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被德國佔領,只剩殘兵敗將的法國,是如何重新崛起的?

2020-12-14 騰訊網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法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並不算出彩。二戰爆發前,法國國內一度盛行「綏靖主義」思想,一度試圖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來姑息希特勒德國。眼見希特勒胃口大開,法國已經無法滿足其欲望。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後,英法兩國被迫對德宣戰。但即便如此,在二戰開始的前幾個月裡,法國仍採取宣而不戰的策略,坐視波蘭淪陷,以至於後世學者將其稱為「奇怪的戰爭」。

1940年,德國將擴張的矛頭轉向西歐,法國也只得被動地放棄「假戰爭」狀態,進入「真戰爭」狀態。法軍雖然兵力眾多、裝備精良,但由於整體戰略戰術不及德軍靈活變動,加之「綏靖主義」的思想殘餘在作怪,遂很快敗在德軍機械化兵團的進攻之下。1940年6月14日,巴黎失守,法國政府旋即垮臺分裂。6月21日,以貝當為首的維希政權向德國投降。彼時,除了敦刻爾克撤退的法軍殘存部隊,以及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尚在抵抗外。法國本土的大部分地區都被德國佔領。

法國在二戰初期的失敗,對其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打擊都是巨大的。維希政權需要為德國佔領軍支付高昂的軍費,法國本土的物資也被德軍大量掠奪,由此導致經濟日漸凋敝。戰爭結束時,法國工業生產降至1938年的38%,農業產量大幅度暴跌,總體損失也很嚴重。與此同時,由於法國在面對德軍進攻時迅速敗降,導致二戰期間幾次重大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達會議)都與法國無緣。而在戰後初期的國際會晤中,法國的地位甚至不及中國國民黨政府,可謂是一落千丈。

然而,隨著時局的變遷,法國逐漸走出了陰霾,繼而重新成為了世界性的大國。而法國的重新崛起,不僅同戰後各大國在歐洲的戰略博弈有關,也同法國的自身努力爭取有關。在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以戴高樂為代表的法國政治家們認為,如果再不整頓法國,加強對法國的控制與建設力度,那麼法國可能就此跌出一流國家行列。因此,法國高層推行了如下策略。

第一,努力恢復經濟,倡導歐洲聯合。法國在二戰中所遭受的破壞,雖不及德國、英國那樣大,但同樣也很嚴重。戰後初期,法國高層動用大量人力物力,甚至倡導國民學習德國的「瓦礫女人」,為重建家園而努力工作。戰後最初幾年,法國的經濟一直在復甦,部分產業也大致恢復到戰前水平。同時,1948~1951年,法國共接受了「馬歇爾計劃」27.06億美元的資金,國內重建工作由此得以更加順利地開展。50年代初期,法國經濟已基本恢復至戰前水平,從而為其後的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

50年代初期,由於蘇聯的軍事威懾程度日漸加大,美國計劃整合歐洲,並將西歐建設成抵禦蘇聯的「前沿堡壘」。而戴高樂則針鋒相對,主張建立「歐洲人的歐洲」,並積極推動法德和解。法國和西德的聯合,大大減少了兩國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並且為此後的歐洲一體化提供了可能。與此同時, 法國也憑藉雄厚的資源稟賦,成為歐洲聯合的最大獲益者。進入60年代以後,法國經濟增長率高達5.7%,超過美國、英國,和西德不分伯仲。強大的經濟實力,奠定了法國重新崛起的基礎。

第二,建立強大的軍事力量,鞏固國家地位。1945年二戰結束時,法國雖然實現了光復,但是只剩下數十萬部隊,根本無法同蘇美抗衡。而後的幾年,由於蘇美兩國的核力量都在不斷發展,所以法國同它們的差距更加顯著。戴高樂認為,軍事力量是主權國家存在的重要因素,遂將加強軍隊建設提上日程。50年代末~60年代初,戴高樂改組政府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加大對高科技軍事產業的投入。這些措施,極大促進了法國軍力的增強。

1960年2月,法國首次核試驗成功,打破了蘇美英的核壟斷,西方各國為之驚動。而在軍事實力增強了之後,法國便漸漸不願對美國馬首是瞻了。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一體化軍事體系,間接改變了北約和華約間的軍力對比。而在70年代以後,法國繼續加強在軍事領域的建設,並逐步建立起由陸基中程飛彈、戰術飛彈、核潛艇組成的獨立核力量體系。二戰結束後,核武器就是衡量大國實力的標準之一。彼時法國的核力量雖不及蘇美強大,但也足以令其重返世界大國行列。

第三,加強對前殖民地的影響,並拓展同第三世界的聯繫。二戰結束後,亞非拉掀起民族解放的浪潮,法國控制下的殖民地也不例外。50年代的越老柬抗法戰爭,以及60年代的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都意味著法國殖民帝國的終結。不過,法國仍憑藉逐漸恢復的強大國力,對前殖民地國家(尤其是法語非洲)施加影響。例如,象牙海岸曾是非洲的富裕國家,但同時也被稱為「法蘭西的後花園」。查德同利比亞發生摩擦時,法國也積極介入,並幫助查德獲勝。

與此同時,法國還積極發展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的聯繫。眾所周知,法國是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這在當時的西方陣營看來,是相當不可思議的。同時,法國也在積極發展同阿拉伯世界的聯繫,通過向它們提供軍事裝備、資金支持,來散播法國的影響力。當時,海灣地區的君主國,除了得到美國支持以外,基本就是接受法國援助居多。而在兩伊戰爭時期,伊拉克也曾大量採購法國武器,甚至構建核電廠的反應堆都是從法國運來的。外交影響力的拓展,又進一步提升了法國的地位。

依靠經濟、軍事、外交的多管齊下,法國快速走出了二戰的陰霾,重新實現崛起。總體來說,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由國家硬實力和國家軟實力共同決定。任何國家,只有在具備強大硬實力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提升國家軟實力,方能促使其成為強國。

相關焦點

  • 法國在二戰前為什麼要出兵佔領德國的「工業心臟」魯爾區?
    「乳法」如今已經成為網絡歷史、國際和軍事圈的名梗,而「乳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法國在一戰後幾乎沒有取得任何像樣的對外勝利,比如法國在二戰中抵抗納粹德國的時間甚至比蘇聯的一座大樓還要短。不過法國在一戰後也不是沒有看起來很厲害的「對外勝利」,比如在1923年1月11日,法國一舉佔領了德國的工業心臟魯爾區,導致德國經濟瀕臨崩潰。那麼法國在二戰前為什麼要出兵佔領德國的魯爾區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協約國對德國實行了「敲骨瀝髓的盤剝(語出列寧)」。
  • 二戰時,法國被德國閃電滅國,為何戰後法國還那麼牛氣?
    其實法國在二戰時曾遭受過一段屈辱的滅國史。二戰爆發後,德國向法國發起進攻,最講究防守的法國被閃電滅國。至此法國被德國佔領。但二戰後,法國迅速崛起,而且成為聯合國五常之一,甚至在國際地位很高,話語權很重,直到現在法國在歐洲在世界都很牛氣。 外界不明白,一個有著屈辱滅國歷史的國家,緣何如此自信,而且還牛氣呢?
  • 二戰結束後,為何德國被盟軍分割佔領,而日本卻只被美國佔領?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和日本是軸心國的主力,兩國分別在歐洲和亞洲掀起狂風驟雨。然而,戰爭結束後,盟軍對德國和日本的處置卻有著天壤之別。首先,德國是被蘇聯、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分割佔領,一個國家佔據著一塊地區。而日本卻完完全全是被美國佔領的,大家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 一戰廢墟中的德國,二十年後又能發動二戰,它是如何迅速崛起的?
    一戰後德國在廢墟中重新建立,二十年後再次發動二戰,它是如何迅速崛起的?簡單來說,就是限制力度的問題,如果想限制,那就是怎麼也發展不起來的,而德國在二戰前能悠閒地組織衛隊和衝鋒隊,毫不掩飾的坦克製造計劃和重巡/戰列艦製造計劃都充分的說明了英國和法國根本沒打算限制死德國的軍備。
  • 若德國在佔領法國後就停戰,能不能保住已經佔領的領土?
    眾所周知,二戰期間德國法西斯憑藉著強大的戰鬥力和閃電戰是橫掃歐洲各國,甚至是有著歐洲第一陸軍之稱的法國也被滅亡。然而在隨後的入侵蘇聯的軍事行動當中,德軍最終卻折戟戰場。或許我們大家會想,如果德國在滅亡法國之後就停止戰爭,那麼他們還能保住勝利果實嗎?在當時,從德國本國的情況來看。一戰結束以後,除了德國海外殖民地全部喪失之外,連德意志帝國本國領土都有一部分被割讓給其他國家。因此德國發動二戰的初衷便是想搶佔他國的領土和資源,用於本國的全球擴張戰略。
  • 一戰、二戰德國都堅持打法國,法國到底怎麼得罪德國了
    在一戰、二戰中我們能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德國太熱衷於打法國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已經準備好東擴了,慕尼黑陰謀、綏靖政策、閃擊波蘭這一系列行為明顯看出德國的主要擴張方向是向東,結果德國掉頭攻打法國,為什麼德國偏偏還要掉頭回來打法國? 而且縱觀法德歷史,德國都在堅持打法國,普法戰爭、一戰、二戰皆如此。什麼仇什麼怨,法國到底怎麼得罪德國了,德國寧可兩線作戰也要打法國的原因是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法、德兩國的矛盾是如何形成的。
  • 二戰德國佔領巴黎,不僅是火車羞辱,還炸掉一戰紀念碑
    【話說軍世】在二戰中,形勢與一戰有很大的不同,曾經德國的「小夥伴」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曾經何德軍開戰的日本,成了新的「小夥伴」,但是戰略不太靠譜,也不一定比沒有強,畢竟就是它把美國拉下了水,氣得德軍直跳腳。
  • 法國二戰投降後,德國建立的法國傀儡政權,是如何一步步瓦解的?
    前言今天提到法國二戰向德國投降後,納粹扶持的代理人貝當,我們很習慣從戰勝者的角度出發,指責他是所謂「法國版汪精衛」。維琪政府確實是納粹扶植的魁儡政權,國土始終只涵蓋法國南部的非德軍佔領區,而且還積極配合,甚至於主導法國境內針對猶太人的種族清洗政策。那麼德國建立的法國傀儡政權,是如何一步步瓦解的?
  • 二戰法國戰役,號稱300萬陸軍強國為何投降?閃擊戰的試驗場
    德國是二戰發起國,其對外擴張的軍事理論是以閃擊戰為依託。但是,閃擊戰理論從成型到實踐也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它也需要戰場效果來檢驗。如果說德國閃擊波蘭是閃擊戰初試牛刀的話,那麼,德國佔領法國就是閃擊戰在戰場上的綜合試驗。可是,當時擁有300萬陸軍,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為何在閃擊戰面前僅6周時間就輸得體無完膚呢?
  • 二戰後被同盟國分區佔領的奧地利,為何沒像德國一樣分裂
    1945年德國投降,英、蘇、美、法達成協議,分區佔領奧地利。1955年英、蘇、美、法籤訂《奧地利國家條約》,四國軍隊退出奧地利,奧地利維持了統一。為何奧地利與德國都被同盟國分區佔領(德國在1945年被同盟國分區佔領,於1949年分裂為西德、東德),奧地利卻避免了分裂,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德國為何敢掀起二戰?綏靖只是誘導因素,想不到英國、法國也犯錯
    可以說,二戰顛覆了我們認知中的想像,沒有人知道,當時的德國按實力來講,屬於中等國家,為什麼有擎天的勇氣的挑戰英國、法國、蘇聯呢?同樣也沒有人知道,英法聯軍在德軍面前那麼不堪一擊。,也厭惡英國、法國的殖民發展(一戰後,德國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因此,德國和英法之間的矛盾也是越來越深。
  • 二戰時期法國投降之後,德國為何不全面佔領法國?
    並且還要同意德國佔領包括巴黎在內的五分之三個法國,並且佔領區德軍的支出費用還要法國掏腰包。  當時法國的局勢如圖所示:    紅色的區域OccupiedZone,其意為佔領區,為德軍佔領與控制。  如果德國徹底瓜分法國,無法國之名,這些殖民地是很難直接聽命於德國當局的。而且英國、美國等國家還可能趁虛而入,攝取這些殖民地。  其次,德國保留法國的另一大原因還在於法國的海軍!  雖然法國在短短時間內敗給了德國,但法國本身還是保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的!
  • 二戰時期,德國有多厲害?
    1940年4月9日,德國對挪威、丹麥宣戰,丹麥在不到24小時之內便宣布投降;而挪威在國王哈康七世的帶領下堅決抵抗德國,但終因寡不敵眾,最終在6月10日,德國完全佔領挪威。 1940年5月,法國戰役爆發,德軍集結141個師和3000多架飛機和3000多輛坦克在一個月內完成了法國戰役,到6月25日戰役結束,完全佔領荷蘭、比利時和法國。
  • 二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被分區佔領,為什麼日本卻由美國單獨佔領
    在韓國電影《鐵雨》中郭道元飾演的青瓦臺外交安保首席秘書郭哲宇在給學生們授課時說道:「二戰後在歐洲挑起戰爭的德國被分為東、西兩個國家,可在亞洲朝鮮半島被分成了兩半。半島代替日本承受了由於冷戰造成的民族分裂」。日本和德國同為二戰的戰敗國和加害國,可兩國在戰後受到的待遇可謂天壤之別,而兩國在對待戰爭責任的態度上更是相去甚遠。
  • 比利時人和法國人「離家出走」,逃避德國的佔領和「暴力」!
    比利時人和法國人「離家出走」,逃避德國的佔領和「暴力」!「自由來自大海。」 這是2014年在瑟堡舉辦的一次展覽的座右銘,諾曼第市於1944年6月26日紀念其從德國佔領的解放。當時,在1944年7月14日,已經有一個很大的公共球,不僅當地人口,還有美國士兵參加。
  • 二戰:發動二戰的德國到底有多少兵力?陸上強國法國僅堅持兩個月
    德國先後吞併奧地利、閃擊波蘭,在最短的時間裡突破英法苦心經營的馬奇諾防線,十個月佔領法國,英法聯軍無路可走,上演了悲壯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而後德國又對倫敦進行了若干次的大轟炸,
  • 二戰德國戰敗後國家一片廢墟,為什麼卻能快速崛起重新成為強國?
    但是,就是在這樣困難的狀況下,德國僅僅用了幾十年,不僅完成了國家的統一,而且經濟層面重新在歐洲崛起,再一次躋身一流強國之列,這一切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二、男人不夠,女人來湊如前文所述,德國在二戰中損失了大量的青壯勞力,使得國家勞動力明顯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德國女性開始承擔起原先由男人們承擔的工作。
  • 同為二戰戰敗國,為何德國能擁有軍隊,而日本卻只能成立自衛隊?
    同盟國對德日的處置二戰後德國本土是美蘇盟軍佔領接管的,後又因佔領國的文化觀念不同分為東西德國分別駐軍,東西方陣營冷戰,都保留了被佔領國的軍隊,東西德國合併後延續自然能擁有軍隊。還有就是,德國被瓜分了,而且是被不同陣營的國家瓜分了,不同陣營的國家之間因為利益關係,蘇聯、英國不想讓法國在西歐大陸一家獨大,法國不想讓蘇聯、英國插足德國,美國想讓西歐國家實力均衡,相互牽制,所以,德國基於各個國家自身利益考慮而合法得到了建軍權,而日本是由美國一家完全佔領,隨著前蘇聯和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國家利益和考慮、文化觀念的對立,而美國又離東亞區較遠,需要有聽話的盟友
  • 抗美援朝的另類勝利者:戰後德國重新崛起,日本靠賣物資走出危機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抗美援朝不過十幾年的時間裡,世界勢力版圖卻發生了變化,二戰結束後老牌的西方列強以英法為首實力不斷下滑,取而代之的是二戰的兩個超級戰勝國美蘇。和英法一樣失去國際地位的還有德國和日本,為了消除這兩個國家的戰爭潛力,德國被分割成東德和西德,日本也被美軍派兵佔領。
  • 德國佔領下的巴黎,法國女人和德國人搞曖昧,戰後她們下場都很慘
    德國佔領下的法國街頭德國裝甲部隊進入法國德軍跨過凱旋門 凱旋門是拿破崙為紀念1805年打敗俄奧聯軍而修建的,如今卻是德國軍隊跨過凱旋門進入法國,不得不說是極大的諷刺。凱旋門前的德國士兵 二戰前法國修築有強大的防禦工事,耗費數十年投入幾十億法郎修建的馬奇諾防線,號稱不可攻破的防禦工事,沒想到僅僅幾周時間德國就佔領法國,法國軍隊潰不成軍。1940年6月23日,希特勒的軍隊佔領巴黎後,希特勒和阿爾伯特·斯佩爾一同參觀巴黎 德國和法國的仇恨,普魯士統一德國後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稱帝,法國人也多次驅趕日耳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