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小巨人運動會》,看著一幹小朋友在劉翔、陳立農、鄭希怡、田亮、汪蘇瀧等人的帶領下,像模像樣地比賽,實在是太萌了。小朋友大部分在4-6歲的樣子,最大的也才7歲。孩子們雖然年齡都不大,軟萌軟萌的,骨子裡卻個個有股不服輸的勁兒。
比賽立定跳遠的時候,陳立農帶領的粉隊有一名叫瑞娜的種子選手,今年7歲,預賽成績是1.77米,這個成績在一眾小豆丁裡著實耀眼奪目,大家都認為她贏定了。
決賽的時候,瑞娜最後一個出場,一跳超過了前面所有小朋友的成績,正當粉隊一片歡呼的時候,裁判卻宣布她起跳的時候腳過線了,所以成績無效。更糟糕的是,這個小巨人運動會的規則是每人只有一次機會,不許重來。(吐槽這個賽制啊,小朋友的運動會,跳遠起碼給三次機會吧?時間緊湊可以剪輯嘛)
小瑞娜的笑容頓時凝固在臉上,大喜過後一盆冷水澆下來,別說是7歲的孩子,就是成人也很不好受。這孩子反應很快,沒有哭鬧,而是立馬向裁判爭取:「那我能再來一次嗎?就一次可以嗎?」
雖然全場都在為瑞娜感到惋惜,但規矩就是規矩,之前也有別的小孩兒因為犯規被取消了成績。當發現一切已經無可轉圜後,她沒有發洩情緒。
領隊陳立農和隊裡小夥伴試圖安慰她,瑞娜沒有像個孩子一樣撲到老師懷裡哭泣,而是默默地走開了。她看上去不想被人安慰,只想一個人慢慢消化這對她來說十分巨大的挫折。
受挫後的表情
陳立農說,瑞娜一直表現得特別成熟,總是像個大姐姐一樣,帶著粉隊的弟弟妹妹們做遊戲,給弟弟妹妹們矯正動作。
運動會上還有一個細節,瑞娜代表粉隊跟另外兩個隊的代表傳遞火炬。
他們的火炬是電動火炬,沒有危險。節目組設計的機關,當三個小領隊把電動火炬湊到一起放在盤子裡後,火炬臺上就會燃起真的熊熊烈火。
綠隊的領隊年齡特別小,看到火燃起來之後嚇傻了,站在原地驚慌失措:「不要這樣」。當時瑞娜都跑出去快30米了,聽到小夥伴驚恐的聲音,她又主動折返回來,把綠隊的小領隊給抱回去了。
瑞娜真的是一個特別懂事,特別會為他人著想的孩子。
十拿九穩的跳遠失利後,她看上去十分沮喪,可在得知同隊的另一個小朋友為本隊爭取了第二名之後,又立刻換上了笑容過來恭喜隊友。
陳立農看了,重複了好幾次:「很心疼」。
陳立農說:我小時候可能就像她一樣,我的思維都會比別人前面一點。想得比同齡人前面一點。以前的時候,我覺得這很好,大家都稱讚我,誇我好成熟。但是當我長大了之後,我會知道我想了那麼多,其實讓我的心更累,但已經來不及了。
陳立農還說:我多希望這些小朋友能長大得慢一些,他們可以不要一開始就面對這些東西,有那麼大的壓力。可能我本身自己就是這樣的。所以我希望自己不要這麼成熟,不要這麼早去面對這些事情。
講到這裡陳立農眼圈開始泛紅,他說:雖然說像瑞娜這樣的小朋友很好,比起別的孩子,他們可以幫大人做更多的事,比別人做得更優秀,但同時,他們也很辛苦。我希望瑞娜這樣,比較成熟的小朋友不要去意識到自己成長得太快,這樣她就會很享受這個過程。
陳立農的哽咽不是沒有緣由的。
陳立農的爹原本是一名醫生,但是因為沒有行醫執照,在醫療改革的時候被炒了魷魚,只好去夜市上賣烤魷魚。
陳爸不知道是需要幫手還是需要人壯膽,每次出攤都要帶著幼兒園的兒子一起,一直幹到兒子小學三年級,父子倆都還在夜市上賣烤魷魚。
一開始陳立農只是爸爸的跟屁蟲,漸漸地他開始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每天陳立農放學後,爸爸會開車帶著他一起去冷凍工廠拿貨。拿完貨之後要處理食材,準備擺攤用的「家什」。
收攤的時候還要把一切收拾乾淨再拿回去。
當時陳立農只有9歲,按理說幫不上太多忙。但他很「懂事」,總是儘自己所能地去幫爸爸,搬一些自己其實搬不動的東西,幫著爸爸一起吆喝,收帳。
正是因為從小負擔了太多超過自己年齡所應承擔的責任,總是太為父母考慮,陳立農看到7歲的瑞娜表現得如此成熟才會覺得格外心疼。
在本該天真爛漫的年紀,當別的孩子只會關心玩得好不好,比賽贏沒贏的的時候,成熟的孩子滿腦子所想的都是如何去幫助別人,如何替父母分擔,如何討好別人,如何不給別人添麻煩。或許這個特質在當時為他們贏得了很多褒獎。人們會誇這孩子真乖,真懂事,真好。
可當這些乖孩子成年後,再回頭看那個壓抑著兒童的天性和欲望只為換回一聲讚揚的孩子,難免會覺得心酸。
所以陳立農才會落淚。
早熟的孩子大多活得不快樂。因為他們從未真正為自己而活過。
造成孩子早熟的原因有很多,總結起來大多是一句話:環境不允許他們成為一個孩子。或者說他們認為環境不允許自己成為一個孩子。
脫口秀黑馬李雪琴從父母分手後就不得不成熟起來。因為那時候的媽媽比她情緒更不穩定,比她看上去更需要人照顧。
14歲的李雪琴考試考砸了,媽媽不但不給她任何安慰,反而比她先崩潰。
從此李雪琴懂了,這個家裡自己沒有可倚靠的人,她只好反過來成為了媽媽的「媽媽」。
為了不讓媽媽情緒崩潰,她只能逼著自己一直拿第一。李雪琴曾經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懂事,還會照顧媽媽,可誰知道她心裡一直有個填不滿的窟窿,考上北大後,她始終在和憂鬱症搏鬥。
每一個早熟的孩子心裡都有一個受傷的內在小孩。他們在年幼的時候就被剝奪了成長的機會,永遠停留在人們誇他們「乖」,「成熟」的年紀。
一個正常的孩子會哭會鬧會把自己的欲望表達出來,無論這個欲望會不會得到滿足,至少他們會把它表達出來。
嬰兒要喂,學步兒要抱,學齡前的孩子要玩耍、還要糖果……當順利地將欲望表達出來,充分得到滿足後,孩子們的心理年齡也會隨著身體發育一起長大。
可是早熟的孩子由於沒有得到過充分的滿足,所以他們的心理年齡永遠停留在了受到壓抑的那一刻。
就像陳立農,無論他現在多麼人高馬大,帥氣瀟灑,其實他的內在小孩永遠停留在了9歲以前。所以他會很脆弱且容易受傷。
為人父母,千萬不要以孩子乖巧懂事為榮。當一個孩子太乖太懂事,恰恰說明他沒有安全感。
養育一個天真爛漫的孩子吧,不要逼他們太快長大。
早熟一定會有代價。
慢慢長大的孩子才會真正成長為一個成熟、有擔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