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去過臺灣的「吃貨」都能興奮地說出一大堆小吃美食:滷肉飯、牛肉麵、麻油雞、蚵仔麵線、大腸包小腸……回憶立即隨?美好的聯想飄回各大夜市並流下一地口水。
其中,滷肉飯可謂臺灣美食第一代表。因為即使沒有遊客,它也是當地民眾生活中歷久彌新的美食。
用到「歷久彌新」這個詞,也一點不為過。據潘少考究,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的臺灣,通脹嚴重,平民家裡能吃上一頓肉並不容易。於是,百姓便會購買豬頸附近的較便宜的肉,切成細條或小塊加以鹵製後澆在飯上,這樣全家人都能享用到這「奢華」的美味─這便是最初的滷肉飯。
到如今,無論家庭還是餐廳,再做滷肉飯都會挑選豬腹部的五花肉,配料一定是要產於臺灣本地甚至是有機的紅蔥頭,可以說從原料到配料都越來越高級。不變的,則是碗中那香噴噴、熱騰騰、醬油色的滷肉燥和拌滿湯汁的油亮的飯。
而口味相似但口感完全不同的肉燥飯,則是另一美食,但很多人會將其混為一談。
對於「臺灣北部稱滷肉飯,南部多叫肉燥飯」的說法,潘少請教了南部的朋友,原來臺南大部分亦稱滷肉飯,所以該說法並不準確。
肉燥飯與滷肉飯最大的不同在於肉燥,滷肉飯用的是肥多瘦少的帶皮三層肉,肉燥飯用的則是肥肉比例較少的絞肉,多取自豬後腿。再以香菇、?等配料用醬油燉煮,拌在飯上的肉燥顆粒感分明,與入口即化的滷肉截然不同。
Starz Cafe,一間臺式休閑餐廳,「臺歸」大廚願花4小時燉煮肉燥,食客僅以50元左右的價錢即可換取這定義準確的功夫肉燥飯。再配上一顆滷蛋,吃個精光自然不在話下。
這間隱於大廈裡的餐廳還供應從臺灣入貨的香腸。
從溫熱的香腸透出的晶瑩,潘少估摸著這香腸應有7成瘦肉3成肥肉。以一片微甜的香腸就著一片辛辣的生大蒜,滋味奇特卻不奇怪,並會不自覺的繼續這麼配著吃。
除此之外,如此搭配還有一個任性的理由:因為臺灣人都這麼吃!
潘少大公報《潘少談食》專欄作者
資深吃貨,堅信能吃是福
不遺餘力發掘香港及各地美食
歡迎關注微信號:潘少談食ID: Pan-HKFood
點擊標題下方藍色字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