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曾經國產電影的頂梁柱張藝謀已經70歲了,作為30年來,國產電影的絕對龍頭人物,張藝謀從1987年的《紅高粱》橫空出世,到2002年的《英雄》引領時代。他一直走在了國產電影的最前沿,無論是在他職業生涯的頭10年來在民族電影上的建樹,還是後20年,他在商業電影上的探索。張藝謀都不愧對「電影大師」的稱號。但是在前進的路上,張藝謀在自我和市場之間,也進行了諸多嘗試,從最初的《紅高粱》、《菊豆》,到後來的《英雄》、《三槍拍案驚奇》,張藝謀總能給國內影壇帶來十足的話題。無論是前期的輝煌成就,還是後期的充滿爭議,張藝謀為國產電影的貢獻,都是不可否認的。
因為超強的藝術感,張藝謀的電影鮮少有「失手」的時候。雖然張藝謀也有諸如《三槍拍案驚奇》、《長城》這樣的爛片,但是這不妨礙張藝謀每部作品誕生的時候,總能引起行業內外的注目。近日已經古稀之年的張藝謀,最新的作品《一秒鐘》已經上映多日,截止到目前,這部作品僅斬獲了1.3億人民幣的票房。對於張藝謀而言,這樣的票房收入不能算高,而電影口碑網站上給《一秒鐘》打出的7.8分的評價,也表現得非常中肯,同時又略顯出這部電影在定位上的尷尬。
其實從《一秒鐘》的故事類型,以及年代背景而言,這是一部非常個人化的作品,與其說這是張藝謀用來對一個時代呼喚的電影,倒不如說這部作品是張藝謀對一個逝去時代的光影祭奠。這也是為什麼《一秒鐘》在上映之前,幾經波折,命途多舛的原因。又因為故事背景是那個特殊的年代,所以張藝謀在電影中的很多細節的處理上,總是表現的欲言又止,插科打諢。這樣的處理手法,以及電影創作本身之外的因素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多少影響了電影的完整性。
其實在張藝謀之前的作品中,也處理過類似的時代背景,比較有代表意義作品是他上世紀末執導的代表作《我的父親母親》。在創作《我的父親母親》時,張藝謀將這個時代加工成了一種散文詩的意境。他用一個閉塞的環境,儘量的隔絕掉時代大背景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原生的生命力永遠是他電影的主題,而時代的背景,往往是對這種生命力的襯託。從《我的父親母親》、《山楂樹之戀》、《歸來》等作品,我們可以看出張藝謀對那個特殊年代的情感,在張藝謀的這份情感,並不僅僅是一種時代性的批判,其中所孕裹得,更多的是張藝謀對那個年代的濃濃情感。
1950年出生的張藝謀,由於家庭背景的原因,本來已經與大學無緣。但是性格倔強,不甘於平凡的他,利用了所有機會,放棄了他努力獲得生活,終於突破了一個年代的限制。最終在北京電影學院,張藝謀實現了自己成為一名攝影師的夢想。在經歷了幾年電影攝影師的工作之後,張藝謀隨著對電影行業的深入了解,他開始有了更大的企圖和野心。
終於在1987年,張藝謀在周邊人的幫助下,實現了自己成為一名電影導演的願望。說來《紅高粱》這部電影和張藝謀的前妻也有很大的淵源,因為這部電影的原著小說,正是張藝謀的前妻肖華推薦給他的,而肖華,便是張藝謀插隊認識的。所以張藝謀的人生,以及他和電影有關的職業生涯,其實有著濃厚的時代烙印。而且在張藝謀的奮鬥歷程中,他一直在反抗著周遭的一切,通過自我對時代的突破,張藝謀在電影領域,一直引領著國產電影的新動向。
所以電影對於張藝謀而言,是一種等同於生命的「手藝」。電影造就了張藝謀的人生,同時張藝謀也用自己的生命充實了電影。無論是在上世紀整個90年代,張藝謀對於第五代導演崛起所作出的藝術探索,還是在本世紀初,張藝謀用中國風大片,掀起了國產電影的商業化大潮。他總是能夠讓行業和觀眾為之驚嘆,這其中有他發自內心的藝術探索,也有他刻意迎合時代的「阿諛奉承」。
畢竟作為一個行業的領路人,張藝謀所代表的,已經不僅僅是他個人的聲音。電影作為帶有藝術性質的商品,它既有其藝術性上的追求,又有商業上的訴求。特別是本世紀以來,隨著國內電影市場的開放,以好萊塢為首的國際大片大量的湧入,使得國內電影也從單純藝術上的造詣,向著商業化之路進發。張藝謀作為國產電影在這個時代的領軍人,他義不容辭的,用《英雄》這部電影,打響了向世界大片宣戰的第一槍。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張藝謀對國際和國內電影市場的拿捏還是非常的準確的,18年來,《英雄》一直保持著國產電影在海外的票房紀錄。而當年《英雄》在國內的票房,更是佔據全年總票房的四分之一。《英雄》的成功除了凸顯出張藝謀在電影領域裡自身招牌的號召力之外,也包括了張藝謀對電影行業的敏感性。
2002年前後,剛好是《鐵達尼號》風靡全球不久,這部現象級的超級大片,讓全球電影人再次意識到電影的魅力。當然張藝謀也不例外,為了能夠和這樣的作品形成有力的競爭,張藝謀沒有直接迎戰。他而是通過差異化競爭的方式,用一個充滿東方特色,傳奇而神秘的俠客故事,劍走偏鋒的殺入了北美市場。
這次成功之後,張藝謀又推出了幾部同類型的作品,其目的,均是瞄準了票房。如果說《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是張藝謀對當下時代的迎合,那麼《歸來》、《山楂樹之戀》、《一秒鐘》等作品,則是張藝謀對某個特定年代的懷念。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終究開始了對一個時代的遺忘和忽略。
由於特殊的原因,在展現這個特定的時代時,張藝謀等電影人無論如何也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在諸多的顧慮中,他們總是採取某種迂迴的創作方式。這樣的創作方法,也使得他們的作品缺乏藝術上的完整性。就像《一秒鐘》這部電影,對於經歷過這個時代的觀眾而言,他們自然很容易找到張藝謀潛藏在電影細節中的某些情愫。但是對於新時代的觀眾而言,《一秒鐘》這部作品,顯然缺乏時代背景的充實。以至於《一秒鐘》這部作品,僅僅能夠感動部分老一輩觀眾,而對於新一代的觀眾,則缺乏情感上的共鳴。
但是在《一秒鐘》這部作品裡,張藝謀對於電影的情感表達還是非常充實的,如他自己所說,這是他寫給電影的一部情書。只有歷經過那個年代的人,才能懂得張藝謀在影片中表達的對電影的熱愛。但是顯然這次70歲的張藝謀終於輸給了時代,畢竟他創作的故事背景,已經開始明顯的缺乏觀眾基礎。如果有生之年張藝謀不能用自己的完整表達去創組一部屬於他時代的作品,這至少是他的遺憾吧。如今的張藝謀贏回了電影,卻依然輸給了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