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面前,每一個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力量。普通人創造著生活,普通的生活譜寫成最壯闊的歷史。面對災難,是這樣;災難過去,依然是這樣。
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這句話在不同的時間節點上,會讓人們品出不同的意味。
新冠肺炎疫情給這個冬天蒙上了一層陰影,也讓我們對普通人生出許多感慨。我們感慨於他們的普通和不普通,我們感慨於普通和英雄的辯證,我們也感慨普通人創造了歷史。
災難面前,普通人常常展現出英雄的一面。就像一泓清水,它無聲無息地停留在那裡,平靜得似乎會讓人忘記。然而,當光亮透過來,它突然之間就會放出光芒,而且是那麼耀眼。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們從許多年輕的醫護人員身上看到了這樣一種英雄的光芒。昨天,也許他們還是在父母面前撒嬌的孩子,甚至還被長輩批評手腳毛躁、怎麼也長不大。但是,一聲令下匯聚到武漢,進入隔離病房,他們便成為奮不顧身衝鋒的英雄。患者需要被隔離,而他們則是與患者最近的人。他們冒著被感染的風險,一次次走到患者身邊。我們稱他們是「逆行者」,而「逆行」最需要勇氣和膽略。
那被口罩勒出的印痕,那被消毒水一次次擦拭而蛻皮的雙手,那一副副疲憊的面容,向人們傳遞出英雄的膽略,給人們以信心,也讓人們為之動容。當人們豎起大拇指,把「英雄」這個詞送給他們的時候,他們卻羞澀地回答:「哪裡是英雄,都是職責所在!」
患者是這次疫情中的受害者,他們也是抵抗疾病的英雄。我們難忘的是,武漢那位叫肖賢友的患者,在呼吸已經十分困難、生命垂危之際,還用最後的力氣寫下「我的遺體捐國家」這7個字。如果沒有這次疫情,他也許還是一個下崗再就業賣二手車的人。但是,患病之後,面臨生死,他卻表現出一份最大的愛。我們對病毒的認識還很有限,戰勝疾病需要患者的配合,更離不開他們頑強的努力。有人說,在疾病面前,醫生和患者都是戰士。這些天,我們看了很多醫生的故事,也為這些患者堅強的意志所感動。
與新冠肺炎疫情作鬥爭,離不開醫護人員與患者的努力,也不能缺少更多普通人的貢獻。這些天來,在武漢,在湖北,在全國各地,普通人的故事傳遞出溫暖人心的力量。一個菜農騎著農用三輪車,把自己種植的新鮮蔬菜送到幾十裡外的醫療隊駐地,還有些愧疚地說,「只有這麼多了」;在武漢金銀潭醫院不遠處,一位飯店老闆每天做1000多份盒飯,提供給吃不上飯的醫護人員;援建火神山醫院的農民工,把剛剛到手的工資,全部捐了出去;在南京,一位司機從車上取下一箱口罩交給值班警察說「是從土耳其背回來的」。
20多天以前,當武漢因為疫情宣布「封城」的時候,我們共同喊出「和武漢在一起」。因為我們「在一起」,武漢才不孤獨;因為我們「在一起」,武漢才有力量。「在一起」,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支持,是一種可以感知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源源不斷趕來的醫療隊,來自從四面八方送來的救援物資,更來自這些普通人身上。
普通人託舉起歷史前進的車輪,也忍受著災難帶來的痛苦。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人們時刻都在關注變動的病例數字。我們深深知道,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有一段喜怒哀樂。那裡標註著患者病情好轉的欣喜、醫護人員與患者共同抗擊病毒的勝利;那裡也刻寫著病逝者留下的苦痛,甚至家庭從此殘缺的悲痛。值得我們銘記的是,在這些病亡的數字中,有一些是醫護人員,他們深知病毒可怕,但沒有退卻;有的在抗「疫」最前沿救死扶傷,犧牲在這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
疫情總要過去,春天正在到來。硝煙散盡,那些醫生護士回到生活中,仍然是像鄰居一樣熟悉的人;那些種菜的農民依舊騎著三輪車送菜、賣菜;小飯館的吆喝聲還將在城市的高樓大廈之間透出煙火氣。那個時候,我們還能想起把「英雄」這個詞彙送給他們嗎?但是,歷史就是由他們創造的。
涓涓之水,匯成江河。在疫情面前,每一個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力量。普通人創造著生活,普通的生活譜寫成最壯闊的歷史。面對災難,是這樣;災難過去,依然是這樣。(魏永剛)
[責任編輯: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