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網際網路 +」、大數據戰略、數字經濟等國家政策的指引,以及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快速發展的驅動,我國數據中心的業務收入和市場規模近年來呈現連續高速增長的趨勢。
目前,我國數據中心的市場布局整體呈現「東部沿海居多,核心城市集中,中、西、北部偏少」的格局,時效性高的「熱數據」處理需求的增多使我國數據中心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及周邊地區;另一方面,我國數據中心的行業呈結構性過剩狀態,一線城市數據中心的企業優勢提升。
針對中國數據中心產業發展的現狀及未來的變化趨勢、IDC資本流向、企業未來發展規劃等問題,浩雲長盛集團(簡稱「浩雲長盛」)董事兼執行總裁鄧志祥從業內人士專業的角度作出思考,給予回答。
浩雲長盛董事兼執行總裁鄧志祥先生
產業高速發展 面臨結構性過剩和綠色節能
媒 體:新基建時代,您認為中國數據中心市場的發展呈現怎樣的態勢?
鄧志祥:在國家「新基建」發展規劃下,數據中心被國家發改委列為支持產業,目前出現三大發展趨勢。
首先,在雲計算、5G產業持續高速發展、政務、企業業務逐步向線上轉化的大趨勢下,數據中心作為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數據中心行業整體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今年出現的大範圍疫情,線上及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起到了極大地支持協同與補足作用,數據及信息科技,對於國民經濟來說已經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包括我們常用的各種健康碼,大數據等等,而這一切的底層,就是那些分布在全國各地上千萬臺日夜運算的伺服器,數據中心設施就是伺服器集群架設的物理空間,因此,數據分析應用需求的持續增長,必然拉動數據中心的需求持續增長,至少在未來5年,這個行業將會高速發展起來。
其次,一線城市人口、商業密集,高頻及低時延應用需求高度集聚,為了獲取良好的使用體驗,在一線城市部署核心、樞紐級的低時延數據中心變得非常有必要。最後,更向綠色、節能方向發展,在諸多技術的推進和政策的影響下,中國IDC市場也經歷著重大的變革,更多的環一線城市數據中心產業帶逐漸形成,更多的綠色節能產品不斷湧現出來。另外,單個數據中心體量趨於大型,設計更集約,提升能效。我們看到諸如液冷等新技術正在革新數據中心行業,PUE的進一步降低,預示著數據中心有更優的能效產出比。
市場出現局部過熱 行業門檻越來越高
媒 體:您認為中國數據產業發展總體狀況如何?產業發展存在什麼問題?需要如何改進和完善?
鄧志祥:目前中國的數據中心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是近幾年,還處於產業初期到中期階段,但我們也看到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局部過熱的情況,很多的資本在追逐,大量的跨界投資。其實數據中心行業是一個門檻非常高的資本密集型行業,涉及審批准入、資源、技術、工程、建築、運維、客戶渠道等多個環節、多個專業的整合,如果其中一環出現短板或差錯,都很有可能導致項目投資的整體失敗,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我們認為對產業的宣講普及,以及正確有效地引導非常重要。
有效供給不足新項目不能盲目上馬
媒 體:當前新基建投資仍存在「體量較小、遠水難解近渴」等問題,您怎樣看待?
鄧志祥:與美國比較,我國不管是機櫃數量,數據中心能效都有較大差距,我們看到了中國數據中心產業的市場的容量與未來發展空間。我們再看看現在的市場情況,雖然供應很多,各地上馬了很多新的數據中心項目,但同時受制於建設周期、建設標準、選址等因素,我們看到現實的情況就是有效供給卻非常少,在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對數據中心供不應求,確實存在「遠水難解近渴」的現象。
首先局部的需求高度集中這跟我國經濟的地域分布有關,這是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而剛才說到的經濟發達地區,城市往往對數據中心進行限制,所以局部的供不應求也是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從行業的健康、良性發展出發,對於核心城市新上項目需要更加切合潛在客戶的需求,包括選址、交付時間、建設技術標準等,新上項目應該經過充分的前期評估與調研,而不是盲目上馬。外部資本或有意參與數據中心行業的跨界玩家,應該更加依靠數據中心行業團隊與平臺,在合作中充分體現專業分工,各家發揮各自的優勢,只有這樣逐步有效化解局部地區供求不平衡的困局。
具獨立設計建設交付運維能力 未來5年複合增長率不低於50%
媒 體:浩雲長盛集團近幾年業務發展與經營業績 狀況如何?與同類企業競爭具有什麼優勢?下一步還需要完善哪些方面?
鄧志祥:浩雲長盛集團核心團隊參與數據中心行業已超10 年,集團在廣州初創,目前已在北京、上海設立區域總部,並在成都、杭州、深圳、等地設立業務公司。集團從最初的十幾位同事已發展到今天全國超過 400 位員工,平均年齡只有27歲,可以說,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們已經培養出一支年輕、活力、敢於拼搏的浩雲團隊。
在業務方面,增值電信業務、數據中心業務及雲平臺業務是我們的三個業務板塊。集團在全國過百個城市擁有電信業務經營許可並在近60個城市開展業務,同時,我們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成都等地均有投建數據中心資產。浩雲藉助自身全國資源與業務布局,可以為多家頭部企業提供全國範圍內的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及網絡資源解決方案,在數個省市與運營商、當地政府緊密合作,為政務及公用事業提供雲平臺綜合解決方案。
集團業績增長有目共睹,特別是集團剛入選德勤廣州高增長20強企業榜單,並且是連續兩年入選,證明集團的發展戰略與經營實力,我們在2020年收入增長超過60%,而隨著集團投資項目的逐步交付投運,我們預計在未來5年能維持不低於50%的複合增長率。
浩雲長盛集團的優勢體現在項目獲取、建成交付、後續運維的能力,集團在設計、建設、交付、運維上都有自己的團隊,還有自己獨立的設計院,在北京、上海、廣州一線城市具有核心資源,可以獲得大量頂尖客戶資源。
優秀數據中心最核心的價值體現在客戶服務與運營管理能力上,我們的技術與運維核心團隊均擁有10年以上網絡、數據與雲計算基地行業運營經驗,浩雲長盛集團憑藉專業的服務,一直服務於大型政企客戶獲得了廣泛好評;運維能力:高維運維管理,可以幫助客戶提前預知運維風險,減少客戶設備的宕機時間,最大化保證基地的正常運營。
另外,集團的執行力與資源、客戶拓展能力一直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集團已經在多地多城完成團隊本地化建設,我們可以敏銳地捕捉到各種優質資源的拓展機會與業務商機,並且完成轉化,這都有賴於我們多年來的行業積累與經驗。下一步,集團會進一步吸納業內高端人才,進一步擴充人才資源庫,為未來幾年龐大的數據中心投建運儲備足夠的人力資源。
「星雲計劃」已完成全國資源與業務布局 加深與中信產業基金合作
媒 體:浩雲長盛集團的「星雲計劃」進展狀態如何?下一步有什麼發展計劃?這個「星雲計劃」對於集團發展具有什麼重要意義?起到什麼戰略作用?中信產業基金看中浩雲長盛集團什麼優勢?未來雙方會怎樣進一步合作?
鄧志祥:集團在2018年完成A輪融資,引入知名PE中信產業基金,集團管理層提出「星雲計劃」這一階段性戰略目標,獲得了集團股東的大力支持。經過不到3年的部署與發展,目前集團已經完成全國資源與業務布局這一目標,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鞏固與發展我們在核心城市的投資與業務規模,同時進一步深入到各個省市,採用差異化策略繼續發展增值電信業務的,獲取更好的規模經濟效益。
中信產業基金是一家非常專業,非常值得尊重的市場化投資機構,在我們雙方接觸前,對方已對雲計算、數據中心這個行業做了近兩年的研究,他們非常清楚整個產業鏈和市場玩家的情況,最後,他們選擇了浩雲,浩雲也非常歡迎他們成為集團戰略股東。
在未來,我們必然會加深合作,除了數據中心這個行業外,浩雲全國資源網與中信產投龐大的被投企業組合,必定會擦出新的火花。
打造綠色節能高效的A級雲計算基地
媒 體:工信部正在加快《數據中心能源綜合利用評價指南》等相關標準的制修訂進度,在綠色IDC發展上,浩雲長盛集團有什麼計劃?未來會採取什麼措施?下一步有什麼發展計劃,抓住這個IDC產業大發展的機會?未來的發展戰略目標和規劃是什麼?
鄧志祥: 浩雲長盛集團一直參照綠色節能標準建設數據中心,打造了一批綠色節能、高效可用的大型A級雲計算基地,後期更會參照這個標準建設。我們有自己的數據中心專業設計院,對新技術尤其是節能提效技術,集團一直以積極的態度與客戶共同研發實踐,譬如集團廣州二號雲計算基地,就運用了液冷技術,液冷機櫃PUE低至1.06,拉低了整個項目的PUE至1.25,遠低於北上廣深對新建PUE的上限要求,是非常節能的一個綠色數據中心。
浩雲長盛集團廣州二號雲計算基地
今後浩雲也會加大核心城市戰略布局,用優質服務贏得客戶對我們的信任,讓企業發展速度與服務品質同步提高,用「匠心品質、務實創新」的精神服務客戶,強勁推動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長遠發展。
【廣告】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刊發或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編輯:heping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