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齋收藏的民國故紙系列之(17)——民國河北省省立中學畢業證書
本文系靜思齋·於嶽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七年前大閨女出生那天,我在醫院陪床,晚間在手機上拍回一批民國時期國立西北工學院的學生入學檔案,因日子特殊,此事至今記憶猶新。這些資料均為學生入學時上交,多數是具保書一類平平無奇的,這幾年零零散散的賣了幾份,所剩之一二沉睡櫃中久矣。今日清理藏品時,看到一件外封與眾不同的,打開後赫然發現其中竟有該生的畢業證和畢業證明書各一,品相還相當不錯。它們的存在讓這套文獻身價倍增,我自是欣喜不已。
近年民國畢業證的行情水漲船高,尤以名校或品相良好的為甚,早幾年孔網拍賣中幾乎每天都能見到,如今則成了挺稀罕的玩意。我仔細端詳手中的張畢業證,其原主還是一位「河北老鄉」,而他畢業的這所學校「河北省省立中學」(以下簡稱河北省中),卻讓我覺得有一些不尋常之處。民國時期河北(直隸)的省立中學多以「第X」這樣的數字排序命名,數字編號最高到「二十」,具體的名單和所在地我之前便已掌握。而這所省立中學並無編號,雖只兩字之差,但顯然是一所我尚未知的學校。
由於校名與同時期其他學校相似度很高,檢索的結果有許多無效信息,當我最終弄明白它的大致脈絡時,還真是費了不少心思。在《河北省志·教育志》中,我找到一條關於該校初創的明確記載。原來,抗戰爆發兩年後,河北全省淪陷,大部分中學解散停辦或淪入敵手。國土和學校雖然淪陷,也還有許多愛國師生不甘做亡國奴而遷往內地。於是在1940年,已遷至河南洛陽辦公的河北省教育廳擬籌設一所省立中學,以收容這些流亡師生。同年5月,河北省省立中學在河南伊川縣白楊鎮(今屬宜陽縣)正式成立。
戰時的物質條件自是很差,但作為省立中學,它的師資力量則頗為雄厚。白楊鎮的士紳以一方沃土熱情接納了流亡而來的河北學子,而這所中學亦反哺了當地的文化教育事業,許多優秀教師在白楊鎮的其他中小學兼職任教,這一時期也被人視為是白楊鎮文化教育事業的一個黃金時代。國難之際的這份情誼,可謂難能可貴。
我看了洛陽日報的一篇報導,說當時河北省中的校址是在山陝會館(又稱關帝廟,上圖摘自洛陽日報,特致謝),但用的字眼為「復校」。而何文靜先生(時任白楊鎮黨支書記)的一篇回憶也說河北省中為「南遷而來」。結合多方史料,我仔細琢磨了這個問題。師生是南遷來的固然沒錯,但這個省中則是戰時應運而生的一所全新的學校,學生也是在當地現招,顯然,它與戰前河北的那些省立中學,並非直接的延續關係。因此說是復校或遷來,便不甚妥當了。
河北省中在白楊鎮度過了四年時光,直到1944年5月,洛陽也淪陷了。學校只好繼續西遷到陝西周至縣,半年後,再遷甘肅秦安縣,經這兩次折騰後的省中,似乎元氣大傷。抗戰勝利後,河北省教育廳隨省府復員,但省中則因經費和交通問題滯留在甘肅,甚至一度困窘到連辦學都難以為繼、師生們都打算自行另謀出路的境地。校長胡慎賢只得前往蘭州商借經費物資,終在1947年5月(筆者按:此處採用秦安縣誌中的記載,另有一說為7月)該校師生得以復員回河北。這一路,先是從陸上輾轉到上海,再坐船到天津,最後到北平,真可謂千裡迢迢也!
然而河北省中到北平之後就仿佛石沉大海一般,志書中的記載也是戛然而止,再也找不到什麼蛛絲馬跡了。我只在王樹民先生(時任該校訓導主任)的《曙庵文史續錄》一書中見到了一條簡述,說是遷回後成為河北北平中學,50年代後改名為河北師範專科學校云云。由於這個河北北平中學是早就存在的一所名校,我想此時的河北省中很可能是撤校併入其中了。縱觀其存世的七年時光(1940-1947),雖以「河北」為名,卻從未在河北大地上辦過學。這其中既有國府為戰時學子弦歌不輟而做出的努力,亦可謂一部艱難苦恨的滄桑史。
至於這張證書的主人——河北大名人楊耀墀先生則「幸運」了許多,他沒有經歷學校從陝西周至到甘肅秦安、再復員回北平的這兩次折騰。楊先生在1946年6月時便已畢業,隨後進入國立西北工學院航空工程學系繼續深造,最終成為空軍工程學院(現已併入空軍工程大學)的一名教授,桃李滿天下。按畢業證上所載的年齡推算,老先生如今的年齡應為93歲左右,也許仍健在亦猶未可知呢。
(另,對於收藏這件事,我始終希望藏品能在「對」的人手中傳承並發揮價值,而不僅僅是作為流轉於市場的一件玩物。此套證書文獻,我將等待楊先生或他的家人一個月時間,再作公開處置,且看茫茫人海中,是否有此緣分吧!)
前文連結:近百年前天津河東一所中學,由前北洋教育總長創辦,今已杳無蹤跡
靜思齋 於嶽
2020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