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分為收縮壓和舒張壓,也是我們常說的高壓和低壓。
當人的心臟收縮時,動脈內的壓力上升,心臟收縮的中期,動脈內壓力最高,此時血液對血管內壁的壓力稱為收縮壓,亦稱高壓。
當人的心臟舒張時,動脈血管彈性回縮時,產生的壓力稱為舒張壓,又叫低壓。
收縮壓的正常值為90-140毫米汞柱,舒張壓的正常值為60-90毫米汞柱。
收縮壓和舒張壓哪個更重要?
無論是收縮壓,還是舒張壓高了,都可以判定為高血壓,都是需要積極治療的,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兩者是一樣重要的。
但是,兩者又略有不同。
在高血壓各種類型中,收縮壓增高最常見,而且,隨著年齡增長而表現的單純收縮壓增高,更易發生中風和冠脈急性事件。
單純舒張期高血壓也不容忽視,如果不及時治療,隨著年齡老化,預後就較差。
而且,高血壓的低壓高,在臨床上是個難題。
高血壓患者也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高壓升高,大部分人能夠降下來,一旦低壓升高,服藥卻很難降下來。
身體的7個信號,可能預示高血壓了
1、眩暈
眩暈是高血壓出現最多的症狀,女性患者出現更多,可能會在突然蹲下或起立時發作。
此外,中午或傍晚出現的短暫、輕微的頭暈目眩,也可能是高血壓的信號。
2、頭痛
頭痛是高血壓患者經常出現的症狀,其誘發原因多種多樣,部位多在後腦,並伴有噁心、嘔吐感。
若經常感到頭痛,而且很劇烈,同時又噁心作嘔,就可能是向惡性高血壓轉化的信號。
3、失眠
高血壓會導致大腦皮層功能紊亂、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出現頭脹、胸悶等,自然會影響睡眠。
所以,若出現入睡困難、易做噩夢、早醒等失眠症狀,則需提高警惕,及時檢測血壓。
4、耳鳴
高血壓是引起耳鳴的常見因素。雙耳耳鳴伴有中樞眩暈,且持續時間較長。多為高血壓引起。
5、麻木
常見手指、腳趾麻木或皮膚如蟻行感,手指不靈活。身體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現麻木,還可能感覺異常,甚至半身不遂。
6、出汗
高血壓可以引起恐慌症發作,在這種情況下,高血壓會導致臉部潮紅、體溫升高、出汗和緊張。
7、心悸
很多高血壓患者的初期症狀會有心悸的表現,感覺胸悶氣短,上不來氣。
這是由於患者的心臟受高血壓的影響發生了功能性變化,致使左心室擴張或心肌肥厚,造成呼吸困難、胸部不適。
控制4件小事,讓你遠離高血壓
1、控制體重
早在上世紀20年代,已有研究者注意到肥胖與高血壓關係密切:肥胖,尤其是中心型肥胖,可以顯著增加高血壓患病風險。
對高血壓患者而言,在控制體重上應從3個方面考慮:
一是從實際體重與理想體重的差異來判定是否超重或肥胖。
二是從總體脂肪(體脂)量來判定。目前主張,成年男性體脂不超過體重的25%,女性不超過體重的30%。
凡是體脂超標者,即使體重正常,也視為肥胖,應當減肥,建議每半年進行1次體脂測定;
三是從脂肪在全身的分布狀況(體型)來判定。脂肪過多聚集在上半身或腹部稱為中心型肥胖。
2、控制飲食
飲食對血壓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想要控制好血壓,首先要注意控制食鹽的攝入量。每天攝入的鹽最好不要超過6g。
3、控制睡眠
正常情況下,夜間血壓低於白天,但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差會導致夜間血壓升高,主要是交感神經興奮性異常增高所致,也會導致早晨血壓早期峰值,影響血壓的正常變化一整天。
但是,與此同時,高血壓患者也不是睡的越多越好。
如果每天的睡眠時間超過十個小時,有可能會因為活動量過少而導致身體的循環速度變得緩慢,反而就容易讓病情不穩定,血壓也會波動。
因此,每天的睡眠時間控制在7~8個小時即可,儘量不要超過10個小時。
4、控制運動
有高血壓的人也可以通過平時的一些鍛鍊方式來讓血壓保持穩定。
像唱歌、跳舞、爬山、瑜伽、打太極等等,這些運動都比較好,並且這些運動都是屬於有氧運動。
高血壓的人做有氧運動可以提高人體的血液循環能力,還可以提高心臟收縮的能力,經常做這些運動,慢慢的就可以讓人體的血壓得到一定的緩解,還可以將血壓保持穩定。
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壓人群屬於運動風險高危人群,出現以下任何一種情況都不能參加或立即終止運動。
靜息時血壓>180/100mmHg,或有靶器官損害,特別是視網膜、腎臟改變,或左心室顯著增厚者,以及合併不穩定型心絞痛、腦缺血或未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者不能參加運動保健。
註:所有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可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