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讓官府放糧賑災,自己裝扮成災民,最後五位高官被斬首

2020-12-23 福聯使連動

對於朱元璋這一位帝王,相信大家已經非常清楚了。他是創造大明王朝之人,他的自己一眾兄弟經過多場戰役,以及多年奮鬥,終於成立了大明朝。而朱元璋就是從社會最底層,慢慢向上走,所以在他掌握國家大權之後,一直都非常關注老百姓生活如何。特別是面對那些賑災事務上面,也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由於這次明朝又遭遇了天災,朱元璋為了普通老百姓,所以選擇開倉放糧,他為了得知老百姓生活如何,還偷偷把自己打扮成災民。這一次微服私巡迴來,他卻直接下令將5位高官斬首。

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之所以一直對賑災在這件事情如此看重,不只是他心繫百姓,更關鍵的原因是,他的父母,當年就是因為在災荒,才會去世。而朱元璋在很小的時候,為了生活會在地主家裡放牛,為了和小夥伴們吃飽肚子,就直接吃掉了地主家裡的牛,後來還遭遇了地主的毒打。在這之後,天下大亂,朱元璋為了生存下去,選擇加入起義軍。慢慢的他掌握了足夠的權利,先後打敗了陳友諒、張士誠兩大勢力,將元朝趕回北方,還成立了明朝。

朱元璋畫像

有一次淮南地區大旱,當時很多百姓都已經成為災民,他們沒有食物來源。朱元璋知道這件事情之後,立刻吩咐當地官府,開倉放糧救濟百姓。大臣領命前去辦理這件事情。但是朱元璋依然不放心,所以專門把自己打扮成災民,到受災地方轉了一圈。但是來到這裡之後,才發現官府根本沒有按照自己的命令,發放救濟糧。經過仔細詢問才知道,官府確實是發過救濟糧,但是數量特別少,根本無法保證這麼多災民吃到糧食。

地圖

朱元璋在了解情況之後,也非常生氣,回到皇宮之後,下列將所有與這一次震災事件,有關的官員全部抓了起來。對於這一次的貪汙事件,也是一查到底,到最後竟然牽扯出來5個一品大官。朱元璋在看到這些貪官的時候,也非常生氣,他也無法容忍這麼多貪官汙吏,存在於朝堂之上。所以沒有任何猶豫,直接下令殺頭。剩下的一些情節比較輕的官員,於也都被發配到了新疆。

明朝儀仗隊

《明史》: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至於雅尚志節,聽蔡子英北歸。晚歲憂民益切,嘗以一歲開支河暨塘堰數萬以利農桑、備旱潦。

雖然現在很多人在提起朱元璋的時候,會表明這是一個非常殘暴的君王,但是他的殘暴,從來都沒有放到普通老百姓身上,只針對官員。所以對於明朝老百姓來說,他就是一位非常好的皇帝。

參考文獻

《明史》

《明太祖實錄》

《明通鑑》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相關焦點

  • 朱元璋開倉賑濟難民,自己卻扮成災民去乞討,回來後連斬五名高官
    義倉是隋朝之後的人擔心荒年隨時都會來,提前在全國民間安置糧倉,如果出現饑荒,倉庫裡堆積的糧食就會放出來救濟災民。明朝洪武19年,淮南地區發生大旱,地裡的莊稼顆粒無收,許多老百姓都被餓死,愛民如子的朱元璋下令開倉放糧救濟老百姓。朱元璋看著饑荒的老百姓就好像看見了過去的他自己。
  • 皇帝下令開倉放糧,自己假扮乞丐去要飯,回來之後連斬五位高官
    身為皇帝,理應了解到民生的疾苦,我們在影視劇中常常看到一些皇帝選擇微服私訪,這樣可以掩人耳目,一些不作為的官吏事先沒有得到任何風聲,沒有任何準備,皇帝也就看到了他們最真實的模樣,一位皇帝下令開倉放糧,後假扮乞丐去要飯,回來連斬五位高官。
  • 朱元璋下令開倉放糧,自己微服私訪扮乞丐去討飯,後連斬5名高官
    他某一次微服出訪的時候,悄咪咪的去看望百姓們,回去之後就殺了五名高官,這位皇帝就是朱元璋了。 迫於生計的朱元璋只能去皇覺寺當了和尚,他發現和尚們不僅不需要幹活,還有人養著他們。朱元璋覺得這個天下很不公平,憑什麼蒙古人要比漢人高一等?憑什麼啥也不會的和尚比辛勤的農民更幸福? 一顆種子在他的心裡被埋了下來,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天災頻繁。元朝還剩最後一根稻草在勉力支撐著,至正十一年(1351年),這根稻草塌了,各地農民紛紛起義。
  • 和珅往賑災糧裡偷偷摻沙子,災民對此恨罵不絕,專家:和珅做得對
    言歸正傳,和珅也做過很多為人稱頌的事情,比如賑災濟貧。可能很多人不相信和珅還會做出這種事情,但一碼歸一碼,和珅確實做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和珅賑災時竟然偷偷往分發給災民的救濟粥裡摻沙子。
  • 和珅往賑災粥裡放沙子,乾隆卻拍手叫好,這是怎麼回事?
    比如乾隆中後期南方發生了大洪災,這次洪災可是把百姓害慘了,受災地區餓殍成群,鑑於這個局面,乾隆皇帝這次順應了民意,派遣很多清正廉明的官員前去南方賑災。本以為這些官員去了之後局面應該會有所好轉,但奇怪的是,江南受災地區的災民卻越來越多,那些賑災的糧食根本供不應求,一直持續了很久還是沒有改觀。
  • 加華社施援手濟舟曲災民 擬成立賑災籌款委員會
    中新網8月13日電 綜合加拿大《明報》報導,自8月8日中國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特大山洪泥石流災難爆發以來,加拿大多倫多已有華人開始積極籌備為當地災民籌款賑災。甘肅同鄉會預計於本周末舉辦賑災義演晚會,為家鄉災民籌款;大多倫多中華文化中心也決定成立一個成員包括社區各社團代表的「賑災籌款委員會」,集合力量,為災區籌款。
  • 古代鬧饑荒時,災民為什麼情願吃草根樹皮,也不去捕魚打獵?
    不過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以後,也出現了一些喜歡鋪張浪費的人,他們不知道自己浪費的菜飯對於過去的災民而言意味著什麼。 古代鬧饑荒的時候,運氣好的能吃到官府發放的賑災糧,能有口稀飯吃,最慘的莫過於餓殍滿地的情形了。
  • 和珅:「災民還算人嗎」?這次網友不僅沒罵他,反而大為讚賞
    關於這場爭論的起因就在於當時燕城的官員將朝廷用來賑災的十萬斤大米給貪汙了,用極其廉價的麥麩來代替大米給到受災的災民。這種行為在紀曉嵐看來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在他的世界觀裡麥麩這種東西是用來餵牲口的,既然是用來餵牲口的又怎麼能給到災民食用了。
  • 和珅在賑災粥裡放沙子,乾隆為何大力讚賞,百年後又被世界肯定?
    在當時,高官大臣們,尤其是皇帝都喜歡詩詞歌賦,和珅在這方面下了苦功夫。希望日後有機會能在這些大臣和皇帝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華。 中篇 和珅的努力周圍人都看在眼裡,但只是欠缺了一次機會。和珅很想進入官場,他參加了科舉考試中,卻名落孫山。
  • 古代災荒期間,災民為何寧願吃草根,也不下河撈魚捕蝦?
    也有少數人,自己能夠活下來,會幹脆選擇造反起義,想要建立屬於自己的王朝。不過,為何在環境比較好的古代,老百姓們寧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選擇撈魚捕蝦而活呢?下面,聽小編細細道來。 其實,戰亂時期的災民們,看地區分布來看,應對的措施並不一樣。相比較起城市的環境,山區裡的災民其實更好應對。
  • 在元朝,許姓與其他姓氏不同,不但沒有受到壓制,反而大放光彩,高官眾多,門庭顯耀.
    在元朝,許姓與其他姓氏不同,不但沒有受到壓制,反而大放光彩,高官眾多,門庭顯耀。
  • 朱元璋開倉賑濟難民,自己假扮成災民乞討,回來後連斬五名高官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皇帝,政權穩定,百姓安定,沒有任何動亂時,都會想辦法除掉以前培養出來的人,特別是那些能幹的人,這叫做卸磨殺驢,為了政權能長久地發展下去,還需要這麼做,因為這些人有本事把自己推上皇位,自然也有本事讓自己的子孫繼承皇位,這一濫殺功臣最有名的就是朱元璋了。
  • 事後才知多高明:宋朝災民沒錢買米下鍋,範仲淹卻說「繼續漲價」
    天災多會造成人禍,歷史中大多數的農民起義不都是因為政府對災民賑濟不力麼。為了避免民間反抗影響朝政,朝廷多會派遣相關大臣前去災區,對公家糧倉和當地糧價進行宏觀調整。 而在宋朝,曾有一次某地區受災嚴重,該地百姓甚至連買米做飯的錢都沒有。恰好當時範仲淹被朝廷調任到了當地,但一直心繫百姓的他卻下令,繼續漲米價,這是為什麼呢?
  • 歷史過往:饑荒時,為什麼災民寧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願去河裡
    但是災民們卻寧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願去河裡抓魚吃,這是為什麼呢?並且這些村民還需要繳納地主的租金,以及官府各種花樣繁多的雜稅。如此一來,一家人每天都難以吃上幾頓飽飯,生活很快就會陷入困境。為了可以生存下去,災民們只能開始吃樹皮草根等來替代食物,有些地方的百姓甚至會吃觀音土來充飢。如今,許多年輕人喜歡用「吃土」來調侃自己沒錢,但在歷史上那是真實存在的事實,當然幸運的話,可以得到官府的救濟。
  • 和珅去救濟災民時提出一個觀點,百年後,這個觀點被證明世界一流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大貪官和珅賑災的故事,說乾隆派遣和珅去救濟災民,和珅到了施粥現場之後,看見災民人數太對,粥根本不夠喝的。和珅嘿嘿一笑,說道:我撒的這把沙子,其實是為了趕跑那些混吃混喝的人,他們不是災民,但是看到有便宜可以佔,他們就不願意勞作了。反而這些人搶走了真正災民的救命糧,所以我撒一把沙子,那些假災民自然就不會來了,而能留下來,才是我們真正該救濟的人。眾官員聽完這句話,瞬間恍然大悟,都大呼和中堂高明。
  • 明朝時期的一兩銀子折合成人民幣有多少?朱元璋:貪汙60兩就斬首
    朱元璋時期的反腐手段非常嚴厲,曾經有規定,官員不論大小,貪汙六十兩銀子就要被斬首,而我們在一些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大戶人家動輒就花費紋銀百兩,甚至直接送人,一點都不吝惜,六十兩就要被殺頭,是不是有點太嚴苛了?那麼古代的六十兩銀子到底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呢?古代的度量衡和現在不太一樣,不同時期主要的貨幣形式也不太相同,我們只能用古今都有的米價來做一個衡量。
  • 和珅賑災時往粥裡放沙子,乾隆卻大力讚賞?數百年後又被世界肯定
    早前民間遇到了一次災情,和珅作為乾隆身邊的一把手,自然跟著皇帝去一線賑災,但和珅賑災時卻在粥裡放沙子,乾隆不僅沒有責怪反而是表示大力讚賞,數百年後這個舉動又被世界肯定、認可,這是為什麼呢?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但由於古代技術相對比較落後,沒有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但凡遇到一系列的自然災害,老百姓就只能餓肚子。
  • 朱元璋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歷史啟示
    ,最終一統江山,建立起大明王朝,這最直接的原因,恐怕要歸功於其謀士朱升給他建議的立國之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他雖佔領了南京並以此為根據地,但長江上遊有陳友諒,下遊有張仕誠;特別是上遊的陳友諒,實力明顯數倍於朱元璋。在徽州,朱元璋請教學士朱升,面對當今形勢怎麼辦?朱升給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三策」。「高築牆」就是要以南京為倚託,加強根據地建設,提高軍事實力,穩固自己的地盤;「廣積糧」就是要發展經濟,增強經濟實力;「緩稱王」就是不要急於稱王建國,以免樹大招風,以致群起而攻之,四面受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