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馮大美
深圳特區報訊 從6.9到6.6,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經歷了什麼?
110天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9051,此後人民幣一路突進。截至8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最新數據為6.6293,且有進一步升值的勢頭。去年底到今年初,唱空人民幣的聲音四起,人民幣「破7」的論調蔓延。現如今,人民幣匯率悲觀論已漸行漸遠,人民幣中間價在近110天內已累計上漲2758個基點。
●中國經濟基本面支撐
中國經濟在今年前兩個季度均錄得6.9%的增幅,且消費、投資、出口數據良好,新經濟新動能亦愈發強勁,在全球各大經濟體中中國經濟表現出眾。反觀美國,從其近期公布的經濟指標看,除就業率相對較好以外,其他數據相對較差,不及市場預期。
「決定匯率的根本因素是看經濟基本面,尤其是看匯率比價的兩個國家之間基本面的相對情況。」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趙慶明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勢頭明顯,儘管美國經濟處於復甦階段,但其部分指標顯得較為疲軟,甚至後繼無力,「中國經濟基本面向好對人民幣上漲起到了重要貢獻。」
●逆周期因子改善預期
5月26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稱,外匯市場自律機制匯率工作組將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
隨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17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引入逆周期因子可通過校正外匯市場的順周期性,在一定程度上將市場供求還原至與經濟基本面相符的合理水平,從而更加充分地發揮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防止人民幣匯率單方面出現超調。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副主任蕭立晟告訴記者,逆周期因子是人民幣此波升值的重要原因。逆周期因子有助於修正此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出現的「非對稱貶值」缺陷,改變外匯市場上持續較長時間的人民幣貶值預期,使得部分貿易商將持有的美元轉到境內結匯,導致在岸市場美元供過於求,從而推高人民幣匯率。
●外部環境變動起拉升作用
今年以來,美國經濟復甦放緩,同時美聯儲在加息和縮表上表現謹慎,在最近結束的傑克遜霍爾央行年會上,美聯儲主席耶倫並未提及美國貨幣政策,引發美元指數進一步下探,目前已跌破92。另一方面,歐元區經濟回升穩固,荷蘭、法國等大選政治風險排除,市場出現對於歐央行退出寬鬆的猜想。
由此,經濟相對強弱的表現體現在了歐元對美元匯率的反彈上,年初至今歐元相對美元的升值幅度已超12%。
「國際外匯市場非常看重美元指數,而歐元與美元匯率的比價在美元指數中佔非常大的比例,所以一旦歐元強勢,美元走弱,就會帶動其他非美貨幣的普漲。」趙慶明說。
縱觀今年以來全球貨幣表現,包括歐元在內,多數主要貨幣對美元都有明顯漲幅,其中澳元、泰銖、日元對美元升值幅度均超7%,而人民幣漲幅僅約5%左右。趙慶明表示,國際環境導致美元弱勢,助推了人民幣升值,而與其他主要貨幣對美元的漲幅相比,為了保持一籃子貨幣匯率的基本穩定,人民幣近期大漲是由補漲因素所拉動的。
人民幣漲勢能否持續下去?中國人民銀行參事盛松成表示,人民幣匯率已趨於穩定,預計下半年依然會維持穩定甚至有所升值,而在中國經濟增速相對較高的背景下,今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完全有可能達到6.5至6.6區間內。(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