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藏品展 系列六

2021-02-14 E史學

A Special Exhibition of Blue and White Ceramics: Is There Anything More to Say?

▲ 展廳(一)

展覽地點 臺灣大學圖書館一樓中廳

展覽時間 2017年3月10日至6月9日

主辦單位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協辦單位 臺灣大學圖書館

贊助單位 臺灣大學文學院

     立青文教基金會 

     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 

     頑石創意股份有限公司 

     慶琅文化藝術基金會

特別感謝 雲林科技大學中臺灣修護營運中心

     英商安天視聽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

     照順實業有限公司 

     畫工場有限公司

協助佈展 臺北故宮博物院器物處

▲ 展廳(二)

本次展覽為第六回臺大藝術史研究所藏品展,展題定為《還能說什麼?非典型青花特展》,由中國陶瓷領域延伸到歐洲與亞洲,旨在拓展跨區域、跨文化的對話,也藉此重新檢視由中國發展出來的典型青花瓷在世界的重要影響力。中國景德鎮以外,其他國家生產的「類青花瓷器」或許因而被視為次級品或是「非典型」,然而,這個展覽並非只想老調重談中國的青花瓷如何強力地影響他人,而嘗試將關懷的重心,轉移到這些「模仿者」身上。展覽展出的作品地域跨越歐亞,時間跨度自十四世紀到二十世紀,我們嘗試展示新的觀點,希望邀請觀眾進入展場,觀看這些白地藍紋的青花陶瓷產品,了解青花在世界史發展中,有著複雜精採的變化與歷程;請一起來思考,它們為何可以在漫漫時空中,開出共享世界的白地藍花。

▲展品

時間:3/10(五)14:00-16:30 

地點:臺灣大學圖書館 日然廳

時間:3/10(五)15:00-16:30 開幕演講

主講人:施靜菲(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講題:白地藍花的全球品牌──十四到十七世紀亞洲青花瓷生產的擴張

地點:臺灣大學圖書館 日然廳

時間4/26(三)14:00-16:00

主講人:餘佩瑾(臺北故宮博物院器物處處長)

講題:共享的美感──十七、十八世紀青花瓷的故事

地點: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 日然廳

時間:5/10(三)14:00-17:00

策展團隊專場分享會

地點:臺灣大學圖書館 日然廳

時間:5/24(三)14:00-16:00 

主講人:王淑津(獨立研究學者)

講題:青鶴北投──日本時代的臺灣飯碗

地點:臺灣大學文學院20室

▲讀物資料

上手小站與定時導覽——Hands on Stand 上手小站

Hands on 意為「上手、動手」,本次展覽將挑選適合觸摸的出土破片,在定時導覽時間前,讓觀眾在解說員的陪伴下,一邊觸摸文物、一邊聆聽解說。

上手小站時間:3/11、3/18、3/25、4/29、5/13 14:00-14:30

定時導覽時間:3/11-6/3 每周六 14:30-15:00

每場次開始前半小時,現場專人預約登記。

3/11臺大圖書館杜鵑花節open house活動,當天(8:00-17:00)開放12歲以上民眾免換證入館參觀(平日開放18歲以上民眾換證入館),平日參觀特展請依照入館規定。

排版:@明哲✘✘

相關焦點

  • 臺大藝術史研究三十年感言
    臺大藝術史研究三十年感言 陳葆真 2002/12/16 前言 陳葆真教授臺大藝術史研究所於1989年正式成立,至今不過短短的十二年;然而,它的前身「中國藝術史組」碩士班卻早於1971年已經成立,當時隸屬歷史學研究所。
  • 顏娟英、石守謙主編《藝術史中的漢晉與唐宋之變》(簡體版)出版
    在新出土考古材料的輔助下,若能將墓葬圖象材料與傳世畫作、文獻相對照,重新審視漢末至魏晉時期繪畫發展的過程與變遷,當有助於擴展學界對於這一轉折時期的研究。唐宋變革在性質、內容與涵蓋的層面都與魏晉變革有本質上的差異,向來為史學界所重視,相形之下,目前仍然缺乏關於唐宋轉折的藝術史研究。
  • 浙江大學藝術學系2015春季傅申先生「書畫鑒定與藝術史」系列講座
  •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周鳳五先生逝世!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兼系主任(1996/8~1997/7)7.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1995/8 ~ 1996/7 )8.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兼任教授 (1994/8 ~ 1995/7 )9.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1989/8 ~ 1991/7 )10.
  • 臺灣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課程設置與推薦參考書目
    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簡介本所特色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成立於
  • 臺灣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課程設置與建議書單
    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簡介本所特色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成立於
  • NG Grad Show 2020 | 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畢業展(創作組)
    2020亞洲新生代設計展投稿報名僅剩10天!
  • 《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琉歌大觀(第一卷)》出版
    編者簡介:池宮正治(琉球大學名譽教授)大城學(前琉球大學教授)前城淳子(琉球大學人文社會學部準教授)田口惠(那霸市歷史博物館古文書解讀員)石川惠吉(名桜大學環太平洋地域文化研究所係員)大城亞友美(與那原町教育委員會生涯學習振興課 司書)
  • 高彥頤 、賴毓芝等《看見與觸碰性別:近現代中國藝術史新視野》出版
    賴毓芝/ 高彥頤/ 阮圓/ 李雨航/ 陳慧霞/ 彭盈真/ 陳芳芳/ 伍美華/ 安雅蘭/ 季家珍賴毓芝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美國耶魯大學藝術史博士(2005)。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繪畫史,尤其焦點於十八世紀清宮與歐洲宮廷的視覺文化交流與十九世紀下半上海畫壇與日本的往來。
  •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陳葆真教授談藝術史研究
    特別是在德國,當時柏林博物館館長鄂圖科摩(Otto Kümmel,1874-1952)館長不但有意識地以美術品質為首要考量,收集中國繪畫,並且認為:要深入了解中國藝術史必需兼備中國古典語言、文學、歷史和思想等方面的知識。由此,他將中國藝術史的研究納入了學術研究的領域,且視它為了解中國文明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將藝術史列為大學中的教育課程之一是那時德國大學的風尚。
  •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班入學考試參考書目
    陳芳妹,〈商代青銅藝術的發展──工藝與身份〉,《故宮商代青銅禮器特展圖錄》(臺北:故宮博物院,1998)。  4. 陳芳妹,〈藝術史學與考古學的交會—殷商青銅器藝術史研究方法的省思〉,《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0),頁 181-248。
  • 高彥頤、賴毓芝、阮圓主編:《看見與觸碰性別——近現代中國藝術史新視野》|他閾奇文漫話
    作者介紹:賴毓芝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美國耶魯大學藝術史博士(2005)。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繪畫史,尤其焦點於十八世紀清宮與歐洲宮廷的視覺文化交流與十九世紀下半上海畫壇與日本的往來。曾經受邀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擔任Hulsewe-Wazniewski訪問教授、德國海德堡大學(Heidelberg University)Heinz Goetze訪問教授、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學人、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外國人研究員、美國洛杉磯蓋帝研究中心(Getty Research Institute)博士後研究等
  • 高雄市立美術館《 萬曆萬象—多元.開放.創意的晚明文化 》特展 開展了
    《 萬曆萬象特展  -  專題系列講座 》 第一場、2016年12月4日 (日)下午 2:00-4:00王鴻泰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副研究員雅俗的辯證-晚明的士商關係與賞玩文化  第二場、2016年12月11日 (日) 下午2
  • 高彥頤 (Dorothy Ko)、賴毓芝、阮圓 (Aida Yuen Wong)《看見與觸碰性別:近現代中國藝術史新視野》出版
    作者介紹:賴毓芝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美國耶魯大學藝術史博士(2005)。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繪畫史,尤其焦點於十八世紀清宮與歐洲宮廷的視覺文化交流與十九世紀下半上海畫壇與日本的往來。曾經受邀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擔任Hulsewe-Wazniewski訪問教授、德國海德堡大學(Heidelberg University)Heinz Goetze訪問教授、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學人、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外國人研究員、美國洛杉磯蓋帝研究中心(Getty Research Institute)博士後研究等
  • 臺灣科技大學大陸地區自費研修生
  • [學聞]先秦秦漢史11月學術動向(以臺灣為主)
    本展覽結合藏品及文字詮釋,融入展覽所欲呈現的故事,將主題「文明的印記」以大眾化、清晰化、簡單化、活潑化的展示手法,搭配複製圖書及實物,除讓民眾瞭解中國古書的發展外,更期望藉此達到推廣圖書教育及增進兩國文化交流的目的。
  • 浮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108級碩士新生展
    1997年出生於臺北市得獎經歷:2018 第九屆國際袖珍雕塑展入選2018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季銀雕獎2019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年度展優選展覽經歷:2018 第九屆國際袖珍雕塑展2018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季2019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年度展2019 藝術新聲-十一校12 系畢業生推薦展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