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1979年1月25日,25歲的羅伯特·威廉士在福特汽車公司位於密西根州弗萊羅克的鑄造工廠工作,他被要求爬上一個巨大的架子,手工清點那裡的零件。用來回收鑄件的五個機器給出的讀數是錯誤的,威廉士的工作就是上去找出到底有多少鑄件。
當威廉士開始他的工作時,一個同樣被賦予零件檢索任務的機械手臂也開始了它的工作。很快,機器人悄悄地向年輕人撲來,打在他的頭上,當場殺死了他。該機器人仍在繼續工作,但威廉士躺在那裡死了30分鐘後,相關同事才發現他的屍體。在那個寒冷的日子裡,威廉士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被機器人殺死的人。
然而,這次事故完全是無意的。當時根本就沒有保護威廉士的安全措施,沒有警報通知他手臂正在靠近,也沒有技術可以改變機器人在人面前的行為。1979年,相關的人工智慧還不夠成熟,不足以阻止這樣的死亡。陪審團一致認為,機器人的設計沒有足夠的措施來防止這樣的死亡。威廉士的家人從設計機器人的製造商利頓工業公司旗下的單位處理系統公司那裡贏得了1000萬美元的訴訟。
下一個被機器人殺死的案例發生在兩年多後的日本,當時的情況與此類似:一隻機器人手臂再次無法感覺到37歲的工人浦田健二,並意外地將他推到了死亡的位置。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機器人專家、計算機科學家和人工智慧專家一直在努力解決這樣一個問題:機器人如何在不傷害人類的情況下安全地與人類互動。
幾十年後,關於機器人或人工智慧導致人類死亡的報導變得更加普遍。許多公司的自動駕駛汽車發生事故,導致乘客死亡或行人受傷的新聞。雖然現在已經有了很多保障措施,但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這些死亡都不是由機器人的意志造成的,而是偶然的。但是,在電影《終結者》和《黑客帝國》等科幻故事的煽動下,人們擔心人工智慧可能會發展出自己的意志,並在這種意志的發展過程中產生傷害人類的欲望。
牛津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莫菲斯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西蒙·懷特森稱這一問題為「擬人謬論」。懷特森將這種謬論定義為「具有類人智能的系統也必須具有類人慾望,例如生存、自由、尊嚴等。」完全沒有理由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這樣的系統只會有我們給予它的任何欲望。
他認為,價值錯位是更大的生存威脅,程式設計師告訴機器做什麼和程式設計師真正打算做什麼之間存在差距。你如何將你的價值觀傳達給一個智能系統,使它所採取的行動實現你的真實意圖?隨著計算機變得更加智能和自主,兩者之間的差異變得更加重要。
相反,懷特森告訴我們,更大的威脅是科學家們有意設計的機器人,能夠在沒有人為軍事幹預的情況下殺死人類目標。這就是為什麼世界各地的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研究人員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呼籲在全球範圍內禁止這種技術。然這些機器人不需要開發自己的殺戮意志,但它們可以被編程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