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可以解決什麼問題呢?」我問。
「我希望可以解決和自己的,和孩子的,和朋友的關係問題,我覺得我在這塊出問題了」來訪者稱。
「你想改善親子,親友關係是嗎?」我問
來訪者肯定的回答到:「是的」
「你還提到了和自己的相處,是對自己有很多的不認同嗎?」我繼續提問。
「嗯,潛意識裡是這樣的」來訪者遲疑了一下後回答。
「你的孩子及你的朋友對你們之間的關係提出了質疑及不滿嗎?」我繼續問。
「沒有,他們並沒有說什麼,只是我總覺得自己做的不好,事實上,我無法和她們走的更近一點,包括我的女兒,我很害怕一會會像我一樣」她有點感慨到。
……
來訪者是一名41歲女性,離異,帶一個十歲的女兒。不愛表達,表情單一,肩膀內縮,瘦小,即使微笑也會讓人感覺有點生硬。她是我諮詢室至今堅持來訪時間最久的,16個月,堅持每半個月來一次。從最初諮詢結束時她會匆匆離去,後來可以允許將她送至門口,到現在結束時可以握手作別。
「 小的時候,家在平涼鎮子上,家裡有哥哥妹妹,妹妹出生後,媽媽照顧不過來,就將我送到武威那邊的奶奶家養著,直到上小學才將我接回家,感覺家裡的每個人你對我來說都很陌生,還有聽不太懂的方言,雖然奶奶也很嚴肅不愛說話,但是後來偶爾回奶奶家我才能放鬆精神,內心是喜悅的」她雙眼看著窗外,是講給我聽,又好像是單純的回憶:「媽媽脾氣不好,稍不順心就大聲喊罵,我長的很瘦小,總是做什麼都做不好,常常被訓,哥哥學習很好,媽媽好像也不怎麼管他,妹妹還小,只有我,感覺媽媽總是盯著我,我想把自己藏起來……」
幸福的童年可以療愈一生,不幸的童年卻需要我們用一生去療愈。
三歲前沒有得到安全感,六歲前沒有得到認同感及價值感,媽媽又是一個情緒化的媽媽,無疑,她的童年是缺失的,也是不幸的。
童年的經歷讓她渴望親密,渴望被愛,但是無數次的否定和語言的暴力讓她習慣並自我否定。成年後,當有人離她很近的時候她身體就會僵硬,拒絕碰觸,甚至對於女兒的擁抱都會不自在。
透過故事好像看到了一個瘦小的縮著肩膀瞪著無辜的雙眼驚恐的縮在角落裡的小女孩,看著院子裡像巨人一樣生氣的媽媽。這是一個案例,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無數個故事中的一個。好像離我們很遠,又好像很近。
作為家長,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單純的吃飽穿暖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情,如何讓孩子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成人,成才?這些都離不開家長的自我成長和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