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公布的雲南省2018年脫貧攻堅獎獲獎者名單裡,昌寧縣溫泉鎮松山村大學生村官李建勳與其他48名同行一起,獲得了扶貧好村官稱號。這是對他近三年村官工作的最好肯定。2015年11月到松山村工作以來,李建勳始終牢記使命,發揮自己所長,積極投身各項工作。2017年12月擔任松山村黨總支副書記,李建勳更是全力投入脫貧攻堅,用實際行動把論文寫在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主戰場」。
因為喜歡茶,畢業於雲南農業大學的李建勳在校期間,選修了茶學、制茶、茶藝等專業課程,並獲得了高級茶藝師、評茶員、茶葉加工員等資格認證。這個「業餘愛好」,讓李建勳在松山村脫貧攻堅戰場上有了用武之地。到松山村兩年多來,他共在村裡開展茶葉技術培訓30餘場500多人次,茶文化培訓學生200多人次、村民100多人次。並抓住各級政府鼓勵創新創業的機遇,租了一個老茶廠,與人合夥進行改造後成立了茶葉公司,為茶產業持續發展探路子。今年,公司共加工銷售幹茶10噸,其中名優茶1噸,實現產值30萬元。
李建勳說:「三年前大學畢業就考上了大學生村官,被分配到溫泉鎮松山村。剛來村上的時候還是有些不適應,但是我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早日融入了群眾,成為了松山村的一員。由於我大學學的是農學,學農又到農村工作能發揮自己的優勢、特長,於是,我結合松山村茶葉大村的實際情況,成立了一個茶葉公司,對茶葉發展也有一定的幫助,然後帶動了一些村民增收致富。」
丫口寨村民小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李銀書家因家中有三個上學的孩子,儘管種了8畝茶葉還是難以脫貧。近兩年來,李建勳一有時間,就會到李銀書家,指導他們科學管理,走生態化發展路子,茶葉效益明顯提高。2018年,李銀書家實現茶葉收入2.5萬餘元,比2016年增加了5000多元。說起李建勳來,李銀書心中的感激溢於言表:「小李來掛鈎我家,他教我們些採茶技術,我交給他茶,他每斤補給我五角錢,對我們相當好。」
今年「五四」期間,共青團昌寧縣委在全縣評選昌寧縣創業青年致富「領頭雁」,作為村官的李建勳在眾多的參評者中成功突圍,成為了其中的一員。這一方面源於他投資辦廠加工茶葉,另一方面源於他在松山開展的馬鈴薯種植試驗。松山村村民的收入來源主要靠茶葉,近年來大多數村民依靠茶產業,實現了脫貧,但只要茶葉市場稍有波動,就會有許多村民面臨返貧。面對這一現狀,李建勳積極深入各村組和田間地頭調查了解,為改變松山村產業單一問題不停奔波。他發揮自己畢業於雲南農業大學的優勢,聯繫到了雲南省馬鈴薯專家楊豔麗教授,詳細諮詢了秋馬鈴薯種植技術,決心自己試驗探索出一條新的產業發展路子。2017年7月,他在劉家河租了3畝田,試驗種植秋馬鈴薯,實現產量1.5噸,實現收入4500元。種植秋馬鈴薯成功後,周邊的許多村民都要求一起種植。但他不放心,又於2017年12月底試驗種植冬馬鈴薯4個品種,其中新品種2個。為了試驗結果的真實性,也為了探索純生態種植方式,他沒有施用任何植物生長調節劑,確保測出真實的產量。今年5月,馬鈴薯全部挖收後,經實際稱重,試驗種植的「蘭貴人」品種畝產1000斤,產值5000元;七彩馬鈴薯畝產可達1200斤,產值3900元。常規品種合作88畝產2300斤,產值2500元;麗薯6號畝產2500斤,產值3000元。
李建勳說:「現在種植已經成功了,有很多村民也想跟我一起種,在有基礎的情況下,我想成立一個馬鈴薯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更多的群眾受益。」
李建勳工作負責也在當地出了名。他在做好村內各項業務的同時,常常到村民家中、田間地頭走訪,了解農戶需求,為全村發展想方法、謀思路。松山村黨總支書記王子江這樣評價他:「建勳從來到我們村以後,工作十分主動,結合村情也結合他自身學的知識,做茶、種洋芋,做了很多的事。他雖然是來自昌寧縣城,但在得住、辦事非常用心認真,我們村民對他非常肯定。」
工作之餘,李建勳始終不忘學習,除了學習工作所需要的各種理論知識外,目前正在攻讀雲南農業大學農業推廣碩士,因為他還想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寫出更精彩的青春華章。
「年輕人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時候選擇安逸,這是時常激勵我的一句話。」李建勳說:「因為年輕,難免會有些不足,村幹部、村民都給我提出一些寶貴的建議,我也積極採納,這對我的成長也是一種幫助。我覺得我們大學生村官到村上來,就是要多幹一些實事。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自己的青春貢獻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主戰場上。」
責任編輯:吳再忠 / 值班編輯:楊曉華
大家都在看:
▶ [關注] 昌寧縣脫貧攻堅方言微電影《第一書記》今日首映(附視頻)
▶ [要聞] 昌寧啟動2018年全縣「10·17」扶貧日活動
▶ [投票] 昌寧縣6人入選保山市第三屆道德模範,快來為他們投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