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應該如何理解倖存者偏差,規避各類風險

2020-12-23 不如悟空

倖存者偏差,最早講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關飛機防護方面的研究時所提出的理論。說白了就是,拿飛回來的飛機彈孔去研究改進飛機的加固位置,忽略已經被擊落飛機的情況。隨著時代的變化,這個詞有了更多非本意的詮釋,大多是在形容對風險的忽視,小編今天就與網友們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職業騙子的老把戲

操作方法如下:世界盃期間,之所以用世界盃期間舉例子,只是因為足球在這個時期關注度高而已,提前預測今晚的比賽結果,A隊:B對,讓球法,100000個郵件地址地址50000個發A隊贏盤,50000個發B對贏盤,以此方法連續預測4天,每天只對上次競猜正確的人進行郵件發送,具體如下表格:

N

一個普通人的內心的變化:

第一天:垃圾郵件; 第二天:瞎貓碰到死耗子;第三天:運氣,這絕對是運氣;第四天:看來還是有點水平的;第五天:這是遇見高人或有內幕消息的公司了。第六天:心甘情願的繳納10000元推薦費用,等待所謂的高人指點的結果。

可能槓精會說,能信這個的都是傻子,第五天還有3125人收到正確的結果,哪怕只有0.93%(智障人群真實的佔比),3125*0.5*0.93%=14.53125 約等於15人,15人中哪怕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在看世界盃,並參與世界盃體彩競猜,至少這一波操作30000元的利潤是最低保障。

這就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的騙術,大部分知道結果錯誤的,不再關注的人雖然是大多數,但是已經沒有辦法發聲了,一直都收到正確競猜結果的人成了倖存者,認知也出現了偏差。

一樣的操作,可以出現在足球、股市、期貨、彩票等很多領域,騙術絕對是老把戲了,但是總有著新瓶裝舊酒的機會,誰讓年年歲歲「騙」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呢,況且被收割智商稅不見得都是傻子。

癌症到底能活多少年?統計學失去了意義

在《隨機漫步的傻瓜》中有這麼一個例子,一個人得了癌症,醫生的回覆是5年的存活率是72%,這句話的意思是100個人裡面五年中72人活了下來,可能網友會有疑惑,未來五年28%的概率死亡和72%的概率存活,兩者有什麼區別?顯然沒有區別,可是如果和你描述的是72%的存活,接受度會高很多,28%的死亡率卻很難讓人接受,也能更好地面對後續的治療,因為任何人都覺自己一定會是72%中的一個。

家父五年前直腸癌手術,醫生的回答手術後平均存活期是五年,這個統計學的平均數對於患者實際上沒了任何的指導意義,有些人可能治療過程中就因為癌細胞擴散早早地離開了,有些人則很早就發現癌變,儘早就醫,絲毫不影響壽命,如果得直腸癌平均生存期為五年,患者和家屬要承受多大的精神壓力嗎?慶幸家父還安好,已活過平均線,年過七旬,每日淺濁,甚是自在逍遙。

創業成功的到底有多少

新聞的焦點大多追蹤的是成功者的新聞,也同樣存在著倖存者偏差,最近一段時間最火人的新聞莫過於螞蟻金服計劃IPO,人均3000萬,騰訊要搜狗,從2015年的自媒體,2016年的O2O,2017年的共享經濟,2018年的視頻直播,2019在線教育,2020年的直播帶貨,這中間真的有多少公司熬過來?鳳毛麟角,吸引眼球的都是風口會飛豬,卻很少有人願意看豬飛得太高摔死的慘狀。

把年份+創業倒閉做關鍵詞去百度搜索一下就一目了然了,那些倒閉公司像流星雨一般的多,劃破天空也不會有人關注,因為倖存者的光芒猶如太陽,白天看不流星的。

小編講了這麼多,只是希望網友們明白一件事,很多被我們忽視的可能(風險),對我們更有意義,倖存的偏差有時候看似被精心包裝過,其實更多的時候是我們自己有意識選擇忽略風險的存在,被人騙固然可怕,更可怕的就是自己欺騙自己。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倖存者偏差,你最應該防止掉進去的人性誤區
    這種情況其實就是倖存者偏差,表面上看是統計學、邏輯學的範疇,但實際上卻是來自於人性。很多倖存者偏差問題,是非常隱蔽,危害性也相當大的。-1-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又被稱為「生存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意思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 如何用「倖存者偏差」來理解成功學?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只能老老實實去上學、去讀書,像那些精英學習經驗,因為你我都不是「天才」,也不是富二代。什麼是倖存者偏差?舉個例子在二戰的時候盟軍與德軍交戰,盟軍發現了自己的空軍損失非常厲害,工程師研究怎麼把這個飛機加強防禦。
  • 醫療服務質量評價中的「倖存者偏差」分析
    上述情況所帶來的啟示即不應該從成功者提取事實和經驗,因為它可能只是不具廣泛代表性的「經驗之談」和「倖存者」,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還要從更全面、更廣泛、更深入的視角推理分析問題。這種推理的方法與日常理解的邏輯關係有點出入,這就叫倖存者偏差又叫「倖存者謬誤」,反駁的是一種常見邏輯謬誤,即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之後的結果,忽略被篩選掉的信息,使對事物的認識僅限於某一偏面,甚至是與事實相反的結論。二、倖存者偏差對醫療服務質量服務評價的偏差表現1.相信療效。在醫療服務質量評價中,稍不注意也會犯倖存者偏差的問題。
  • 91思維模型:倖存者偏差
    這種邏輯謬誤在統計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倖存者偏差」。一、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通過只統計來自倖存者的數據,只能看到經過特定的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沉默的數據)。
  • 股市中的倖存者偏差
    來源:雪球倖存者偏差,指的是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倖存者偏差,是由優勝劣汰之後自然選擇出的一個道理:死人不會說話。人們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 騙子密碼: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的統計中,人們總是關注自己看得到的事物的特徵,但是忽略看不到的事物的特徵。亦或者是忽略了無法倖存下來的事物的特徵,因此會看不到導致結果的實際原因,得出各種錯誤結論。每個人大腦的理性程度不一樣,但在很多事情上,由於有些人將規避危險的系統人為地放大,就容易暫時性地丟失理性,如牛一般被牽著鼻子走,以至於完全感知不到我們正在掉入「倖存者偏差」的陷阱之中。
  • 倖存者偏差你真的理解了嗎?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指的是在做統計分析時,我們只專注於那些成功的例子,從而得出以偏概全的錯誤結論。簡單來講,成功的例子往往只屬於少數,如果我們只看成功的倖存者,而忽略那些大部分的「失敗者」,那麼就會得出很多不符合常理的荒唐結論。我們先來看下倖存者偏差的故事來源。二戰期間,為了加強戰鬥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
  • 開車的「倖存者偏差」
    【 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的其實是在統計概率分布時一個典型的錯誤。錯誤在於對統計過程中對於基數的錯誤估計。如果上面這兩句話你看起來很難理解,那我就舉個簡單的例子:A吃了一個偏方治好了某種病,於是說這個偏方可以治好這種病。
  • 統計學中的「倖存者偏差」,如何影響著你和我?
    上述例子中,專家們的分析就存在「倖存者偏差」,他們只關注了倖存下來的飛機的傷殘情況,而沒有關注「為什麼其他飛機沒有飛回來?」。如果只是讓倖存者下次有更多的機會生存下來,那最後剩下來的總量將會毫無提升,只有找到如何讓不幸者活下來才能有效提升整體的倖存總量。
  • 網際網路人必須要懂的 「倖存者偏差」
    民國小學生作文之所以能流傳到今天,必然是當時就是佼佼者,它是倖存者,代表不了當時民國小學生的整體水平。在我們日常工作的決策中,倖存者偏差是如此普遍,常常在不經意中影響我們的決策與判斷,那麼這個概念的本質是神馬?它容易在哪些情況下發生?它的作用機制是怎樣的?我們如何避免它?
  • 倖存者偏差理論
    行情弱勢,盤面也無聊想不出寫什麼,這裡給大家講一個倖存者偏差理論。但是據國家人口普查統計,成功裡的人,多數還都是接受了全面的教育的,你認知的某某隻是個例現象,這個就叫做倖存者偏差。為什麼一劍今天要講這個?
  • 倖存者偏差:你看到的也許是個例
    >「倖存者偏差」這就是今天想要介紹給大家的一個名詞那什麼叫做倖存者偏差呢?度娘給的定義: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另譯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謬誤」而不是「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在「沉默的數據」、「死人不會說話」等等日常表達中,涉及倖存者偏差。
  • 「每天懂一點趣味心理學」最明智的心理效應:倖存者偏差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嚴格意義說來,並不是心理學效應,而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謬誤」而不是「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 倖存者偏差:被忽視的大多數,才最致命
    這就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這個概念,是從戰爭中的一個故事來的。在二戰期間,空軍是每個國家最重要的戰鬥力之一,為了減少戰鬥機的損耗,各國都派了大量的專家來研究如何保護戰鬥機,在保證戰鬥力的同時還能減少戰損率。
  • 投資應警惕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最經典的例子是關於二戰的一個故事,盟軍的飛機在空戰中損失嚴重,統計了倖存飛機的各部位中彈密度後,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而統計學家沃德提出了相反的意見,他認為應該對機身上彈孔少的部位加強防護,理由是機身各部位中彈概率是一樣的,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僅統計能回來的飛機的特徵,就是倖存者偏差。
  •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點擊上方 太初之道 關注我倖存者偏差是
  • 倖存者偏差:小飛的第一本書
    例如,他發現了一條生活中常常用來被人們忽略的認知偏差。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是什麼?倖存者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人們又稱其為 "生存者偏差" 或 "存活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
  • 「倖存者偏差」不是教你狡辯的,因為例子都是倖存者
    不要迷信倖存者pian'cha今天和大家聊聊傳說中的「倖存者偏差」,相信很多人都只是聽過,卻並不理解。這個詞聽上去很高大上,但其實簡單來說就是所謂的「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所謂的倖存者偏差就是只針對被選擇出來的倖存者,或者說成功者進行研究,而忽略不去研究那些沒有被選擇出來的情況,這樣往往會得到一些非常扯淡的結果。
  • 信貸風控中也有「倖存者偏差」?
    01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效應?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另譯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意思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 倖存者偏差和烏合之眾
    當越來越多的「暴民」、「噴子」出現時,是將他們簡單歸類為「群氓」,還是承認他們的主體性,研究他們所共享的信息、共同的身份認同,進而試圖去理解他們的互動行為?這種不同的理解方式,會影響我們採用不同的行為方式:是無視、批評那些「群氓」,還是嘗試開啟對話,在互動中影響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