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走日,象飛田,炮打隔山子,將帥不相見」。這是中國象棋的走棋規則。
人人都知道,中國象棋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二人桌面競技遊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經過數千年演變流傳,發展至今,如今我們所熟悉的象棋,採用方形格狀棋盤,紅黑雙方各執16子,交替行棋,直至一方主帥(將)被「將死」為止。
關於中國象棋的起源,說法眾多,一說起源於黃帝時期的「象戲」,又說起源於武王伐紂之時,另說是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
而較為可信,被世人所認可的應該是起源於楚漢相爭時期。
清代學者梁同書在《淵深海闊象棋譜序》中記載:
又聞象棋始於韓信,朱子云博局紅也。
現代學家周家森在《象棋源流考》中指出:
韓信伐趙時,作象棋和葉子戲以如士卒,因年終士卒思鄉,一得博具,則相聚共戲,錢財輸盡,樂而忘歸。
如今,我們所熟悉的象棋棋盤上,都有醒目的「楚河漢界」四字,黑紅雙方各居兩側,玩家各執一棋,似乎瞬間回到了兩千多年前那個聲勢浩大的楚漢戰場。
一方棋盤風雲變幻,行棋者須步步為營,在雲詭波譎的戰場之上,運籌帷幄排兵布陣,稍有不慎滿盤皆輸,在舉子落棋,得失定奪之間,充滿了緊張和刺激感。
如今我們在棋盤上「廝殺」,依稀也能想見當年的楚漢之戰:
相持未定各為君,秦政山河此地分。
力盡烏江千載後,古溝芳草起寒雲。
既然象棋和楚漢之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那麼談象棋,自然離不開劉邦和項羽。兩千多年前,劉項二人在推翻秦朝的統治之後,為了爭奪政權交戰數年,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戰爭,歷時4年多,最終以項羽敗北而結束。
楚漢戰爭在中國戰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用兵韜略。
象棋之中的黑紅雙方,自然指的是楚漢兩軍,眾所皆知,劉邦從「劍斬白蛇」後,便以「赤帝之子」自稱,所以麾下漢軍皆著紅巾紅帽,而項羽素愛黑色,楚軍衣甲則以黑色為主。所以象棋之中的紅帥黑將,指的便是劉邦與項羽。
而棋盤中間的「楚河漢界」,也是頗有來歷的。
據史料記載,「楚河漢界」在古代的滎陽(今屬鄭州)成皋一帶,該地北臨黃河,西依邙山,東連平原,南接嵩山,是歷代兵家興師動眾的戰場。
公元前205年,劉邦率兵東出函谷關,與各個諸侯在洛陽匯集共計五十六萬兵力,準備伐楚。趁著楚霸王項羽率兵徵齊而攻入楚都城。項羽聞訊趕回與劉邦大戰。
兩軍在滎陽開戰,可卻一時之間難以分出勝負,拉鋸戰打了四年之久。
項羽糧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的要求,這條鴻溝則被稱為「楚河漢界」。
至今,在滎陽廣武山上還保留有兩座遙遙相對的古城遺址,西邊那座叫漢王城,東邊的叫霸王城,兩城中間,依然保留著一條寬約300米的大溝。
歷史上,劉邦和項羽曾是拜把兄弟,兩人曾攜手共戰秦軍,可在象棋對弈中,將帥卻不能直面相對,若將帥相見,則規定走棋一方獲勝,這個規則,則來自於一個典故。
在項羽和劉邦一次交戰之時,劉邦守城不出,項羽以「烹太公」威脅劉邦,劉邦深知項羽秉性,回話說:
吾與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面對一個「無賴」,項羽無可奈何,最後還是放了劉邦的父親。
項羽和劉邦皆在陣前,項羽大罵,被劉邦反唇相譏,於是怒火中燒,直接拉弓搭箭射向劉邦,箭中劉邦胸口,劉邦連忙用手捂住,生怕亂了軍心。
劉邦中箭後,依然在陣前呼叫,謀士張良扶著劉邦在軍中轉了一圈,企圖穩住軍心。
將帥相見,易起衝突,暗箭難防是其一,就算雙方將領刀槍相對,出現意外,對於整個戰局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所以不管是兩軍對壘,還是在象棋競技中,雙方將帥皆不能直接對面。
畢竟,對於軍隊的將領而言,除了上陣殺敵,運籌帷幄、排兵布陣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