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為讚美泰山寫下一首詩,全文無一「高」字,卻句句顯高

2020-12-22 慶餘說詩詞

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古典詩歌中,有著眾多讚美祖國壯麗山河的作品。無論是王維筆下的邊塞風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還是杜牧筆下的江南春色:「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亦或是蘇軾筆下的廬山勝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無不流露了詩人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望嶽》,便是唐代詩人杜甫為讚美泰山所寫的一首五言古詩。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杜甫這首詩除了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以及神奇秀麗的景色外,還包含了青年時期的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為了讚美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杜甫在這首詩中還展現出了精妙奇絕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也就是全文無一「高」字,卻句句顯高,且能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另外,雖說古典詩歌中讚美泰山的作品不在少數,但是要從氣骨崢嶸,體勢雄渾來說,杜甫這首詩恐怕常人難以企及。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詩的開篇兩句「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杜甫便別出心裁地說出了自己對泰山的感受,即五嶽之首泰山到底怎麼樣呢?走出齊魯國境,泰山的蒼翠山色依然歷歷在目。很明顯杜甫並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地去形容泰山之高,而是以人即便走出了齊魯國境外還能看到泰山,也就是以距離之遠來烘託泰山之高。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所以「齊魯青未了」是杜甫對具體地理特點的描寫,它具有唯一性。因此明代莫如忠在《登東郡望嶽樓》中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也就是認為杜甫這句形容泰山的詩,後世無人能繼。

如果說開篇兩句,是杜甫遠望中的泰山,那麼接下來的「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則是杜甫近望中的泰山。它的意思是說,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山的南北更是出現了一昏一曉的奇景。「割昏曉」,即因為泰山之高,導致了山的南北面,出現了黃昏和早晨迥然不同的景象。很顯然這兩句詩把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表現的淋漓盡致。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依然突出的是泰山之高,不過相較於前面的遠望、近望,這裡則是細望。它的意思是說,山中雲氣層出不窮,心胸為之蕩漾,睜大眼睛張望,投林還巢的鳥正在飛翔。除了烘託出泰山的巍峨高大外,這兩句還生動地體現了詩人為眼前的神奇秀麗景色而著迷的情態,所以想要「決眥」,睜大眼睛看個明白。

最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即一定要登上泰山頂峰,去俯瞰泰山之下的群山風採。很顯然這兩句詩再一次突出了泰山之高,並且寫出了一種俯視一切的氣概。結合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他到洛陽應進士,落第而歸後漫遊途中。我們又能從這兩句詩中,看到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峰的雄心。我想這也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綜觀杜甫的這首《望嶽》,全文無一「高」字,卻句句顯高,更是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它所描繪出的泰山的高大巍峨和神奇秀麗,無疑也滿足了後世很多人對於五嶽之首泰山的嚮往。而作為青年的杜甫,能夠具有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無疑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尊敬的。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杜甫在泰山下寫的一首詩,被譽為千古絕唱,讀來激勵人心
    在今天流傳下來的杜甫的詩篇中,這是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著杜甫青年時期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聯想到登上泰山之後的景象。泰山,坐落在山東省東部。
  • 李商隱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全文無一「松」字,卻句句有松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以歌詠松的堅強不屈。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題小松》,便是一首經典的詠松詩。 《題小松》是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因為這首詩是一首託物言志的詠物詩,所以很有必要在看它之前,了解一下它的創作背景。
  • 李賀的一首詩,全文無一竹字,卻句句寫竹,更顯脫俗品質
    唐代詩人李賀從小在家鄉昌谷度過,那裡林茂竹深、鳥鳴魚躍,優美的自然環境,涵養了詩人的性情,也為他的詩歌創作天才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李賀自幼聰慧,卻體弱多病,不到18歲就頭髮斑白。下面介紹李賀的一首詩,全文無一竹字,卻句句寫竹,更顯脫俗品質。竹唐代:李賀入水文光動,抽空綠影春。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
  • 杜甫晚年窮困潦倒,為了借錢寫下一首詩,讀來句句是淚字字心酸
    比如詩聖杜甫,名氣與李白不分伯仲,但他沒有李白那般幸運,至少李白一生基本衣食無憂,而杜甫相對寒酸。窮困潦倒,借錢慰饑寒杜甫早年家境還算可以,畢竟父親在兗州做官,雖然官職不高,養活一家人肯定沒問題,所以杜甫無需為生計發愁,過著瀟灑自在的日子。
  • 杜甫晚年家道中落,寫下一首詩,讀來句句感慨字字心酸
    比如詩聖杜甫,名氣與李白不分伯仲,但他沒有李白那般幸運,至少李白一生基本衣食無憂,而杜甫相對寒酸。窮困潦倒,借錢慰饑寒杜甫早年家境還算可以,畢竟父親在兗州做官,雖然官職不高,養活一家人肯定沒問題,所以杜甫無需為生計發愁,過著瀟灑自在的日子。
  • 杜甫做客將軍府,寫下一首詩,後二首現在成為讚揚人的口頭禪
    從杜甫後來寫給李白的10多首詩,如《李白懷冬》、《李白憶春》、《夢李白二首》等,可以感受到杜甫對李白的崇拜和對他的影響。杜甫後來成為與李白齊名的大詩人,一方面與他的詩作數量關係很大,杜甫57歲去世時,他曾寫了近1500多首詩,當然這不是杜甫成名的主要原因,清代乾隆皇帝也寫了4萬多首詩,但似乎我們對其中的任何一首都不熟悉。
  • 杜甫經典律詩十二首,堪稱古典律詩的最高成就
    ,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這首詩寫泰山,通過描繪泰山的巍峨和雄壯,讚美了泰山的氣勢,嘔歌了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在詩的後半段,詩人由泰山而抒發了人生不斷向上的感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已經成為勵志的名句。
  • 杜甫的詩: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嶽」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後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
  • 杜甫最意外的一首詩,氣勢磅礴,表達遠大理想,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在大家的印象當中,杜甫的詩歌大多比較「悲」,不是嘆國家不幸,就是嘆百姓不幸,有時也會感慨自己的生活不幸,但是杜甫也有豪情壯志、意氣風發的時刻,比如我們要分享的《望嶽》這首詩能很好地反映詩人當時的情懷,就讓我們用一首《望嶽》去感受杜甫年輕之時的遠大抱負吧。《望嶽》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 南北朝的一首詠馬詩,全文無一馬字,卻表現出老馬的奉獻精神
    而很多老人也如老馬一樣,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值得人們讚美。下面介紹南北朝的一首詠馬詩,全文無一馬字,卻表現出老馬的奉獻精神。詠老馬南北朝:沈炯昔日從戎陣,流汗幾東西。一日馳千裡,三丈拔深泥。渡水頻傷骨,翻霜屢損蹄。勿言年齒暮,尋途尚不迷。
  • 泰山上這兩個字,誰都說不清啥意思,郭沫若寫下二字一錘定音!
    自盛世大唐開始,以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等一行文豪才自便行走於祖國的高山流水之間,這些文人墨客在飽覽名勝古蹟後也都有名詩留在了那裡。比如唐代詩人崔顥就曾在登上黃鶴樓後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於是便題了一首《登黃鶴樓》。這首詩也被一直流傳至今。之後詩仙李白 也曾登上黃鶴樓,他剛想作詩卻抬頭看見了崔顥的這首千古名篇《登黃鶴樓》,於是便止筆了。
  • 宋朝一詩人讚美月亮,全詩無一「月」字,卻句句有月意
    宋代著名詩人朱熹也曾寫過一首和月亮有關的詩,這首詩十分神奇,全詩看似沒有「月」字,卻句句都在說月亮,如此說來不覺讓人好奇圖片:月亮劇照一、朱熹《秋月》一詩縱覽朱熹是宋代程朱理學的代表,他既是文學家也是思想家,這種雙重身份令他的作品不僅具備抒情能力,細品起來往往充滿哲理。
  • 杜甫青年時寫的一首詩,開篇驚豔,結尾更是精彩,成為千古絕唱
    杜甫出生於北方的一大士族,年少時家庭環境非常優越,為他以後的創作起到了強有力的作用。「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七歲就能作詩,希望能夠實現「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他寫過很多詩篇,收藏最早的就是這首寫泰山的《望嶽》,古人寫泰山的詩很多,後人稱讚的只有杜甫這一篇。
  • 李白見到仰慕已久的偶像,激動之餘寫下一首詩,開篇5字就很肉麻
    中唐時期詩人張籍,就是寫「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的哥們,從小喜歡杜甫的詩歌,一直以杜甫榜樣,杜甫的每一首詩,幾乎都能倒背如流。只可惜,在張籍五歲那年,杜甫就在一條破船上去世,但並不影響他對杜甫的迷戀,張籍一生只有一位偶像,那就是詩聖杜甫。
  • 杜甫的一首五言詩,全篇不著一個夜字,卻句句寫客夜之情
    唐代的另一位大詩人更是感同身受,下面介紹杜甫的一首五言詩,全篇不著一個夜字,卻句句寫客夜之情。客夜唐代:杜甫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入簾殘月影,高枕遠江聲。計拙無衣食,途窮仗友生。唐代寶應元年的秋天,50歲的杜甫送成都尹嚴武還朝。詩人依依不捨,感激對方平時對自己的關照,一直從成都送到綿州的奉濟驛。當他正要返回成都時,成都少尹徐知道卻又開始作亂,於是杜甫避走到梓州,這首詩就是他流落梓州時所寫。安史之亂後,杜甫流落蜀中,到處漂泊、卻無家可歸。
  • 陸遊水平很高的一首詞,全文無一「梅」字,卻句句有梅!
    因它的作者陸遊一生對國家忠貞不渝,所以梅還被賦以了愛國志士的品格情操,從而升華為梅就是愛國志士忠貞不屈形象的象徵。對於南宋愛國詞人陸遊創作的這首詠梅詞,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甚至還能背誦全文。畢竟陸遊的《卜算子·詠梅》是古典詩詞中的詠梅名篇。不過隨著年齡和人生閱歷的增加,相信大家再讀這首詞的時候,或許有著不一樣的體會。
  • 寇準七歲時寫下一詩,短短二十字,卻成人人會背的千古名篇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詠華山》,便是北宋政治家、詩人寇準七歲時寫下的一首詩。相傳在寇準七歲那年,寇準父親帶他攀登華山,當登到華山高處極目遠眺之時,寇準見八百裡秦川盡收眼底,便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詩。儘管《詠華山》只有短短二十字,但是它卻是詠物詩中的一首典範,歷來為人所稱道,如今更是成為了人人會背的千古名篇。
  • 唐詩鑑賞-望嶽(杜甫)
    賞析杜甫《望嶽》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嶽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
  • 王勃思鄉寫下《山中》,述愁卻無一愁字,杜甫寫《登高》都曾借鑑
    接下來要談到的這一首《山中》,就是他客居巴蜀時,因為思鄉愁煩而寫下的五言名篇。這一首詩用語平易,借景抒情,全篇寫愁,卻不落一個「愁」字,卻具有極強的「壓迫感」和感染力。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王勃因為在上一年替沛王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逐出王府。心情不佳,從長安一路向巴蜀地區遊玩。返程的途中,王勃行至長江的邊上。時間是秋天,眼見寬闊的江面阻滯了歸鄉的旅程,心中頓感愁煩,於是寫下了這一首詩。
  • 蘇軾寫下一首詩讚美春天,結果被當成新婚必背臺詞流傳到現在
    某年春天,蘇軾寫下一首《春宵》詩。這首詩非常優秀,第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在現在非常有名。因為很多古裝劇裡,只要有人結婚,就一定會有人一臉姨母笑,悄咪咪地對男主念出這句詩,然後把男主塞進婚房。要是讓我等小輩來讚美春夜,恐怕連拍張美照都做不好,只能驚呼「wo槽」。2.王維是唐朝著名詩人,他的詩仙氣飄飄,非常有格調。但王維最有名的那首詩,卻很樸素,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