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白這個「藍眼淚」是什麼事物。說到「藍眼淚」相信大多數網友朋友們想到的答案和真實的答案是「南轅北轍」的,可能會認為是彩色鑽石、珠寶,或者是藍色的液體。但這些都不是,但是「藍眼淚」中的藍確實是有。
「藍眼淚」其實是一種會發藍色光的微生物。這種微生物發出的光就像絕美的「藍色眼淚」,隨著漲潮的波浪,擊打出一列列藍色冷光,在星空下浪漫而新奇!也成為了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最美的景色之一。但是這種微生物要是大面積爆發的話會形成赤潮,危害漁業。
說到赤潮相信不少朋友是知道的。紫陌在這裡簡短介紹一下,後文中細談。如果出現大量的赤潮,就會造成魚類開始大量的死亡,這裡先說一種致死的原因,大量赤潮生物會集聚於魚類的鰓部,會使魚類因缺氧導致窒息而最終死亡。
接下來我們接著了解「藍眼淚」,學名為「希式彎喉海螢」。「藍眼淚」是一種介形蟲,簡稱海螢,是一種3mm微生物。是生活在海灣裡的一種浮遊生物,為螢光動物。主要分布在日本、馬來西亞、中國臺灣、福建沿海、秦皇島、浙江等地區。
這種微生物的身體中有一種叫發光腺的構造,在受海浪拍打等刺激時,就會產生淺藍色的光。比如我們在夜間站在有這種海螢的海邊拍打海水就會使它們發出藍色的光,在馬來西亞和中國臺灣形象地稱作「藍眼淚」。
這種海螢一般在沙灘附近會有,為晝伏夜出的物種,生活在淺水底部的沙層裡。在夜間受到刺激,就會「害怕」,從而導致受到驚嚇分泌發光的物質,在晚上海螢的夜光就是海面上的一種奇景。
不過這種微生物必須要在海水中生存,因為它們需要從海水中獲取能量生存。要是一旦離開海水不會超過100秒就會死亡,隨著能量的消失,光芒失去,生命最終結束。
這種微生物是如何發光呢?因為其體內含有螢光素,經過海浪或者其它因素的驚擾,介形蟲就會分泌黃色螢光素和無色螢光酶,螢光素和螢光素酶之間發生反應,通過化學反應將化學能轉變為光能,產生淺藍色的光。
不過個體的能量比較微小,屬於冷光。也因此稱為「藍眼淚」。在我國福建平潭東半島、浙江象山,都出現過「藍眼淚」現象 。「藍眼淚」出現的周期不穩定,一般是四月到七月,平均出現一般在2-5天內就會消失。
「藍眼淚」本身是夜光藻,呈現的螢光帶會出現在沙灘或者海面上。據稱,夜光藻是世界性的赤潮生物,若夜光藻太多,可能代表該處將有紅潮。
據專家表示,其實「藍眼淚」與「紅潮」均屬於汙染海洋、威脅魚類生態的一種自然現象。
大量「藍眼淚」的出現會對魚類構成極大威脅,危害漁業。「藍眼淚」美景的背後卻是「暗藏殺機」。
「藍眼淚」可能會導致發生赤潮,會對魚類造成極大的危害。據歷史記載,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是一種災害性的水色異常現象。並不一定都是紅色,也有綠色、黃色、棕色、藍色等,是許多赤潮的統稱。
據記載,中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發現赤潮現象,在一些史書或者古書文獻中也有赤潮方面的記載,如清代的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就形象地記載了與赤潮有關的發光現象。
赤潮會破壞了海洋的正常生態結構,破壞海洋中的正常生產過程,從而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破壞漁場的餌料基礎,造成漁業減產。要是做海水養殖的漁業商家們會因為赤潮而遭受損失。但是海水養殖造成的自身汙染亦是誘發赤潮的因素之一。
科學家們認為,赤潮是近岸海水受到有機物汙染所致。在正常的情況下,海洋中的營養鹽含量較低,這就限制了浮遊植物的生長,但是,當含有大量營養物質的生活汙水、工業廢水(主要是食品、造紙和印染工業)和農業廢水流入海洋後,會使營養物質在水體中富集,造成海域富營養化。
此時,水域中氮、磷等營養鹽類,鐵、錳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機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會促進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再加上海區的其它理化因素有利於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時,赤潮生物便會急劇繁殖起來,便形成赤潮。
大量赤潮生物集聚於魚類的鰓部,使魚類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赤潮生物死亡後,藻體在分解過程中會消耗水中的氧,導致魚類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赤潮發生還會使海水的黏稠度增加,導致非赤潮藻類的浮遊生物會死亡和衰減,最終致使海洋的正常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
這還不然,要是魚類吞食大量有毒藻類,會導致魚類產生死亡現象,不過「藍眼睛」是無毒的藻類。但是有毒的藻類會分泌毒素,毒素要是通過食物鏈的原因,最終到了我們人類的口中,也會嚴重威脅我們健康和生命安全。
「藍眼淚」可能引發赤潮,而赤潮又是海洋汙染的信號,防止赤潮發生的有效措施是要防止營養物質汙染,特別要控制氮、磷等營養元素大量進入水體。這可能就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吧!「藍眼淚」的美景讓人看了驚奇,但是背後很可能就是危機!
大家對「藍眼淚」造成的美景怎麼看?喜歡還是喜歡呢?下方留言探討。
文/歷史紫陌閣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讚,謝謝大家的支持。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