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如果我們把現如今的動物和過去的它們相比,會很明顯感覺到它們的體型差異。 比如:如今的蜻蜓體型很小,但在石炭紀時巨脈蜻蜓的翼展達到了1.5米。
鳥類如今的體型很小,但阿根廷巨鷹站立時身高超過了2米,翼展超過了7米。
再加上人類發現了許多恐龍化石,其中很多恐龍體型比今天陸地上最大的動物還要大得多,於是有人猜測,如果把人類放在遠古時期,是不是它們的體型也會非常巨大。
遠古動物體型為什麼那麼大?
動物在演化時,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演化路線,也不會按照動物的意志演化,而是具有較強的隨機性。無論演化成什麼樣子,只要能夠適應當時的地球環境,都能夠在地球上生存。
之所以昆蟲在石炭紀時體型巨大,其實是因為當時地球上還沒有出現較強的掠食者。以天空為例,在三疊紀時,制霸天空的並不是鳥類,而是巨脈蜻蜓。在地面上橫行霸道的並不是恐龍或者哺乳動物,而是各種昆蟲。
由於缺乏大型食肉動物,所以這些昆蟲沒有天敵。再加上當時地球上氧氣含量很高,達到了35%左右,使得昆蟲能夠吸收更多的氧氣,而這也能夠幫助它們維持較大的體型。
另外,這些昆蟲幾乎都是以植物為食,而當時地球上遍布著各種大型森林,讓它們幾乎不用長距離覓食就能夠獲得充足的能量,因此體型能夠保持地較大。
如今的昆蟲之所以體型較小,一方面是因為現如今生物競爭激烈,各種昆蟲的天敵崛起。另外,昆蟲的食物與其他動物重合,導致能量競爭也異常激烈,所以昆蟲的體型才沒有朝著巨大的方向演化。
體型巨大化在恐龍時代被發展到了極致,當時地球上遍布著各種巨獸,以腕龍為例,腕龍體重很可能達到了20噸,比如今的大象還要重好幾倍。
之所以恐龍體型如此巨大,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體型較大的動物能夠抵禦食肉動物的攻擊,而且體型更大還能夠獲得更高處的植物,因此一些食草動物演化出了較大的體型。而食肉動物為了獵殺更多動物,也需要較大的體型。
正是這一系列的演化機制,導致恐龍體型越來越大,甚至達到了地球生物的巔峰。
然而事實證明,並不是體型越大,越能夠適應地球環境。雖然恐龍稱霸地球1億多年,但在6500萬年前,由於一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其引發的環境劇變導致植被大量死亡,使得地球能量減少。
能量的減少,使得體型較大的恐龍全部滅絕,而一些體型較小,對能量需求量小的動物因此躲過了一劫。並在之後地球植被恢復過程中,逐漸恢復了生機,但體型相對於恐龍而言,小了很多。
人類如果生活在遠古時期,體型會變大嗎?
雖然遠古時期有很多大型動物,但如果把人類放在遠古時期,人類的體型並不會因此而變大。原因是因為:變大並不是生存下去的唯一方法。
如果人類回到了遠古時期,面對著當時體型較大的生物,人類可以憑藉著智慧生活下去,比如:狩獵,挖陷阱等。
更重要的是,只要人口數量足夠多,人類就可以在遠古時代發展出現代文明,利用現代文明去獲取能量以及對抗大型食肉動物。也就是說,人類面對自然環境時,依靠的並不是自身體型的進化,而是武器的更新迭代。
如果人口數量不夠多,無法發展出現有的科技文明,那人類也不一定體型會變大,原因很簡單,生物的演化是沒有方向的,如果無法適應環境,等待該物種的將會是滅絕,所以人類在遠古時期滅絕的概率,都比人類演化出體型較大的概率要高得多。
人類能生活在遠古時期嗎?
雖然人類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強,但是遠古時期真的不適合人類生存。
從能量上來分析,人類目前所攝入的植物大多是被子植物,而被子植物在新生代時才興起,在古生代以及中生代時,雖然已經有植被生存,但大多是橛子植物,裸子植物等,不適宜人類使用。
再者,地球上的氧氣含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在石炭紀時,地球上的氧氣含量達到了35%,而如今的氧氣含量只有21%。
在富氧環境下,人類很可能會因氧中毒而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