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西北蔬菜第一村:設施蔬菜之路越走越寬
「蔬菜價格從來都沒有像今年這麼好過!」6月24日,靖邊縣東坑鎮伊當灣村村民李三喜夫婦一邊將清洗乾淨的蘿蔔碼放至包裝袋內,一邊歡喜地同記者拉起了家常,夫婦倆今年種了八個蔬菜大棚,目前賣出了一棚蘿蔔、三棚青菜,收入高達7萬餘元,正在包裝的蘿蔔以1.2元/斤的價錢銷往鄭州,蘿蔔、青菜賣出去以後再種第二茬蔬菜,秋季八九月份與大田蔬菜錯峰,二次上市依舊可以賣個好價錢。
「我和朋友開玩笑說我要辭職不當幹部了,也準備種植大棚蔬菜,伊當灣村隨隨便便一個菜農半年的收入都要比咱們幹部一年的工資高。」東坑鎮人大主席武常平說。
在海飛種植農民合作社內,整車的青菜色澤誘人、碼放齊整,合作社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一車蔬菜可以裝1.4萬餘斤,已經以1.7元/斤的好價格遠「嫁」到了西安,合作社一車蔬菜賺500元的代辦費。
「我們村有24家這樣的蔬菜代辦點,負責收售蔬菜,每天向西安、甘肅、山西、湖北等全國各地發送50餘車蔬菜,當地村民只負責種好蔬菜,根本不愁賣。」伊當灣村支書賀秉禮自信滿滿。
伊當灣村村民李兵今年種了56畝大田葫蘆,有客商要以100萬元的價格成片收購,他都沒有出手。「一畝地能產2萬多斤葫蘆,一斤1塊錢也不止這個數,一棵葫蘆苗至少可以結15個葫蘆,可以採摘兩個來月。」成片的葫蘆田裡,一片熱鬧繁忙的景象,15名工人正在忙著採摘、包裝,李兵的妻子也不閒著:「今年的葫蘆是種著了,種的都是『寶葫蘆』一天銷售100多筐,一筐能裝40多斤,工人們忙的馬不停蹄,自己哪裡能身得住?」
「東坑鎮其他村子的蔬菜加起來也沒有我們伊當灣村種的多,我們村種1萬畝馬鈴薯,7千畝蘿蔔,5千個拱棚和其他蔬菜地佔1.3萬畝,總共有3萬畝蔬菜。」
「自從村裡開始種植拱棚,我就再沒有外出打工過,以前外出打工掙不了幾個錢,還不自由,管不上家,顧不了娃娃,現在在自家地裡種蔬菜,有時候還需要僱人,9個蔬菜大棚目前已經賣了三個棚,收入2萬多元。」伊當灣村大棚種植戶高牛告訴記者,以前一年外出打工夫妻倆拼死拼活能賺個五六萬元,現在精細化管理的拱棚最低一年也可以收入十來萬元,不僅自家買了好車,高牛還成了村裡的蔬菜種植技術指導員,村民致富領路人。
「這裡的80%的村民收入比城裡的普通幹部收入要高,種蔬菜真的是發家致富的好門路。」武常平充滿了對伊當灣村蔬菜種植戶的羨慕之情。
靖邊縣東坑鎮伊當灣村全村總土地面積52平方公裡,轄15個村民小組、1301戶5201人,蔬菜種植面積3萬畝,交通便利,青銀高速、太中銀鐵路穿村而過,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0元,素有「西北蔬菜第一村」之稱。
「我種芹菜已經好多年了,收益一直不錯,今年我又增種5個拱棚,每個棚估計最低收益10000元。」高牛說,今年建拱棚所需資金,除自籌3000元外,其餘都由政府補貼了。
「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伊當灣村的發展宗旨,目前全村已經形成了以設施馬鈴薯、蘿蔔,大田蔬菜等為主導的農產品種植體系。為了在產業發展上實現新跨越,近年來,伊當灣村以「三變」改革為抓手,積極推進發展村集體經濟,建立了「1+1」等三種經營模式:由村經濟聯合社與村民共同經營,前期主要包括1000座拱棚,村經濟聯合社從每座拱棚收益裡提取100至200元的公積金用於再生產;「1+1」流轉模式即把村組土地流轉集中進行蔬菜產業規模化經營,所獲收益85%歸村民所有,15%歸集體所有,其中5%為村經濟聯合社的管理費用。
「今後我們新建的拱棚還將採用『物聯網+網際網路』技術,農戶通過手機就可實現空氣溫溼度、土壤溫溼度、二氧化碳、光照強度等實時在線監測,逐步實現現代化農業管理。」伊當灣村黨支部書記賀秉智說。
目前,伊當灣村全村已經形成了「六大示範區、十四大產業廊道」的產業發展格局,共有設施拱棚5500餘座,同時,日漸完善的基礎設施,全面改善的人居環境,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生活,都為伊當灣村實現鄉村振興的美好願景奠定了紮實的根基。
天高雲淡,村景如畫。農民鼓鼓囊囊的腰包讓「西北蔬菜第一村」聲名遠播,令人豔羨……
來源:縣委宣傳部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