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動物最本質的區別是人類具有意識的能動性。而這種能力體現在我們會依據經驗,通過有意識的計劃,建立規則並改變所處的環境。
因此本質上我們就會被分為四種特性:有計劃與無計劃、有規則無規則。
有計劃,有規則的人成功實現自己目標的可能性高,而錯配的人生活的起伏性比較大。
當我們退休後,已經沒有糾錯的空間,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制定有規則,有計劃的退休方案。
吾老院的計劃與規則是以下幾條:
無債務退休很關鍵,特別是要清除房貸。債務會侵佔我們的生活費用,影響生活質量。此外房貸總額大,周期長,即使目前實行的是浮動利率並且利率正逐漸降低,在退休潮來臨的時候,這種槓桿的回報率很可能長期低於通貨膨脹。這將導致退休後儲蓄加速縮水。
按照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社會保障最低標準公約》,若養老金替代率低於55%,那麼退休者的生活水平將嚴重下降。只有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的替代率超過70%,才能維持人們原先的生活水平。
我國社科院發布的《社會保障綠皮書: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19)》稱,我國職員退休的平均養老金為社會平均工資的59%。鑑於許多民營企業繳費的實際基數遠低於法定的名義基數。因此很多新的企退人員存在源彌補養老金差距的壓力。
一般來說,剛退休後儲蓄的消耗速度會加快。為了更好的保護養老錢,我們應該及時建立自己的收支預算。通過預算弄明白自己的儲蓄能花多久?
我們無法預測未來,因此建立嚴格的退休預算是一個抗衡未來風險最簡單的方法。通過退休預算發現退休後的強制性目標,我們就會有動力優化財富結構,通過投資組合來保證退休生活可以進入正軌。
現在如果我們每月生活費1000元夠的話,受通貨膨脹的影響明年就不夠了。一般來說通貨膨脹的影響可以參考歷史平均cpi。但是鑑於我國對cpi中食品價格佔比較大,並且一直受較嚴的管控,因此我們最好參考GDP平減指數來衡量通脹壓力。
根據1998年至2017年的數據,我國GDP平減指數年化增長率為2.9%。因此如果我們的儲蓄沒有年化3%以上的收益,我們的相對儲蓄就會自動縮水。
因此我們必須對自己的財富結構進行調整。通過退休返聘或是提升投資收益來保障儲蓄的充足度。
任何一個國家進入退休潮必然會引起社會整體儲蓄率的下降。我國目前的退休潮也將逐漸改變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格局。根據上面的邏輯,退休規劃的原則就是即要去風險,又需要長期穩定的現金流,這樣才能滿足退休後的生活需求。我們可以參考我國保險投資結構的變化來尋找退休後的財務規劃方向。
我們從圖中可以明顯的看出保險資金對證券市場投資越來越強。我們再看美國,美國可以說完全依賴資本市場實現養老金的保值增值。管理養老金的機構投資者投資股權類的產品比例高達60%。在這個背景下,通過增加對股票市場的投資來實現退休財務可能是一個趨勢。
我們可以用自己生活所在地的平均預期壽命減去目前的年齡來確定投資股票的額度。舉例來說,如果一個60歲的北京人,所在地平均壽命82歲,那麼我們可以將儲蓄的22%投資股市。
當然每一個投資計劃都應該建立在衡量過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財務目標以及對宏觀形勢的預判後,再做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