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趙本山小品《就差錢》中,劉小光說田娃那句令人捧腹大笑的話:"他剛出生時我問大夫,生的是小子還是姑娘?大夫說沒看清,一生下來直接就上樹了。"
這雖說是小品抖出的包袱,難免具有誇張搞笑的成分,但現實中寶寶出生時的情景可謂是姿態萬千。
比如之前就有個出生時手握避孕環的寶寶,一邊還不忘凝視著自己的母親,似乎在發洩心裡的不滿。
甚至有網友腦洞大開,揣測寶寶當時的心理活動:"這是什麼意思,不想讓本寶寶來到這世上嗎?"不禁讓人感嘆網友的想像力,以及寶寶的可愛。而今天要說的這位主角寶寶,一出生就是當之無愧的「社會人」。
可能有人會說,有什麼比手握避孕環,死亡凝視還要社會?且說劉女士在產房順利產下孩子後,極度虛弱的她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自己的寶寶。
'誰知道寶寶的表情先是很嚴肅,媽媽被這股氣場震懾到了。隨後發生的一幕令在場的醫生不自主地笑了。
原來寶寶看到媽媽的一剎那,表情瞬間亮起來,還伸出小手要和媽媽握手,一隻手夠不著,就用兩隻手去夠。劉女士被寶寶的這一舉動暖化了,看著寶寶靜靜地躺在媽媽的懷抱,讓人不得不感嘆母愛的偉大!
那麼寶寶為什麼在出生時會做出千奇百怪的舉動呢?比如寶寶主動和媽媽握手的行為。我相信這不僅僅是"社會"那麼簡單,它有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一、懷孕期間母親的情緒
有相關研究表明,寶寶在母親體內可以感受到母體的情緒變化。寶寶從胚胎發育開始,在九個多月的時間裡,可不僅僅是從母體那裡獲取營養和氧氣那麼簡單,更能感受到母親的情緒和心理變化。
我們都知道,媽媽在懷孕期間,由於荷爾蒙等激素的分泌,會讓媽媽表現出各種各種各樣的情緒,有快樂興奮的,也有焦慮不安的,這些都會影響到孩子。
這是因為寶寶在三個月左右,就會形成"大腦邊緣系統",即對母親的情緒有了一定程度的感知。而到了六個月後,腦細胞的數量已經日趨完善,甚至開始接近成人。
這個時候寶寶就能感受到來自外界的刺激。比如我們經常會看到寶寶在孕婦體內亂動,就是腦細胞活躍,對感受到外界刺激的體現。
有一種關於"早產兒"的說法,是站在寶寶的角度上來分析的,認為如果母體長時間處於生氣厭惡等狀態,就會對寶寶產生不利的影響,導致寶寶在母體頻頻活動,最終很早就脫離母體。
相反,如果母體能擁有一個平和快樂的心態,那麼寶寶就會較為安穩踏實地發育。
由此可見,母體情緒對於寶寶生長的重要性。而寶寶在出生後的第一時間做出的動作,正是寶寶表達的一種方式。畢竟剛出生的寶寶不會說話,只能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來表達。
二、寶寶需要安全感
顧名思義,安全感就是對安全的一種心理需求,它是基於個體對自身身體和心理方面恐懼和危險的預知,表現出的內在精神需求。
剛出生的寶寶離開了母親的襁褓,從一個封閉的空間來到相對開放的環境。寶寶處在一個陌生新鮮的環境中,對外界的人和物都比較敏感。
我們常說"母子心連心",基於這層血緣關係,寶寶就會首先向媽媽那裡尋求安全感。
我們通常會發現這樣的事情,當寶寶剛出生來到世上時,一個家庭的成員都很喜悅,想抱一抱這個小生命。不同的人抱寶寶會有不同的反應,其他人抱的時候,寶寶有時會號啕大哭,而到媽媽抱的時候,寶寶就會停止哭聲。
這正是因為寶寶從媽媽那裡獲得了安全感,在媽媽的懷抱中寶寶感覺是安全無虞的。
這種感覺對大自然中的生命幾乎都是一樣的,比如小袋鼠遇到危險時,就會迅速躲到媽媽的袋裡,從而保證自身的安全。由此可見,安全感對新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它講述的不單是小蝌蚪們堅韌不拔的毅力,更突出了母性對於親情的影響是與生俱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