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預言,若中國遷都到這三座城有望稱霸亞洲,是哪三座?
首都作為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以及中央政府所在地,地理位置顯得格外重要,在中國歷史上,朱棣就曾力排眾議,將都城從南京遷徙到了自己曾經的駐地北平,此舉有著穩定政權,以及鞏固北方疆域的意圖,而國外的巴西,也曾將都城從富饒繁華的港口城市裡約熱內盧遷往巴西高原上的巴西利亞,也是為了加強多國內的管控。
孫中山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政治家以及革命家,在關於中國遷都這件事上,他就曾經作出過預言,認為如果中國遷都到這三座城市,就有望稱霸亞洲,是哪三座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在文學大儒章太炎先生的《相宅》當中,曾經詳細記錄了1902年章太炎和孫中山討論定都的問題,當時的孫中山和章太炎,兩人因為從事反對清政府的活動而被迫流亡到日本,一見面便惺惺相惜,二人對於中國未來光明的前景,也抱有十分的信心。
章太炎認為,如果將來建立了新的國家,那麼就可以定都南京,不過孫中山並不贊同這個觀點,他覺得「金陵猶不可宅。」孫中山認為南京雖然水利方便,交通發達,而且瀕臨海口利於發展,更有著悠久的歷史底蘊,但是地勢過於偏東南,而不利於對全國的掌控。
對此孫中山關於定都的策略,則提出了自己的三個意見。第一個,是定都湖北的武昌,「定鼎者,南方誠莫武昌若,襄樊以鎮撫河雄,鐵道既布,而行理及於長城,其斥候至窮朔者,金陵之絀,武昌之贏也。」
而且孫中山認為,武昌的思想比較開放先進,武昌也是全國最早開辦新式學校,推廣新式學堂的地方之一,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事實證明孫中山的眼光並沒有錯,後來辛亥革命的開端,正是起源於武昌起義。
孫中山提出的第二個觀點,則是定都西安,也就是陝西的長安,「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孫中山指出,如果想要能夠穩定去全國,就要定都武昌,但是如果想要平定邊界地區,那麼西安更是理想的目標。
從歷史上來看,中國過去經常處於遊牧民族的騷擾當中,那麼定都西安則能加強對邊境地區的管控。
至於孫中山提出最後一個定都地點就比較大膽了,那就是位於新疆的伊犁,這個地方同樣是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過去還未曾有任何一個中原政權曾定都國這裡,不過孫中山卻認為,「謀大洲則伊犁」, 「若定都關中,制御蒙古新疆雖足,然若欲為亞洲共主,又嫌狹窄,當遷都伊犁」。
孫中山的考慮可以說不得不長遠,那麼為何武昌起義後,最終民國還是在1912年定都在了他並不看好的南京呢?這是因為武昌起義後,武漢卻失守了,而南京成為了最理想的居所,在北伐戰爭後,南京則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正式有著「首都」稱呼的城市,從如今來看,孫中山先生的觀點在當時畢竟有著環境,政治等諸多的顧慮,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提出來的一些想法還是讓人耳目一新,可以借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