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個高教資源相當匱乏的省份。有人說,河南之所以沒有名校,是因為在上世紀50年代,省內的優質高教資源都「拱手讓人」。確切的說,這些資源都拆往中南大區中心武漢,這導致河南高教長期得不到發展,造成如今109萬考生卻只有一所211的窘境。事實真的如此嗎?
民國時期,河南最著名的大學莫過於國立河南大學(姑且稱為第一代河大),其在國內有很重的分量。1948年,河南大學分為兩派。進步師生在河南寶豐籌建中原大學,范文瀾為校長;部分師生前往臺灣,未果,這1200餘人在蘇州被河南當局接回開封,與中原大學醫學院、教育系等重新組建河南大學(第二代河大)。50年代,這兩校又逐步拆分,「河南好大學都拆到了武漢」這一說法正是基於這個事實。
來看看武漢部分高校官網上的簡介:
華中師範大學,學校辦學歷史悠久,是在1912年創辦的中華大學、1949年創辦的中原大學教育學院基礎上,組建成公立華中大學。1985年更為現名,並由中原大學的創始人之一題寫校名。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1952年河南大學經濟系併入中原大學。1953年以中原大學財經學院為基礎,集中山大學、湖南大學、南昌大學等財經學科,成立中南財經學院;以中原大學政法學院為主體,集中山大學、湖南大學、廣西大學等政治法律學科,成立中南政法學院。經過碾轉發展,中南財經學院和中南政法學院於2000年合併組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1898年開辦湖北農務學堂,1952年以武漢大學農學院、湖北省農學院的整體和中山大學、南昌大學、河南大學、廣西大學、湖南農學院、江西農學院的部分系(科)組建成立華中農學院。
以上三所高校都是211院校,我們都可以看到河南大學及中原大學的參建身影。實際上,院系調整是一筆理不清的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除了上述三校,武漢其他高校也有老河大的影子。
拆分到武漢的基本上都是中原大學,那麼,留在省內的河南大學境遇又如何呢?在漫長的歲月中,這個「第二代」河大先後拆分、援建出河南師範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醫科大學(現為鄭大醫學院)、信陽師範學院等。拆分後,「二代」河大隻剩下文科,並先後更名開封師範學院、河南師範大學等,期間又有開封師範專科學校、河南藝術學院等併入,終在1984年復名為河南大學,形成「第三代」河南大學,即如今的河大。
這麼來看,清晰明了。「一代河大」一半拆往武漢、一半建成「二代」河大,「二代」河大諸學科再次拆分、文科逐步發展成「三代」河大。所以,說河南的大學拆往武漢,這個是符合基本事實的。武漢作為中南大區中心,其高校對河南也頗為「照顧」,武大、華中科大在豫招生人數遠超其他985院校。
但要說河南高教貧弱因為資源去了武漢,這恐怕是站不住腳的。未能歸家的礦大、失之交臂的科大、辦學失敗的黃大,河南高教史留給我們太多思考。如今,各211、985分校遍地開花,河南似乎也沒有摘到什麼果實。有些問題,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