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阻擊戰中,港大深圳醫院發揮深港合作的獨特優勢,快速建立疫情防控制度、防控指引和防控標準,有序面對疫情。無論是前線的醫護人員還是後方的行政保障人員,港大深圳醫院深港醫護團隊同心抗「疫」,他們共同譜寫了一段感人的「深圳故事」。
攜手抗擊疫情,「24小時都是深圳人」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港大深圳醫院按照各級政府統一部署,把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作為最重要工作落實。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作為深圳市疑似患者收治的定點醫院,港大深圳醫院籌備了5個觀察病區共80張病床。該院建立起發熱病人篩查、醫療救治制度,強調救治工作「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報告」,加強培訓,防止醫務人員感染。
1月2日,該院發布了《關於加強不明原因肺炎及院感防控的通知》,1月10日,該院接診深圳及全省首個確診病例。1月23日,該院正式成立新冠肺炎防治工作小組。從2月4日開始,港大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教授每天早上8:15準時在戶外主持醫院抗疫檢討會,持續完善醫院流程和細節。2月8日,香港特區政府公布「內地入境香港人士需強制檢疫14天」,盧寵茂帶領一批香港醫生選擇了「逆行」,他帶領深港醫護團隊全情投入到深圳的抗疫工作。最高峰時期,留守港大深圳醫院的香港醫生達到31人。
「以前我白天是深圳人,晚上是香港人;現在我24小時是深圳人」,盧院長笑著說。從2月8日開始「安家」在醫院辦公室,盧寵茂堅持了3個多月。2月14日,盧寵茂與團隊發布了精心製作的「自製口罩DIY」視頻,幫助深港市民解決口罩匱乏的難題。當天晚上,該院後勤工作人員加班「做手工」、自製面屏,香港管理團隊也積極加入到工作中。
「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毒」,盧寵茂說,「在抗擊疫情期間,深港醫護紛紛主動放棄春節假期,第一時間返回醫院堅守崗位,守護深圳市民健康」。
攜手多家醫院合作,為深圳系列防控措施提供參考
2020年1月1日,港大深圳醫院急診科主管劉飛龍顧問醫生正式履職,這位年逾60、曾在香港聯合醫院工作的急診科專家,剛「上崗」不久就遇到「疫情突發」,他選擇了留在深圳駐守醫院,全身心投入到繁重的急診和發熱門診工作。
得益於劉飛龍豐富的急診管理經驗,港大深圳醫院急診科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中,處置及時且得當,發熱門診有序收治患者。1月10日,一對到過武漢的老夫妻來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急診科就診。1月11日凌晨,他們被港大深圳醫院轉送到深圳市定點救治醫院——市第三人民醫院隔離治療。1月14日,港大深圳醫院聯繫老夫妻的女兒的婆婆(沒有武漢旅行史)入院檢查。至此,這起新冠病毒傳染性研究環節中的關鍵人物出現,為後續深圳一系列防控措施的設立提供了參考。這是「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的體現,也是深圳數家醫療機構成功合作的成果。
疫情無情人有情!港大深圳醫院急診科、發熱門診和急診新冠肺炎普查服務向普通市民和港澳、外籍患者每天24小時開放,利用英文諮詢熱線(0755-86913366)為患者提供服務。對於在深圳無法前往香港及回國的港澳臺及外籍人士,該院普通門診和國際醫療中心提供全面的看診,除口腔科、耳鼻咽喉科、眼科和內鏡中心僅保留急診需求外,其他門診均提供服務,針對部分因特殊時期無法前往香港進行定期產檢或生產的孕婦,該院國際醫療中心產科也提供相關服務。守好防線,助力復工復產!
陳浩偉教授是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健康管理部及華為荔枝苑社康的主管。他是英國愛爾蘭皇家內科醫學院榮譽院士,加拿大皇家醫學院榮授院士。2016年,他放棄了加拿大優厚的工作待遇和舒適的生活,選擇來到港大深圳醫院,負責管理醫院健康管理部和華為社康中心。
疫情爆發初期,陳教授正在加拿大休假,聽說國內醫療物資緊缺,他馬上自掏腰包,發動家人購買N95口罩。2月4日,他從加拿大趕回了深圳。他的行李箱裡除了幾件衣服,裝的全都是口罩。從加拿大回國的陳浩偉顧問醫生第一時間參加了抗疫工作,返回工作崗位後,他立即去支援急診發熱門診,他連續多日每晚8小時夜班,一天只吃一餐飯。華為荔枝苑社康餘周偉醫生說:「陳教授已經58歲了,他穿著防護服連續夜班工作8小時不吃不喝的樣子,讓我們欽佩和感動。」
港大深圳醫院還積極助力復工復產。抗擊疫情工作啟動以來,港大深圳醫院華為社康中心做好社區三位一體協同網格化管理的同時,為坂田街道荔枝苑社區萬餘名居民提供抗疫健康保障。3月27日,港大深圳醫院駐點皇崗口岸;4月10日,進駐深圳灣口岸,為往返深港兩地貨車司機提供採集核酸標本及檢測服務。6月9日起,該院啟動跨境學生核酸檢測綠色專場,助力往返深港兩地學生安全復學複課。「深港同胞血緣相親,守好第一道屏障,我們責無旁貸。」港大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