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兩大美資投行終於獲批控股在華合資券商,疫情下中國金融開放並未減速。
    當日,高盛宣布,已獲中國證監會核准,將在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高盛高華」)的持股比例從33%增至51%。同時,高盛也表示,將尋求儘早實現100%的所有權;同日,摩根史坦利表示,有關交易完成後,摩根史坦利在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的持股比例將從49%升至51%。至此,加上已在去年11月開業的野村東方國際和3月20日最新開業的摩根大通證券(中國),以及2018年就實現控股的瑞銀證券,目前外資控股的在華合資券商已達5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1日將是中國金融再開放的新裡程碑。屆時,中國將正式取消對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一系列外資獨資的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等開放項目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過程中。
    5大頂級投行加碼中國市場
    在這五大合資巨頭中,最早實現控股的是瑞銀證券。2018年12月24日,瑞銀正式控股內地合資證券公司瑞銀證券,持股比例由24.99%增加至51%。目前瑞銀證券的股東方及持股比例為:瑞銀集團(51%)、北京國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33%)、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14.01%),以及中國國電資本控股有限公司(1.99%)。
    2005年,擁有全牌照的北京證券出現經營困難,瑞銀證券參與重組北京證券並負責管理重組後的瑞銀證券。
    在經歷了近一年的等待之後,2019年11月22日,野村控股株式會社宣布,其外資控股合資證券公司野村東方國際正式開業,可開展的經營業務範圍包括證券經紀、證券投資諮詢、證券自營及證券資產管理,它也是2019年首家開業的新設外資控股合資券商。
    雖然野村控股並未明確是否要實現100%獨資,但顯然越來越多的外資認識到本土合作夥伴資源的重要性,因此對尋求100%獨資控股的願望並非十分強烈。早年,外資傾向於和同類內資券商進行合資,但往往文化、理念難以磨合,如今的幾家外資券商在挑選合資夥伴時更注重文化理念和各方優勢的契合度。
    野村東方國際CEO孫冬青此前對記者表示:「兩家股東都來自上海,和野村集團的交往頗有淵源,互信很好,尤其是東方國際集團,擁有眾多企業實體,也會將野村東方國際作為自己的證券平臺。另一股東方上海黃埔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在整個申請設立過程中提供了方方面面的支持。」
    財富管理無疑是中國未來的藍海,野村也看中這方面的潛力。孫冬青認為,野村東方國際將在中國進行差異化競爭,最初最主要的目標客戶還是高淨值人群。
    疫情下,中國金融開放的步伐也未減速。3月20日,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在上海舉行「雲開業」儀式。由於中國實行分業經營,摩根大通在華通過數個法律實體展開業務,除了由摩根大通51%控股的摩根大通證券和100%控股的摩根大通銀行(法人銀行),還包括上投摩根和摩根大通期貨兩家合資公司。摩根大通證券目前已集齊四塊牌照,包括證券經紀、證券自營、證券投資諮詢以及證券承銷與保薦,足見對開拓中國市場的決心。
    23日,摩根大通中國區執行長梁治文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當前疫情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衝擊,中國市場對外資機構投研能力的需求也不斷上升。「摩根大通著眼於在中國的長期發展,而非短期利益。當前中國金融科技飛速發展,中國企業對世界的影響與日俱增,外資不斷進入中國資本市場。」未來,摩根大通也希望參與到中國不斷發展的衍生品市場中來。
    3月27日,高盛和摩根史坦利終於也獲準加入外資控股的大軍。高盛亞太區(除日本外)聯席總裁李廉 (Todd Leland)在談到獲準控股時說:「這是我們在華業務發展的重要裡程碑,獲得多數股權後我們可以著手準備重組在華業務的實體結構。我們將尋求儘快把所有在北京高華證券運營的業務及管理部門遷移整合為單一公司實體——高盛高華。同時,我們也將尋求儘早實現100%的所有權。」
    過往20多年來,高盛一直積極參與中國資本市場。根據Dealogic數據,高盛在2018年和2019年A股股票和股票相關發行排名領先其他國際投資銀行。 高盛高華成立於2004年,是高盛與同年成立的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的合資企業。
    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由摩根史坦利與華鑫證券於2011年在上海聯合成立,現有業務範圍包括股票和債券的承銷與保薦,以及債券自營。記者獲悉,目前摩根史坦利並未明確會否增資至100%獨資控股,華鑫證券的意願和整體的組織構架梳理則是關鍵。
    4月金融開放再加速
    目前,加大在華投資已成為國際頂級金融機構的共識和選擇。特別是今年4月1日起,中國將正式取消對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
    除了合資券商,據記者了解,多家「洋私募」正在籌備申請轉公募的進程中。2月時,富達國際(Fidelity International)執行長黎誠恩(Anne Richards)在接受第一財經獨家專訪時表示,2017年1月,富達國際獲批成為首家在中國基金業協會註冊的外資私募基金管理人(WFOE PFM),並積極籌備「私轉公」,富達國際對中國市場的長期承諾並不會受疫情影響,「我們對中國市場的承諾和長期商業計劃都沒有變。最終,希望能在中國發行公募基金,並且我們一直都在積極準備申請牌照。」
    同時,作為金融開放「排頭兵」的上海也在不斷進行制度創新,通過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和高效的服務舉措招商穩商。例如,允許外資資管機構以一個主體申請開展QFLP、WFOE PFM和QDLP中的一項或多項試點資質並辦理產品備案;將原有的分批開會評議制度簡化為線上提交申報材料,實現「即申報、即受理、即評議」;同時還在機構範圍、投資領域、外匯管理等多方面進行政策調整。這些舉措極大地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提高了國際資管機構來滬展業的便利程度。
    目前,上海共有72家國際知名金融機構獲得QFLP試點資質,44家國際知名金融機構獲得QDLP試點資質,全球排名前10的資產管理機構均已在滬設立機構並開展業務,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的25家WFOE PFM中,有24家落戶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