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從成王、康王以後,經過昭、穆、共懿、孝、夷、厲、宣8個王,到公元前782年,宣王死後幽王繼位。從武王到幽王都城都在鎬京(今陝西西安),歷史上叫西周。
西周王朝實行「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這種把封邦建國的政治制度同封建宗法制相結合的制度,加強了天子與諸侯間的紐帶關係,形成了一套嚴密的統治機構。這套辦法和機構,使西周在前期180多年間取得了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奴隸制的社會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形成了中國奴隸制時代的鼎盛時期。但是,繁榮的西周奴隸制經濟,是建築在奴隸的血汗與白骨的基礎之上的,而鼎盛之中已孕育著危機。
周朝第十代君主厲王不諳事理,貪得無厭,強行霸佔著山林川澤,不許平民藉以謀生,說是專利。引起了平民和廣大奴隸的不滿,弄得民怨沸騰,「國人謗王」,為了壓制輿論,厲王使衛巫監磅,「以告,則殺之」。於是,「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階級矛盾迅速尖銳起來。正如當時貴族召公虎說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水壅而潰」。不到3年,國人忍無可忍,終於釀成一場暴動,群起把厲王趕跑了。又包圍了貴族召公虎的家,要他交出藏匿在他家的厲王的兒子。召公無奈,只好把自己的兒子假冒王子交出。國人暴動標誌著中國奴隸制的經濟基礎開始動播,周王朝也開始由鼎盛趨向衰落。這一年是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周厲王被趕跑以後,王朝無王,就由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掌政權,史稱「共和行政」。共和行政維持了14年,厲王死於彘(今山西霍縣),其子靜就擁立為王,即周宣王(?~前782年)。
宣王繼位之時,正逢「國運維艱」,奴隸制這座大廈眼看就要倒坍了,宣王卻「勵精圖治」支撐下去,他在位47年,「內修政事,外攘夷狄,復文武之境土」,因而有「宣王中興」之說。其實,這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周宣王是無法挽救奴隸制崩潰的敗局的。
奴隸制的經濟基礎井田制,在國人暴動以後也逐漸瓦解這時周王朝財源枯竭,養不起重兵,故宣王晚年同羌戎作戰,王朝沒有勁旅,只好徵調「南國之師」。然而千畝(今山西介休)一役,「亡南國之師」,宣王幾乎被擒。這時,西周王朝的統治已接近尾聲。
西周最後一位君王就是周宣王的兒子周幽王(?~前771 年),幽王時,天災人禍一齊發作,他的統治就垮臺了。「幽」字的意思是黑暗不明,諡法上指把國事搞得一塌糊塗的君主,周幽王確實是這樣的一個人周幽王是在天災頻繁、政局不穩的情況下上臺的。他即位的第二年,久旱無雨,「三川(涇、渭、洛)竭」。同年,關中地震,「岐山崩」、「百川沸騰,山冢翠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這樣的大災,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會造成嚴重的損失,古代當然更厲害。由於旱災和地震同時來臨,使農業受到嚴重的危害從而給人民帶來了饑饉,人民因災荒到處流亡,階級矛盾更加尖銳,政局更加不穩了。
在這種情況下,周幽王不但沒有採取措施減輕人民的負擔,來挽救危機,反而重用了虢石父這種「善諛好利」的小人作大臣,對人民大肆搜刮剝削,這就更加引起人民的反抗,促使統治危機進一步加深。
他為了表示對妃子褒姒的寵愛,想廢掉太子宜白,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可是周朝的規矩是只有王后生的嫡長子才能作太子,有權繼承王位。妃子生的兒子通常情況下是沒有這種權利的。因此,幽王想將宣臼殺死。太子宜白在險遭其父暗算後,就偷偷地跑出王宮,躲到外祖父申侯那裡去了。宜臼走後,幽王就下令廢掉申後和宜臼,封褒姒為王后,立伯服為太子。但是,幽王還有一件事情不愜意,就是幽王新封的王后褒姒,雖長得很漂亮,可是從來不笑,不管多麼有趣的事情,她都不感興趣,不露笑臉。
褒姒為什麼不喜歡笑呢?原來她的遭遇太悲慘了。她不是出自公侯貴族人家,而是一個棄嬰,被褒國一對於好心夫婦抱回家撫養,19年後,她長成一個漂亮的少女。褒國有個叫褒珦的貴族得罪了周幽王,其家屬為了贖罪,花錢把她買來,取名褒姒,獻給了周幽王。褒姒雖然身在王宮,名為王后,可實際上無非是一個奴隸而已,或者說只不過是周幽王的一個玩物而已。一個有著如此悲慘遭遇的女人,叫她怎麼能笑得起來呢?周幽王這個奴隸主階級的總頭子,當然體會不了褒姒內心的委曲。褒姒不喜歡笑,幽王卻偏要叫她笑。他想看一看生來就十分美麗的褒姒在笑的時候究竟會有多美,但千方百計總也不成,為此還懸出賞格,說有誰能叫褒姒笑一笑就賞千金。那個慣會怕馬逢迎的虢石父,也是個財迷心竅的貪財鬼,他聽說幽王懸賞千金,就來向幽王獻策。他的計策就是「烽火戲諸侯」。
原來西周時候,為了防備西邊犬戎部族的侵擾,在鎬京附近的驪山一帶修了許多座烽火臺。「烽火」是古代使用的軍事警報的信號。設有軍士日夜守候。一旦敵人來犯,就舉烽火報警,夜間舉火,白日舉煙,烽火狼煙就是向全國諸侯徵兵勤王的十萬火急的軍令。烽火臺是這麼重要的報警設置,周幽王聽了虢石父的教唆,竟然把它當開玩笑的工具。
幽王一心要博得褒姒的歡心,竟然忘乎所以,下令舉火一時,烽火連天,狼煙四起,各國諸侯都紛紛率領大軍急忙趕來救援,他們趕到鎬京城下,既不見戰事,更不見敵人,見到的只是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樓上喝酒看熱鬧。諸侯這一陣忙亂,可真把褒姒給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輕率行事,笑諸侯這樣容易上當。幽王高興得像什麼似的,馬上給了虢石父千金的獎賞。
而那些帶兵勤王諸侯們可氣壞了。知道受了愚弄,但又奈何不得幽王,只好偃旗息鼓而去。後來,幽王一而再,再而三地下令亂舉烽火。諸侯老是上當,以後便不來了。
再說申後的父親(被封在今河南南陽一帶)申侯,他聽說幽王廢掉了申後和宜臼,封褒姒為王后,立伯服為太子,極為氣憤,便聯合犬戎,發兵攻打鎬京。幽王勢危,舉烽火告急,可是這一次,諸侯們以為幽王還是騙人取樂,便置之不理,鎬京雖有不少軍隊,無奈幽王不得民心,「國人」無不怨恨,打仗自然不背出力結果,鏑京被犬戎攻破,幽王和虢石父,還有伯服被殺於驪山(今陝西臨潼東南)之下。犬戎兵擄走了褒姒,把鎬京周王室歷代積存的財物洗劫一空。
等到諸侯們弄清這一次真的是犬戎來犯,急忙派兵趕來勤王救駕時,已經晚了一步。犬戎得了便宜之後,已經退兵返回。諸侯們看到幽王已死,就只好和申侯一起商量,擁戴幽王的兒子宜臼繼承王位,這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即位後,看到戰後的鎬京殘破不堪,又怕犬戎再次打進來,因此不敢留在鎬京。在公元前770年,平王放棄關中,把王都從鎬京遷到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因為鎬京在西邊,所以歷史上把平王東遷以前的周朝稱為西周,把平王東遷以後的周朝稱為東周。
西周王朝的大廈終於傾到了,驪山頂上古烽火臺的故址猶存,成為相傳12王、歷時257年的西周王朝滅亡的歷史見證。絡繹不絕的遊人來到這裡,常常評論起周代帝王的千過。或說幽王昏庸,褒姒傾國,罪在一人。或說那是歷史的然,舉烽火只是個偶然的事件;偶然反映了歷史的必然,可然終究是為必然所決定。至今,這兩種觀點仍在爭論著。然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舊王朝的衰亡是不可避免的,它之所以會滅亡的原因卻是值得後人深思和借鑑的。
①《史記·周本紀》
②另一說由共(gong恭)伯和代行王政
③《詩·小雅·十月》
摘自:《河南鄉土歷史》,責任編輯: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