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帶著堅定的信念,2020年8月我從鐘山腳下美麗的校園來到了祖國西部幽靜的深山。不知不覺,來到貴州支教已經三月有餘。這三個月來,有困難,有迷茫,有感動,有遺憾,但終究有所收穫……
從「花朵」到「園丁」
一支粉筆書寫生活點點,三尺講臺滿是辛勤汗水。三個多月裡,從最初忙碌不安到逐步適應,從「姜同學」向「姜老師」的角色轉變也遠比心中設想的要艱難。我任教的科目是一年級語文,沒想到教學的第一重困難竟是與孩子們的交流。這裡的孩子大都說侗語,說話也多為倒裝句。「老師語文」「老師英語」「老師,我掃地完了」時常把我們說的一頭霧水,這也成為了孩子們理解課文內容的一塊絆腳石。也許是習慣了老師的「一言堂」,也許是礙於各自的口音,缺乏自信,課堂上他們不願發言。當我提問時,同學們都不願意舉手。即便點名發言,他們的聲音小到你必須走近才能聽清,甚至有些同學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學習習慣和學習意識更是存在很多不足。面對這些孩子,我心急如焚。
11月栽麻鎮組織了全鎮中小學期中考試,我也迎來了教學工作中的一場大考。考試當天,我送孩子們走進考場。考場外,我心生忐忑,不免緊張,惦記著自己的「小神獸」們能否正常發揮。考試成績很不理想,全班平均分只有50幾分,挫敗感油然而生。我開始反省自身存在的問題:教學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經驗技巧不足怎麼辦、教學內容是否生動……於是,我積極向當地教師求學問,立足實際求方法。我設立獎勵機制,為成績優異的學生發放學習文具等;搭建學習小組,提高課堂參與度與學習積極性,並要求每一名學生設定自己的目標以此激勵他們繼續努力;犧牲休息時間幫助他們複習鞏固舊知識,及時查漏補缺。每一天、每一課都全身心投入。
現在看著課上那一雙雙舉起的手,為何要做一名老師這個問題突然有了答案。不求桃李天下,只希望學生有迴響。也許一年的陪伴不能改變太多,即使帶來小小的希望和目標,都將給我帶來巨大的收穫。孩子們的進步讓我們仿佛看到了細心培育的花朵正在不經意間悄然綻放。
願你走出大山,去看看海的模樣
「老師好~」一個清脆的聲音傳入我的耳朵。聲音的那頭是一個瘦瘦小小的姑娘,臉上笑嘻嘻的,好奇地打量著我。那是她上小學的第一天,也是我支教的第一天。我帶著緊張與不安的心情走上三尺講臺,當我問到「有多少同學想要考大學啊」,本以為會看到全班齊刷刷的舉手,但沒想到才有兩三個同學怯怯地舉手。當我問到「大家長大了想做什麼呀」,本以為他們會爭先恐後地說「當老師」「做醫生」「當科學家」,但沒想到聽到的是同學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去打工」。
我逐漸意識到,在他們的世界裡,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道路是陌生且迷茫的。他們和城裡的孩子們相比,被束縛得更多,想像力更貧瘠,眼界更狹窄。作為支教老師,我要做的不僅僅是傳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們心中埋下一顆走出大山的種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這個職業是一份良心工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貫徹一生的教學理念:「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我絞盡腦汁、費盡心思,在教室張貼「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標語;利用班會課,和他們聊包羅萬象的世界、談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只希望憑藉自己微薄的力量,竭盡全力點燃孩子們對知識和未來的渴望,帶他們翻越山頭,去看看海的模樣。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顆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們相信,這一年的支教生活,是我和孩子們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進步的美好旅途。因為熱愛所以不畏艱難,因為熱愛所以不懼坎坷,我會帶著教書育人的執著,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在鄉村教育的崗位上發光發亮。把青春留給遠山,用行動把愛相傳,我願做那青青的芽兒,平凡但寓意光明,在歸柳、在榕江、在貴州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匯入綿綿希望。
(作者:姜帆,南京中醫藥大學第22屆研究生支教團隊長,現服務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栽麻鎮歸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