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你的孩子留下童年的傷痕

2021-01-19 騰訊網

「你希望可以解決什麼問題呢?」我問。

「我希望可以解決和自己的,和孩子的,和朋友的關係問題,我覺得我在這塊出問題了」來訪者稱。

「你想改善親子,親友關係是嗎?」我問

來訪者肯定的回答到:「是的」

「你還提到了和自己的相處,是對自己有很多的不認同嗎?」我繼續提問。

「嗯,潛意識裡是這樣的」來訪者遲疑了一下後回答。

「你的孩子及你的朋友對你們之間的關係提出了質疑及不滿嗎?」我繼續問。

「沒有,他們並沒有說什麼,只是我總覺得自己做的不好,事實上,我無法和她們走的更近一點,包括我的女兒,我很害怕一會會像我一樣」她有點感慨到。

……

來訪者是一名41歲女性,離異,帶一個十歲的女兒。不愛表達,表情單一,肩膀內縮,瘦小,即使微笑也會讓人感覺有點生硬。她是我諮詢室至今堅持來訪時間最久的,16個月,堅持每半個月來一次。從最初諮詢結束時她會匆匆離去,後來可以允許將她送至門口,到現在結束時可以握手作別。

「 小的時候,家在平涼鎮子上,家裡有哥哥妹妹,妹妹出生後,媽媽照顧不過來,就將我送到武威那邊的奶奶家養著,直到上小學才將我接回家,感覺家裡的每個人你對我來說都很陌生,還有聽不太懂的方言,雖然奶奶也很嚴肅不愛說話,但是後來偶爾回奶奶家我才能放鬆精神,內心是喜悅的」她雙眼看著窗外,是講給我聽,又好像是單純的回憶:「媽媽脾氣不好,稍不順心就大聲喊罵,我長的很瘦小,總是做什麼都做不好,常常被訓,哥哥學習很好,媽媽好像也不怎麼管他,妹妹還小,只有我,感覺媽媽總是盯著我,我想把自己藏起來……」

幸福的童年可以療愈一生,不幸的童年卻需要我們用一生去療愈。

三歲前沒有得到安全感,六歲前沒有得到認同感及價值感,媽媽又是一個情緒化的媽媽,無疑,她的童年是缺失的,也是不幸的。

童年的經歷讓她渴望親密,渴望被愛,但是無數次的否定和語言的暴力讓她習慣並自我否定。成年後,當有人離她很近的時候她身體就會僵硬,拒絕碰觸,甚至對於女兒的擁抱都會不自在。

透過故事好像看到了一個瘦小的縮著肩膀瞪著無辜的雙眼驚恐的縮在角落裡的小女孩,看著院子裡像巨人一樣生氣的媽媽。這是一個案例,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無數個故事中的一個。好像離我們很遠,又好像很近。

作為家長,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單純的吃飽穿暖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情,如何讓孩子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成人,成才?這些都離不開家長的自我成長和覺醒。

相關焦點

  • 不要讓深愛,留下傷痕;不要讓時光,帶走遺憾!
    不要讓深愛,留下傷痕;不要讓時光,帶走遺憾! 愛太深,容易留下傷痕。我們將鎧甲給了陌生人,把軟肋給了愛人,因愛而傷害,因愛而受傷。
  • 心理學家:孩子童年有三種經歷,會留下心理創傷,變得怯懦、自卑
    心理學家:孩子童年有三種經歷,會留下心理創傷,變得怯懦、自卑1.被父母有意無意地「拋棄」這裡的「拋棄」不僅指物理距離上的拋棄,也指心靈上的拋棄,比如說在孩子童年時期不斷地更換監護人,這使得他們時常會在顛沛中,經歷分離的痛苦。
  • 孩子的童年是否快樂,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別讓「踢貓效應」牽制你
    孩子的童年快樂與否,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看著那對母女,我問自己:到底是孩子不聽話呢?還是家長心情太差?主動權在父母手裡兒童教育專家李躍兒曾經這樣描述情緒化的家長:心情好時,會覺得孩子是個天使,愛孩子。心情不好加上孩子不聽話,有自己的問題時,就會認為孩子是個麻煩。不得不說,我自己就是一個情緒化的媽媽,這也是為什麼我會駐足觀察超市裡那對母女的原因。
  • 《被忽視的孩子》:你生活中的空虛感,很可能源於童年的情感忽視
    「童年情感忽視」領域開創者喬尼絲韋布博士和克裡斯蒂娜穆塞洛合著的《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簡稱《被忽視的孩子》)一書,或許給了我們答案。書中詳細闡釋了童年遭受的情感忽視,是怎樣長期影響著一個人的生活。
  • 《童年》56個孩子的故事:童年的紙飛機,最終會飛回到你的手裡
    這本《童年》是克勞德·旁帝和妻子法國的兒童文學巨匠瑪麗·克勞德夫婦聯手完成的,《童年》用56個孩子的童年軼事,照出每個人心底最真實的自己,照亮的是孩子,治癒的是大人。當我們談起童年,已是成年之人帶著淡淡的緬懷之情幽幽的回憶。當我們的孩子正在經歷童年,我們卻經常忘記手指間溜走的其實是孩子的童年。童年是每個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保存的那一段段的回憶,童年也是夢想生根發芽的沃土。
  • 別給孩子取這些乳名了,不僅難聽還傷娃自尊,妥妥的童年陰影
    你有乳名嗎?無論以前還是現在,父母都有給孩子取乳名的習慣,大名主要是為了上戶口,以及在學校使用,但在家的時候,家人都會叫孩子乳名。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給孩子取的名字也越來越有文化,比如現在常見的「子涵」、「子軒」等,雖然重名的概率大,但至少還很耐聽。但以前父母取乳名就簡單粗暴得多,我們在電視上就經常看到「二丫」、「狗蛋」等,不知如果你有這樣一個乳名,會作何感想呢?
  • 詩歌喚醒我們,帶領我們從童年走向童年
    ,你會發現無數的詩意的跳躍,在樸素的每一個角落都閃爍著光芒,生活是如此美好,我們應該唱一首詩作為讚美。孩子們也有佛性,萬物皆有靈;不僅人有生命/草是生命/鳥也是生命/天花板是生命/生命無處不在/生命不止於人孩子們也知道無常,一切能做的事情法都像夢,像露水或電;生活就像蝦仁蛋糕/有時你沒錢/看到老闆在賣/等你有錢/他不再賣了
  • 蔡英文想給這代臺灣人留下怎樣的傷痕?
    他還說,現在終於能夠理解,為什麼祖父母那代人總是捨不得扔掉剩飯,原來,每一代人獨有的特殊習慣的背後,都是他們曾經受過的傷害和留下的傷痕啊。這不禁讓我想到,如今在臺灣一切以「臺獨」為執政目的的民進黨當局,他們會給這一代的臺灣人留下怎樣的傷痕?
  • 你來到我的世界,雖然給我帶來了歡樂,但也給我留下了一世的傷痕
    某一天黃昏,你就像一隻在空中不斷扇動著翅膀的五彩蝴蝶,翩翩來到我的世界面前。那一時刻,周圍的人並未為你的到來而感到一絲驚奇,雖然這個地方從來沒有來過你的同類。可是,在你到來的那一瞬間,當我發現你的時候,我為你感到歡喜:你似乎是註定和我相遇的人,你好像是專程來翻動並安慰我當時孤獨靈魂的那個人。
  • 9歲女孩跳樓身亡,留下的遺書讓人心痛,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小女孩在墜亡前,還留下了這樣一句話:「媽媽,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她像是帶著疑問走的,帶著對自我的懷疑,但她更像是在問:「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我真的是幹什麼都不行嗎?」只是她連當面詢問的勇氣都沒有,只能以字條的方式把她的疑問留下,縱然,她再也無法聽到回答。可是她的疑問,卻也是成千上萬和她一樣的孩子壓在心裡的委屈:「你怎麼這麼笨啊,什麼都幹不好?」「你是豬腦子嗎?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
  • 別忘了把孩子培養成家庭生活的「三好生」
    身體好的孩子精力充沛, 做事積極主動幸福童年應該什麼樣?孫雲曉認為,童年幸福的孩子一定是一個玩童,是一個很愛玩、很會玩的人,是一種充滿興趣、生機勃勃的狀態。在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心中,幸福童年的樣子是「皮膚黑、牙齒白、眼睛亮、有力量」,我覺得還有「腰板直、笑容多」。
  • 《童年》丨豆瓣8.7分,56個孩子的童年軼事,喚醒你我兒時的夢想
    能提供這樣自由童年的父母,對我們學習上的要求也不會是什麼高壓政策之類的,他們做得更多的還是一種引領,他們自己都在家裡看書,我們的閱讀興趣是陪著父母一起養成的。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時光是多麼的寶貴而又無可替代!
  • 父母的階層才是孩子最大的童年陰影
    我們長大成人後,遇到一些需要退縮的情況,就經常拿「童年陰影」來說事,這面擋箭牌用起來很順手。終於有一天,我們也生了孩子,有「童年陰影」的父母遇上了孩子的童年,這事就變得有些嚴肅了。我們不能成為孩子的童年陰影。
  • 盤點童年那些恐怖動畫片,網友:給我的童年留下了陰影
    按理說,童年記憶中的動畫片都是很美好的。比如動畫片《十二生肖》的原本想要講述的是一件英雄般的事情,但最後卻硬生生的給弄成了恐怖片。在這些動畫片中,估計讓大家的童年留下了不小的陰影,這些動畫片的無意之處卻變成了我們童年之中恐怖的開端,以致有時候看動畫片的時候會開始變的猶豫不決。
  • 別顧著培養書呆子,應注重孩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讓孩子動起來
    1、喪失童年歡樂,心底缺憾難以彌補。一個沒有童年的或者童年時光不開心的孩子,或許他能夠成長為我們眼中的成功人士,但在他的內心深處還是會有缺憾甚至傷痕,這一點也會影響他的性格。比如有些人抗拒結婚生子、或者為孩子買很多在別人看來都是老古董的東西;這些人有的是怕自己的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有些人是在孩子身上彌補自己童年的遺憾……這是多麼深刻的影響啊!2、沒有玩伴,孤獨感淹沒了你的孩子!
  • 只能選擇留下一個你會留下誰。讓孩子做取捨,意義在哪裡?我不懂
    然後讓測試者做出選擇,逐漸捨棄,只留下一個你覺得不能捨棄的那一個。成年人測試一下,也沒什麼。我發現居然有很多老師讓學生做這個選擇。我想說老師們停止讓孩子做這種捨棄的選擇,你想告訴孩子什麼道理?有的視頻解釋說「老師課堂出題是欲喚起孩子對親人的感恩和珍惜。」。我想對這個解釋說兩個字的髒話「狗屁」。
  • 心理學家:長大自卑的孩子,童年往往有過3種經歷,你娃有嗎
    一個人童年時期的經歷對他將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兒時他人以及這個世界給孩子怎樣的體驗和評價,就是孩子的第一體驗。都說幸福的孩子一生都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孩子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童年時期孩子心理上的創傷,可能很長時間,甚至長大成人都無法釋懷。
  • 心理學家:童年的三種經歷會留下心理創傷,把幸福變成了詛咒
    「文/養娃女神Miss劉,歡迎個人轉載、分享」「恨鐵不成鋼」是許多當代家長的心理,所謂愛之深,責之切,但是父母的「毒舌」往往會給孩子們留下嚴重心理創傷,把幸福變成詛咒。兒童心理學家曾就「童年陰影」,對成年人進行了調查了,結果顯示:童年有過以下三種經歷的孩子,成年後都不能釋懷,而這些經歷大多和父母有關。
  • 林奕含自縊:從記憶閃回到永久傷痕
    追究根源,在於她始終不能忘記曾經遭遇補習班老師誘姦的經歷,這個傷痕伴隨她的成長,最終壓垮了她。  起初,對此事件,我並未發表看法。我一直認為,評論有其邊界所在,應持公心而論,尤其在一些涉及當事人及相關人士巨大痛苦的話題的時候,媒體的言論應該保持克制,甚至必要的沉默。
  • 父母的健康是孩子健康的基礎,給孩子健康的童年比什麼都重要
    二:如果說在有戶口的情況下,當有天孩子知道自己只是被客戶拋下的孩子,那該如何解釋?要怎麼證明是自己生的她呢?沒有血緣關係,沒有出生證明,其實什麼都證明不了。自己生的孩子不是親生的真的很粉刺,孩子長大後會問:你生了我卻不是我的親生父母,這確實讓人接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