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都不缺乏蝗蟲之災,盛世大唐也不例外,根據《新唐書》記載,大唐一朝記錄在案的蝗蟲之災共計18次,從李世民貞觀二年到唐文宗開成五年每年一次蝗災,可以說蝗蟲貫穿了整部唐史。
但我們讀了這些歷史會發現,雖然唐朝多發蝗災,但有一次的蝗災是最令人稱奇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想必大家都知道,蝗蟲是要吃莊稼的,因為吃了莊稼導致農民沒有收成,進而會導致饑荒,這也就是蝗災的危害。
吃莊稼的蝗蟲,是正兒八經的蝗蟲,就和人肚子會餓要吃飯一樣,你見過不吃飯的人嗎?沒見過吧!
但在歷史記載中,居然有不吃莊稼的蝗蟲,這真的是奇了怪了。
在《新唐書》中記載:唐僖宗乾符二年,蝗蟲自東往西遮天蔽日。
蝗蟲遮天蔽日了,那數量不用多說,如果讓有密集恐懼症的朋友來形容,那真的就是當場我就想一死白了,真受不了這種噁心的程度。
當然,為了驗證這個事情的真實性,我們還可以看《資治通鑑》裡的記載。
資治通鑑裡面是怎麼說的?
資治通鑑說:唐僖宗乾符二年秋,大批蝗蟲自東向西飛襲而來,好傢夥,蝗蟲群遮天蔽日,所過之處皆為赤地。
不管是那段記錄,我們都能清楚的看到一件事,那就是這場蝗災很嚴重。
唐朝發生過很多次蝗災,所以在治理蝗災上也非常上心,我們看貞觀二年發生蝗災時,李世民那真的是相當重視,李世民為了讓手底下的官員們引起重視,嘴吞蝗蟲為表,說了這樣一段話:人以谷為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但當蝕我,無害百姓!
李世民不止嘴裡說重視這場蝗災,還身體力行吞蝗蟲做表率,皇帝做到了這個份上了,手下的臣子們還敢糊弄了事嗎?
當然不敢啊!
那麼換到皇帝不給力時,手下的臣子給力也行啊!比如說開元四年山東蝗災,唐玄宗對此沒有多做表率,讓他陪著貴妃遊山玩水可以,但吃蝗蟲他只能說一句寡人做不到。
但好在,他手底下有良臣啊!宰相姚崇對蝗災很重視,多次告令山東道、州、府抓捕蝗蟲活埋之,下面的道、州、府衙當時覺得不能這麼幹,你看十六國時期漢君劉聰,他也這麼幹,結果蝗蟲越除越多。
聽到這樣的話,姚崇當時就怒了,他怒斥道、州、府衙:劉聰是個偽主,能和當今聖上相提並論嗎?劉聰德不勝妖,而今聖朝,妖不勝德。古之良守,蝗蟲避境,若言修德可免,彼豈無德致然?今坐看蝗蟲食苗,忍而不救,因此饑民,何以為安?
姚崇主張除蝗救災,這裡面除了姚崇自身有作為外,還有一點很重要,開元之初是盛世啊!盛世之時有一條很重要就是有錢,有錢就不怕花錢啊!治蝗災需要錢,那麼盛唐之時最不缺的就是花錢,姚崇有這個本事,當然也有花錢這個資本。
很多事情就是這樣,你說你能幹大事兒,但缺少幹大事兒的本錢,那就很無奈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看到唐僖宗乾符年間,蝗蟲又來了,這個時候大唐王朝氣數已盡,衰敗之象非常明顯,黃巢起義導致賊寇流竄天下。
這個時候的蝗災怎麼治呢?拿得出銀子治嗎?
所以唐僖宗讓臣子們拿出個辦法來,沒有人敢出來說怎麼治,明明前面有很多經驗啊,抄作業會不會啊?
肯定是會抄作業的,但這個作業抄起來有難度啊!得費人力花大錢啊!
說到花錢,那沒辦法了,這個作業沒有辦法抄,所以為了解決唐僖宗之問,大臣們想了一個辦法。
想了一個什麼辦法?
當時京兆伊上報說:這次蝗災全國波及,但託皇上的恩庇,我們京畿一帶雖有蝗蟲飛來,但它們不吃莊稼,全部抱著荊棘絕食而亡!
蝗蟲不吃莊稼絕食而亡,看得出來這位京兆伊還是很有想法的人,當然,朝堂之上的各位王公大臣也是看穿不說穿,該配合表演看京兆伊盡情在表演。
文武百官山呼海嘯恭賀唐僖宗聖明,蝗蟲見了大唐之威紛紛自殺,這是多麼光榮多麼偉大的一件事啊!
看到朝臣們舉國歡騰,幾十歲的唐僖宗笑得像個二百五十斤的胖子。
不管他後來信不信京兆伊的話,但在朝堂之上的那一刻,他信了,真的信了。
我們一直都說,唐朝的政治就是謊言政治,皇帝和朝臣之間有一堵謊言的高牆。
那麼這堵謊言的高牆是誰建立的?不僅僅只是臣子們,當然還有坐在龍椅上的皇帝,如果說臣子們搬來磚石,那麼皇帝就是下令砌牆的人。
在位的皇帝如果清醒,那麼還可以看到高牆上的白雲藍天,但如果在位的皇帝不清醒,那麼不願意抬頭去看甚至連白雲藍天都看不到。
這個故事雖然充滿了黑色幽默,但背後卻是盛唐衰落後,上到皇帝下到臣子無法直面災難解決災難,缺少了全力抗擊災難的勇氣。
這個時候從上到下只能進行自我欺騙,就猶如閉上眼睛就覺得世界就是黑的,其他人眼中是不是黑的無所謂,至少我自己相信世界就是黑的。
那麼當有人站出來說,你睜開眼睛看看,這世界不是黑的,這個人就相當危險了,因為戳破謊言的人,往往都會被仇視和敵視。
有時候讀歷史可以讓我們明辨一些東西,最終要的就是在於鍛鍊自己的思考能力。
特別是對於我們現在的孩子們而言,讀歷史故事、讀歷史人物、讀歷史情節,可以培養對歷史人文的感知和興趣。還可以增長知識,學會思考歷史,可以得到有益於己的智慧。
如果說孩子們學習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是掌握知識的話。那麼,學習歷史,則可以把人類時期所有的結晶汲取到自己身上。
之前有不少讀者也在後臺問我,小孩子看什麼歷史書比較好。不二一般給他推薦這套《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這套書的作者叫做陳衛平,陳衛平是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的碩士,他是學者,是作家,也是一位資深的出版人。那麼這套《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為什麼值得小孩子們閱讀?其實給孩子看的歷史讀物有幾個點非常重要。第一:一定要語言非常流暢、故事生動,同時,要寓論斷於敘事之中。第二:兒童的專注力不夠,要吸引他們足夠的興趣,需要採用編劇的手法。第三:孩子閱讀歷史讀物,僅僅停留在故事結構,顯然是不夠的,內容上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要引導孩子來到意義的闡釋層面。讓孩子們很清晰的明白時代的背景、故事的延伸,包括一些歷史知識的常識。
第四:兒童閱讀歷史讀物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層面,就是價值觀念養成的層面。所以書籍中一定要有問答設定,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是居於怎樣的多重原因?一個歷史人物是居於什麼樣的原因,做出了如是的歷史選擇?歷史是否可以假設?在閱讀的時候,家長可以對應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孩子共同探索。一些非歷史專業、非專業的兒童讀物出版人,很難全部做到這些點,但陳衛平先生卻可以,這套《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卻可以。
這也是這套書一出版就獲得了文津獎和金鼎獎的原因,此後還陸續斬獲了十餘個兒童出版類大獎,在2018年還被評為「最適合兒童閱讀的歷史科普讀物」。當然,除了上述這些,還有人問:我們人類讀歷史故事,最重要的作用是什麼?讀歷史可以讓我們了解他人,了解世界,其後,返觀自身,提升智慧。而童年時期看歷史風雲,是為了激發自己,了解世界和人心。
出版這套書的時候,作者陳衛平說了這樣一段話:「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父母選書的能力,決定孩子潛力的養成。我們出版《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為的就是讓我們的下一代能了解我們國家是如何邁向世界的,如果連自己國家的歷史都沒有了解,將無法在世界昂首闊步。可以說,孩子越早接觸鮮活的歷史,對他一生的影響越深遠。
這套書一共14冊,原價355元,但現在只需要175元,相當於一本只需要12.5元。或許大家覺得175元這個價格還是很貴,的確,因為是銅版紙彩印的原因,印刷成本就很貴。但是,這個世界最貴的書籍不是看數字有幾位,而是買來從來都不看的書,這樣的書才叫做貴,如果我們買來的書認真去看,這樣的書就不算貴。這套書適合小學階段的孩子,親們可以點擊下面橫條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