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深圳市教育局公布了《深圳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試行)》,該方案從2020年秋季入學的初一年級開始實施,有效期為3年。
先講講新綜評方案的重要信息點:
1、綜評結果達標的學生可以參加所有高中階段學校的招生錄取,不達標學生不能報考廣東省一級高中學校;2、「綜評檔案」不作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成績相同情況下的錄取比較條件,但作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3、學校要履行綜評工作的主體責任。五個維度25個重要觀測點的評價,除「尊重長輩」(第3)、「完成家務勞動」(第23)需要家長與學校共同完成外,其他均由學校負責;
綜評的最終結果分為達標和不達標,學生綜評達標有兩種途徑:
一是學生每學期25個重要觀測點中有20個達標,則視為本學期綜評達標,如果5個學期皆達標,則該學生在初中階段的綜評達標;二是學生在5個學期累計共有105個指標達標,則該學生在初中階段的綜評達標。
也就是說,深圳的新綜評結果只影響學生能否報考省一級學校,不達標的學生除了不能填報省一級高中,其他方面無任何影響。這與廣州的錄取參考科目結果有異曲同工之處:報考示範性高中要C級以上,報考普通高中要D級以上。
據統計,目前深圳有高中88所,省一級高中有49所(數據來源於《深圳市2020年高中階段招生計劃表》)。綜評不達標的學生可報考剩餘39所高中,接近5:4的比例,說不上太好,但也不能說太差。
很多人覺得:綜評需要參與公益活動、志願服務、聯合調研……搞這搞那,搞不好還影響能否去省級高中,這麼麻煩,幹嘛不取消?
02
時間倒回至2016年,教育部頒布《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方案中明確提到:「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於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模式。」
要升高中,除了中考成績,還得看綜評。
作為第一批「吃螃蟹」的城市——深圳,在18年公布綜評方案後,社會各界的質疑和爭議持續不斷↓↓↓
由最初的「初中生哄搶做義工」,發展到「綜評需求成為培訓機構的'生財之道'」,市場上出現針對校外參觀、研學活動等牟利課程,到後來的「電商平臺出現深圳初中生綜評代辦代寫的產品」——這樣的「蝴蝶效應」,離推行初中綜合素質評價的出發點越來越遠。
家長這麼操心為哪般?那是因為當初的綜評,直接與升學掛鈎:A、B、C三個等級,C級不能被省級學校錄取;中考成績相同時,綜評等級高者優先錄取。
一個深圳初中生想去好點的學校,除了成績要好,還要看他綜評等級高不高。「綜評靠自己」基本不可能,還是得靠爸媽帶他去博物館課外調研,下班後幫他搶義工名額,混志願時長,噢~還得花錢僱人填報綜評材料。
這樣的情況大概持續了一年,深圳家長們心態終於爆炸了。最終,去年今日,深圳教育管理層在沸騰的民意面前低了頭,宣布暫停綜評填報工作。
有網友吐槽,當年深圳綜評不是搞得太虛,而是太實在了,將每一處能培(zhē)養(téng)孩(jiā)子(zhǎng)的項目都落到實處。
後來的後來,深圳綜評經修改完善,出臺2.0升級版,然而大部分家長還是不買帳,建議直接取消。(但,一開始是由教育部頒布的方案,哪能取消?)至於那批第一次吃螃蟹的家長:往事莫提,說多都是淚。
03
目前深圳的3.0版,就是昨天的新綜評方案出來後,大概有以下幾種風評:
有家長擔心萬一真的不達標呢?港真,學校也會考慮這個情況,既然學校有評價權限,肯定識做人啦。一所學校要是有這麼多不達標的學生,你說被請喝茶的概率大不大?就像廣州中考體育,有難度嗎?有,但全市體育中考平均分可以去到58、59分(當時滿分為60),耐力跑滿分的考生能達到78%(2018年中考體育數據)。
所以說,不必太擔心。當然,除非孩子是那「萬分之一」,什麼都唱反調:「我就不參加xxx」、「我就不喜歡xxx,讀什麼高中我不在乎,你能把我怎麼滴」,那就另當別論了。
廣州也一樣,現在的綜評不計分,只需如實填寫即可,家長們且放寬心。
當然也有人吐槽,該方案會不會再一次淪為形式化?
畢竟舊綜評有著太多的黑歷史——為了幫助孩子分擔考試的壓力,家長被迫捲入其中,家長幫孩子爭搶義工名額,請人代寫綜評方案,形式主義泛濫,情況幾乎不可控。
同樣也有人認為這或許是新綜評能做到的最好結果,大家擔心的義工、志願時長等問題不再像以前那樣,成為孩子綜評「必爭必搶」的事項。簡化流程,降低對中考錄取的影響,這應該是很多家長都希望看到的結果。
素質教育提倡了這麼多年,依然是言者淳淳,聽者藐藐。從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大方向來看,誰不希望孩子成績優異,還有文體特長,有益身心健康,人人自然心嚮往之。
但是!素質教育不能只靠教育管理層喊喊口號,還需要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培養孩子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才是正道。如果將綜合素質與升學緊密掛鈎,脫離實際,那「素質教育」這4個字便如輕飄飄的鴻毛那般,沒有任何意義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