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佛大學教務長Alan M. Garber博士在學校官方網站表示,在保障實驗室及研究人員安全的前提下,哈佛大學將以最快的速度陸續恢復研究機構的使用,以確保科研活動的正常推進,保障科研生產力。有哈佛教職人員表示他們計劃兩周內重返實驗室開啟研究工作。
後期,學校的博物館及圖書館也會陸續開放。這樣做也是為了保障校園內的科研人員可以繼續開展大量的研究活動,不因無法利用實驗室、博物館和圖書館的科研和學術資源而停滯。
從3月底開始,新冠疫情在美國迅速蔓延。短短一個月,美國確診人數超過100萬。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美國八所常春藤名校都採取了哪些行動呢?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圖源:哈佛大學官網
學術應對
為了保障師生及校園和社區的安全與健康,八所藤校的課程在第一時間均改為在線上進行,具體恢復時間另行通知。若有學生需要留在校園內,學校將對其進行遠程指導,並且要求所有學生務必配合校內的嚴格限制。
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達特茅斯大學以及康奈爾大學還宣布取消夏校或者以線上的方式進行。哥倫比亞大學還表示,5月20日的畢業典禮將被記錄下來並進行線上虛擬分享,但校方仍然希望在未來舉行一次面對面的慶祝活動,具體時間待定。
3月底,哈佛官方出臺了針對明年申請者的「Test Optional」政策——考生的錄取結果將不會受到SAT subject/ACT/AP考試成績缺失的影響。
4月底,康奈爾大學發布聲明調整錄取政策,公開宣布暫不需要SAT/ACT政策,並在其官網公布了詳細的政策說明。但是康奈爾大學不準備永久性採取「test-optional」的政策,如果已經有合理計劃或者機會參加考試的學生,提交成績對於評估大學入學水平還是有益的。
圖源:康奈爾大學官網
各大藤校紛紛轉至線上授課,對於未來授課形式等大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哈佛大學在4月底的一份聲明中表示會在秋季開學,學校的目標是在疫情期間繼續維持教學和研究使命,同時確保學校社區的健康和安全。但哈佛大學不排除無法完全恢復所有校園活動的情況。
行動支援
面對疫情期間物資的嚴重短缺,藤校中也有院校積極主動盤點物資並及時捐贈。普林斯頓大學對可能用於設計和生產防護設備和其他醫療需求的設備和材料進行盤點和再利用,使用3D印表機和其他製造設備生產醫療設備或部件;並捐贈了大量的口罩。賓大的所有實驗室、研究小組也組織了個人捐贈防護裝備和醫療用品。
除物資及捐贈外,他們還整合了校園內的建築資源以提高當地的醫學承載力。
四月中旬,哥大的「方艙醫院」正式啟用,並且收治244名輕症患者以緩解哥大醫學中心及附屬紐約長老會醫院的壓力。這間醫院是通過改造哥大的The Bubble室內球場建造而成的醫院,也是哥大日常做冬季體育隊訓練的場館。
未來將在「方艙醫院」實行救治的主要人員將為軍隊退伍醫生、護士和紐約長老會醫院的醫護人員。此外,哥大還為醫護人員做好了後勤保障,提供校內宿舍樓為455位醫護人員居住,大大降低了他們在途中被感染的風險。
此外,耶魯也將Lanman中心改造為「野戰醫院」,並與耶魯紐哈芬衛生體系合作運營,以提高社區衛生體系的承載力。在抗擊疫情如此關鍵的時期,這樣的做法可以讓更多紐哈芬的民眾獲得醫療護理,同時緩解醫療體系的壓力。
科學研發
為了對新冠病毒做出敏捷的響應,八所藤校內部通力配合,積極進行科學研究和探索,比如賓大、哥大,採用了快速的應對舉措。
賓大醫療-科技機構成立了多個針對於新冠病毒的項目小組,小組中包含工程師以及臨床專家,致力於解決醫學界提出的關鍵但未被滿足的需求。由於抗疫一線急切需要大量的防護設備,由機械工程教授Mark Yim牽頭,快速響應項目小組,賓夕法尼亞大學社區的各界人士通力合作,在四月的中下旬順利生產製作出兩萬個防護面罩。
此前,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管理員Madiha Choksi以及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研究員Pierre Elias優化了運用3D列印技術製造防護面罩的過程,將原本需要一個半小時才能完成的過程縮減至之前的三分之二。
圖源:哥大全球中心微信公眾號
校友力量
儘管疫情肆虐,哥倫比亞大學所在的紐約作為「重災區」,一直牽動著每位校友的心。截止至4月10日,哥倫比亞大學大中華區校友會有超過200位校友主動捐贈善款及物資,合計約700萬元。
並且,他們僅用三周的時間便把採購的個人防護用品順利送到紐約州、新澤西州以及麻薩諸塞州的十幾家醫院中,其中包括逾100萬隻醫用口罩、20000多隻N95口罩以及60000個防護面罩等。這一舉動展現了哥大校友抗擊疫情的決心,並向奮鬥在一線的人們致敬。
圖源:哥大全球中心微信公眾號
結語
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面對疫情的強烈衝擊,以藤校為代表的全球學者通力合作,齊心協力快速應對。八所藤校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積極進行科研以緩解疫情帶來的壓力,展現了世界名校的風範與擔當,堪稱學術界乃至社會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