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碳匯(又稱「藍碳」)是指通過保護和恢復海草床、鹽沼和紅樹林生態系統,以及通過擴大海藻水產養殖來固定二氧化碳的過程。2009年,聯合國發布相關報告,確認了海洋在全球氣候變化和碳循環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海洋碳匯」作為一個新鮮名詞,開始被逐步認可並得到重視。目前,海洋碳匯已成為全世界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戰略。及時開展海洋碳匯交易試點,進行海洋碳匯交易示範,對於推動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非常必要。
「藍碳」交易試點是指將海洋碳匯納入碳排放交易市場進行試點,加速海洋碳匯這一重要「減排」資源的開發。開展「藍碳」交易試點,能夠極大改善景觀生態,保護環境,促進海洋漁業和旅遊業發展。當前,我國的海洋碳匯發展已經迎來了重大機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增加森林、草原、溼地、海洋碳匯等手段,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甲烷、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溫室氣體排放」;《「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提出「探索開展海洋等生態系統碳匯試點」的要求;《關於完善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見》提出「探索建立『藍碳』標準體系及交易機制」。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由於我國海洋碳匯交易工作起步較晚,與之相關的規章制度、行業規範及技術標準相對缺乏,需要儘快補齊短板。最近,筆者在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調研海洋碳匯交易試點工作時了解到,該區已經為這項工作進行了幾年努力探索,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推進全國「藍碳」交易試點順利進行,筆者建議當前要著重把握以下幾點:
把海洋碳匯交易作為我國生態補償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儘快在進一步完善我國森林生態補償與碳匯交易、草原生態補償與碳匯交易、江河流域生態補償與水資源交易等基礎上,把陸海生態補償和海洋碳匯交易納入我國生態補償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促進陸海統籌發展和生態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措施,加快實現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宏偉目標。
研究制定海洋碳匯交易的相關技術標準與制度。在已開展的固碳技術、固碳潛力評估理論和技術研究和初步建立的固碳潛力評估技術與示範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海洋碳匯調查評估技術體系、貯藏能力提升技術體系研究,儘快研究制定建立我國海洋漁業碳匯計量標準,出臺海洋碳匯交易的相關技術標準與制度。
建立海洋碳匯野外觀測平臺體系和協同機制。我國海區跨度大,海況環境條件各不相同,必須建立代表相應地區環境的現場觀測站,用於服務海洋碳匯交易試點工作。2012年起,相關涉海科研單位沿著我國海岸線從北到南分別建立了渤海平臺站、威海站、舟山站、東山站、三亞站等多個站點,建議利用海洋牧場、海上風電設施平臺等項目,增補建設溫州洞頭監測站,統一納入海洋碳匯監測平臺體系,從而為探索開展碳匯交易試點工作、參與聯合建立協同創新平臺奠定基礎。
進一步細化完善涉及海洋碳匯產業發展的相關制度。《海洋環境保護法》第三十五條明確,含有機物和營養物質的工業廢水、生活汙水應當嚴格控制向海灣、半封閉海及其他自淨能力較差的海域排放。基於此,有些地方要求企業將清洗過紫菜、羊棲菜的清水(並沒有添加化學劑),也必須經過處理才能排放入海,給部分中小企業帶來一定經濟負擔。需要有關部門進一步細化完善相關配套標準,支持「藍碳」產業發展。
儘快組建技術專家支撐團隊。海洋碳匯交易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政策性、業務性強,涉及面廣,利益關聯度高,要有堅強的組織領導、完善的工作方案、正向的激勵機制。要組建技術專家支撐團隊,為開展「藍碳」交易試點提供專業技術指導和決策諮詢。
來源: 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 徐保根 徐博龍
編輯: 錢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