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券商通過發行債券、定增、配股、可轉債等融資總規模已近1.7萬億元,債券融資仍是券商最主要的融資手段,發債規模超1.5萬億元,佔比近90%。在直接融資的大背景下,券商大融資悄然襲來。
本刊特約作者劉鏈/文
進入2020年,證券行業融資速度加快,融資規模也不斷增加,在政策的鼓勵下,券商擴充資本金力度逐漸加大,尤其是頭部券商再融資步伐更是加速推進。
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以來,券商融資規模巨大,在各個融資條線均穩步推進,債券方面,證券公司發債規模高達15677.31億元,同比增長90.17%;股權融資方面,已有7家券商通過定增融資655.8億元,6家券商完成配股融資372.71億元,3家券商可轉債發行181億元。
根據業內人士分析,在2020年市場整體保持平穩的前提下,前三季度,券商業績普遍向好,經紀業務、兩融業務、自營業務等收入均獲得大幅增加,由此,券商也需要更多資本投入重資本業務;隨著註冊制的加速推進,全面註冊制或將在2021年落地,保薦業務有跟投要求,這對券商資本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此外,行業「馬太效應」顯著,加上直接融資被監管層提到較高的地位,資本實力是券商競爭力的關鍵所在,由此券商再融資規模巨大也在情理之中。
債權股權融資輪番上陣
近日,多家證券公司債獲得證監會審批,成為市場和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11月25日,招商證券公告稱,公司近日收到證監會批覆,證監會同意公司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面值總額不超過300億元次級公司債券的註冊申請。本次次級債採用分期發行方式,首期發行自同意註冊之日起12個月內完成;其餘各期債券發行,自同意註冊之日起24個月內完成。
同日,中信建投證券合計50億元次級債券發行結束,品種一實際發行規模40億元,最終票面利率為3.90%,品種二實際發行規模10億元,最終票面利率為4.20%。上述50億元債券只是此前獲批的第一期,中信建投11月9日公告稱,證監會同意公司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面值總額不超過400億元次級公司債的註冊申請。
11月23日,興業證券發布公告,近日,公司收到證監會發行次級債註冊的批覆,證監會同意公司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面值總額不超過50億元次級公司債券的註冊申請。
11月17日,東方財富收到深交所出具的《關於受理東方財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向不特定對象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申請文件的通知》。深交所對公司發債申請予以受理。據相關公告,本次發行可轉債募集資金總額(含發行費用)不超過人民幣158億元。
11月10日,海通證券公告稱,公司近日收到證監會批覆,同意公司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的註冊申請。其中,本次公開發行一年期以上公司債券面值總額不超過500億元,本次公開發行短期公司債券面值餘額不超過200億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海通證券500億元公司債及200億元短期公司債獲批,這是2020年獲批規模最大的一筆債券融資。
數據顯示,截至11月25日,證券公司發債規模高達15677.31億元,同比增長90.17%。其中,公司債發行規模為8043.31億元,短期融資券為7634億元。
除了債券發行規模同比增長超過九成外,券商在股權融資方面也不可小覷,整體而言,定增、配股是主要方式,具有債轉股屬性的可轉債規模也不小。從數量上看, 7家定增, 6家配股, 3家可轉債。
具體來看,2020年至今,已有7家券商通過定增融資655.8億元,分別為南京證券43.75億元、海通證券200億元、國信證券150億元、中原證券36.45億元、西南證券49億元、第一創業42億元、中信證券134.6億元。
6家券商完成配股融資合計372.71億元,分別為國元證券54.31億元、招商證券127.04億元、山西證券38.05億元、東吳證券59.88億元、天風證券53.49億元、國海證券39.94億元。
3家券商可轉債總共發行181億元,分別為國投資本80億元、華安證券28億元、東方財富73億元。東方財富可轉債已於9月8日完成可轉債轉股工作,剩餘未轉股可轉債已全部贖回。
資本實力成競爭關鍵
數據顯示,截至12月3日,證券公司發債規模超1.5萬億元,同比增長超90%,其中短期融資券成為券商發行債券的熱門品種。
2020年以來,超過16家券商發行過短期融資券。其中,招商證券發行短期融資券620億元,中信建投、中信證券均發行短期融資券610億元,中國銀河發行520億元,國信證券、國泰君安、廣發證券、海通證券等多家也發行了大規模的短期融資券。
一般而言,相比公司債,短期融資券具備發行門檻低、周期短、能快速補充公司運營資金等特點,這些優勢使其成為券商補充資本金的重要渠道之一。而且,在寬鬆的貨幣政策下,短期融資成本相對較低,且債權融資有其特定優勢。與股權融資相比,債權融資不會攤薄公司股本。股價較低時,證券公司不願意犧牲股權,債權融資將會成為諸多證券公司的重要選擇。
在當前的市場行情下,不少券商加大債券融資規模,毫無疑問也和公司加速推進業務、借勢擴展市場有關。隨著行業「馬太效應」的不斷加劇,券商行業資本金之戰爭漸入佳境。
從資金投向來看,多數券商募集資金大多用於公司的長期發展,優化公司業務結構等,如用於發展投資與交易業務、擴大信用業務規模、增加子公司投入以及補充營運資金等,將業務結構性調整優化上升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實際上,伴隨註冊制改革的加速落地以及「大投行」業務快速推進的行業趨勢,券商資本金競爭正在變得日益激烈。
根據相關行業人士的分析,2020年以來,科創板、創業板註冊制不斷推進,加上資本市場向好,無論是投行業務還是兩融業務規模均顯著抬升,這對券商資本實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看,誰的資本金實力強,誰就更有機會搶佔業務空間,提升競爭能力。這也進一步推動了越來越多券商向市場進行多元化融資,提升資本金實力。
除增強資本實力之外,券商還可藉此從傳統經紀佣金模式轉向資本業務等新的商業模式,融資後的全平臺、綜合型業務發展的空間都會同步加強。根據中信建投的分析,近年來,證券公司投資與交易類業務已成為市場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證券公司投資正在向增加多元交易轉變,整體投資策略更趨成熟穩定,競爭力也日趨增強。
而且,無論是債券融資,還是股權融資,都能在資本方面幫助證券公司穩固行業地位,在加速搶佔市場規模的同時提高風險應對能力,尤其是在市場行情走勢較好的時候,券商補血融資的動力會更充足。
值得關注的是,券商融資動作頻繁,尤其是頭部機構融資規模放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行業的「馬太效應」。據了解,即便在2020年市場行情較為高漲的時候,不少中小型券商的募資規模卻遠不如大型券商,頭部券商動輒百億元的融資規模,遠遠超出多家中小機構融資規模的總和,更有甚者,一些中小券商2020年在融資方面沒有收穫,募資能力高下由此可見一斑。
長江證券認為,在行業重資本化的背景下,能夠實現彎道超車的證券公司的經營共性在於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將資本補充策略演繹到極致化;第二,資本補充給予其反哺收費類業務能力,通過激勵機制市場化改革引入優秀業務團隊,完成收費類業務的初步布局或彎道超車。
也就是說,中小券商除了要補充資本實力之外,還需要深耕能力圈,發展精品業務,通過強化客戶服務和人才培養來提升綜合實力,差異化、特色化的券商未來也將成為市場的「主角」。
隨著金融業加速開放以及資本市場註冊制改革的落地,券商行業資本金擴張速度也越來越快,其中,債券融資成為券商機構「補血」、擴充資本實力的重要途徑。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以來,券商通過發行債券(公司債、短期融資券、次級債)、定增、配股、可轉債等多類渠道進行融資,總規模已經接近1.7萬億元。當然,債券融資仍是券商最主要的融資手段,佔比接近90%。
2020年,證券公司債券融資規模和力度均超出往年,核心在於資本市場的向好發展趨勢,券商經紀業務、兩融業務、投行業務、自營業務等收入均實現大幅增長;而且,在政策的推動下,各證券公司開始重視對重資本業務的發展,由此導致對資本金的需求有所抬升。未來,資本金實力將成為證券行業競爭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