為一個跨界創業者,徐鳴回憶,「我在哈工大讀書的時候,其實並不了解航天,當時我喜歡的是軟體,這也是後來聯合創辦獵豹移動的原因。2011年,公司業務轉型和商業落地過程中面臨一些挑戰,恰好一部關於哈勃望遠鏡的紀錄片無意中闖進了我的生活,這是我最初與航天接觸的過程。」

後來,徐鳴的思路逐漸清晰:現在手機已經不僅僅是一部電話,而是掌上的移動電腦,哈勃望遠鏡也不過是漂浮在太空,利用太陽能供電、進行照相的大型計算機。

2015年,徐鳴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美國做科技方面的調研。與此同時,國內商業航天的環境日益成熟,政策紅利驅動民間資本參與航天科研生產,技術可行性、人才流動機會帶給商業航天賽道更多可能,讓他決定創立銀河航天。

2020年1月16日11時,銀河航天首發星發射成功

圖片來源:銀河航天供圖

「作為一個二次創業的人,我完全知道創業的艱難。」在他看來,航天產業的發展,本質上要解決的是航天到底能提供什麼價值的服務的問題。他創立銀河航天的初心就是因為一個使命:發展航天科技,真正地服務人類社會,為社會提供航天科技的價值。

但徐鳴同時提醒稱,大夢想很重要,但是千萬不要因為盯著這個大目標,忘了自己的腳下,所以還要活在當下。「做商業也好,做技術也好,要時刻把握這個行業的動態,敏銳變化,同時更需要專注,長期努力,堅忍不拔。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有可能成為真正意義的理想主義者、實幹家、創業者、夢想家。」

另一方面,在跨界創業中,如何融合網際網路文化、航天文化,也是徐鳴深度思考的內容。

在徐鳴看來,過去兩年時間裡,來自傳統航天領域的人才完全換了一種全新工作方式,開始嘗試網際網路式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對於此前從事網際網路科技的人才來說,這相當於進入一個新領域,將晦澀難懂的航天科技轉化為「簡易輸出」,賦予其新的活力。讓不同人才從不同角度看待同樣的問題,這是銀河航天創新的內在基因。

相關焦點

  • 太空網際網路能否連接下一個10億人?| 銀河航天徐鳴訪談
    借這個機會,我們與銀河航天創始人兼CEO徐鳴進行了一番暢談。從網際網路到商業航天銀河航天是國內一家聚焦低軌寬帶5G通信衛星的初創公司,成立於2016年,創始人兼CEO徐鳴為獵豹移動聯合創始人、前總裁。與近年來入場的其他商業衛星公司相比,銀河航天的創始團隊可謂是「圈外人」走進航天業。
  • 國內首顆低軌寬帶5G衛星成功發射,銀河航天邁出「太空網際網路」第一步
    銀河航天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徐鳴表示:「從首發星開始,銀河航天將跨出「太空網際網路」的第一步,未來銀河航天將通過規模化研發和生產低成本、高性能的5G衛星,構建太空網際網路,彌合數字鴻溝,讓5G衛星網絡連接地球的每一個角落。」5G來臨將會激發更多應用場景和需求,5G通信衛星將會成為未來通信網絡的有效補充。
  • 銀河航天獲2020全球創投峰會、商業評論、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國際產業論壇等獎項
    2020的上半年,既是整個中國衛星網際網路的戰略機遇期,也是銀河航天的加速奔跑期。近日,銀河航天已完成二發星載荷研製,這是自今年初正式開始二發星型號研製以來,銀河航天首次在西安載荷AIT研發示範線上進行載荷研製工作,是示範線上研製的首個寬帶通信衛星載荷,也是具有國際先進性的Q/V/Ka頻段低軌寬帶通信衛星載荷。
  • 中國民營航天的「星星之火」
    5個小時後,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將中國首顆通信能力達10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銀河航天首發星發射升空。一個月後的2月16日,這顆首發星在軌30天後成功開展通信能力試驗,在國內第一次驗證了低軌Q/V/Ka頻段通信。作為銀河航天的創始人、董事長兼CEO,42歲的徐鳴這一天在朋友圈裡寫道:「看到了一些新一代通信網絡太空網際網路的曙光。銀河一小步,太空網際網路一大步。
  • ...軍工行業衛星網際網路之十一:2021年有望成為衛星網際網路建設元年
    目前,以航天科技(000901)、航天科工集團為代表的國家隊,以及以銀河航天為代表的民營企業一同積極布局衛星網際網路產業,資本市場的看好也為衛星網際網路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星鏈」已助力美國農村「新基建」。
  • 專訪丨九天微星創始人謝濤:納入新基建是衛星網際網路分水嶺,行業...
    每經記者:張虹蕾 每經編輯:張海妮九天微星創始人謝濤。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作為地面通信的補充手段,衛星網際網路利用衛星技術,能夠有效彌補地面通信縫隙,實現全球覆蓋。隨著商業航天的發展,各國也將衛星網際網路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 打造衛星網際網路源頭創新區 千億級空天產業群蓄勢起飛
    抱著這一想法,在對中美科技和商業航天領域進行詳盡調研後,2018年,徐鳴創立了銀河航天。  「由於目前在軌衛星數量有限,可以實現8分鐘通話時長,隨著未來在軌衛星越來越密集,將逐漸實現更長時段、更廣闊區域的通信。」工作人員介紹,未來,銀河航天將向年產300顆到500顆衛星邁進,持續助力我國衛星網際網路建設。
  • 衛星追逐戰
    小衛星(廣義指小於1000公斤的衛星)在太空之中組網形成星座,替代或補充傳統衛星,提供通信(包括寬帶網際網路和窄帶物聯網)、遙感(對地對海等拍攝)、導航等服務,正在逐漸成為備受關注的創業方向。而在2018年,中國商業航天公司PPT上的星座計劃逐漸走入現實。12月22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虹雲工程」星座首顆驗證衛星發射升空。
  • 發射一顆衛星「也許只要6個月」
    今年1月,我國由民營公司生產的唯一在軌的寬帶網際網路衛星——銀河航天首發星在酒泉成功發射。一個月後,該衛星又成功完成了首次雙向通信能力試驗,在國內第一次驗證了低軌Q/V/Ka等頻段通信。什麼是衛星網際網路?
  • 衛星網際網路新基建提速 九天微星衛星工廠開工 —新聞—科學網
    隨著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我國商業航天發展從 「遊擊戰」轉為「陣地戰」。
  • 共享衛星星座,首星落地崖州灣!航天海鷹衛星運營事業部正式籤約
    共享衛星星座,首星落地崖州灣!航天海鷹衛星運營事業部正式籤約 2020-10-14 0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布局衛星網際網路,京企年產百顆衛星工廠唐山開建
    9月1日,中關村高新科技企業、商業衛星公司九天微星的衛星研發製造基地——智能衛星工廠在唐山市路南區正式開工,這也是衛星網際網路納入國家新基建之後首個落地建設的重大項目。衛星工廠將於2021年初建成投產,屆時可實現年產100顆以上百公斤級衛星的產能。
  • 乾貨|衛星網際網路詳解(全文超過一萬兩千字)
    2017 年,為大力推進商業航天產業,航天科工二院專門成立了空間工程公司,並著手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建設衛星產業園。這個產業園將滿足 2020年虹雲工程業務試驗星的發射需求,支撐 2022 年左右整個星座 衛星的批量生產。武漢衛星產業園項目已於2019年4月24日正式開工建設,預計2020 年10月31日具備投產能力。
  • Space X載人航天飛船升空,中國民營商業航天時代誰來開啟?
    基於海洋、山區作業和科考,航空、災備以及全球實時金融服務等市場需求,衛星網際網路能提供「高速率、低延遲」的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單個衛星覆蓋的面積更大,用戶數量更多,實現起來要比傳統光纖方式更容易,上網速度也將大幅提升,甚至人均費用更低。據美國衛星工業協會(SIA)發布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衛星產業總收入為2774億美元,全球航天經濟規模達3600億美元。
  • 衛星網際網路解讀—馬斯克的星鏈與中國航天
    SpaceX的官方測試數據顯示,星鏈的網絡下行速度可以達到1440Mbps,在飛行的C-12運輸機上檢測到了610Mbps,這個速度比銥星計劃的系統快了很多。雷達波段劃分我國頻率劃分及用途表一顆獵鷹九號大概能承載六十顆星鏈衛星升空,每一顆衛星上都有一個功能強大的離子推進系和一個定製的內部導航傳感器,有一定的推進能力,同時還可以隨時改變角度。
  • 馬斯克又放58顆衛星,中國民營火箭開啟自強之路,背後大佬竟然是他!
    除此之外,在龍飛船與獵鷹9號升天之前,SpaceX成功發射並部署了第七批60顆星鏈(Starlink)衛星,擁有入軌衛星總數達到422顆,總量已經超過俄羅斯與中國之和。實際上,美國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成熟,並不是SpaceX一支獨秀。
  • 銀河航天榮獲證券時報、艾媒諮詢、億歐、泰伯網等獎項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將「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2020年被認為是中國衛星網際網路發展的元年,衛星網際網路及相關產業將迎來重大歷史機遇。 銀河航天作為目前國內估值最高的商業航天企業之一,也是唯一正式承接國家重大任務的民營公司。
  • 公司融資動作頻頻潛在價值大 商業航天產業有望迎來「大年」
    在國外不少商業航天公司宣布裁員甚至申請破產的背景下,九天衛星、微納星空等國內商業航天初創公司近期卻宣布完成新一輪融資。有報告認為,2020年我國低軌衛星通信發展將邁出實質性步伐,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有望迎來「大年」。
  • 濟南將布局商業產業集群,未來3-5年形成衛星全產業鏈
    據了解,「濟南國科中心號」由國內首個研製運營物聯網通訊衛星的民營企業——濟南天啟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濟南天啟」)發射,而濟南正在布局商業航天產業集群,搶佔產業發展先機。引進一批衛星領域高科技企業中國商業航天領域的發展始於國務院在2014年11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
  • 「太空狂人」馬斯克的「星鏈」即將公測 中國衛星網際網路時代何時到...
    星途探索,浩瀚無垠,隨著商業航天發展,各國都將衛星網際網路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不論是SpaceX公司CEO馬斯克的Starlink衛星系統(也稱星鏈計劃),還是國內衛星網際網路被納入新基建,均讓該行業備受關注。近日,「太空狂人」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稱,等最新一批衛星到達特定位置後,基於「星鏈」的衛星網際網路公開測試即可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