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季禹
11月25日,中國足協在蘇州召開中超聯賽工作會議,就尚未拍板的降薪、俱樂部中性化名稱等問題作出最終討論。會議確定,國內球員頂薪由此前的1000萬人民幣降至500萬元人民幣,為保障細則正常實行,足協已聯繫公安部等部門,準備多管齊下嚴格監管。
此外,會議還對俱樂部中性化名稱作出討論,「魯能」二字或因不符合中性化名稱的規定而退出中超江湖。會議上確定2021賽季聯賽開幕時間為明年3月份,將由「職業聯盟」主導。
進一步降薪,國內球員頂薪500萬元
降薪問題,是本次會議主要議題之一。經討論,國內球員頂薪確認為500萬人民幣,外援頂薪為稅前300萬歐元。同時,各俱樂部外援總工資不超過1000萬歐元,俱樂部年度總支出不超過6個億。
此前國內球員的頂薪是1000萬人民幣,入選國家隊的球員上浮20%,為1200萬人民幣。外援方面,此前僅規定單外援稅後年薪不超過300萬歐元,本次會議對外援總工資做出了限制,這也意味著俱樂部選擇外援的空間將進一步縮小。
特殊地,球隊現有球員將繼續執行原有合同,合同到期後再按照新規執行新合同。如果球員今年轉會,那麼必須按照現行限薪標準制定合同。
為防止「陰陽合同」等產生,足協還制定一系列方案保障新政細則的運行。據媒體消息,俱樂部年度總支出超標,或面臨扣除聯賽積分的重罰;俱樂部違規發放薪酬,將直接被取消成績,並有可能被直接降級;球員未按規定申報收入,將面臨被停賽2年的懲罰。
除內部規定懲罰制度、引進第三方機構對各方俱樂部進行嚴格監管外,足協還聯繫了公安等相關部門,多管齊下對各俱樂部嚴格監管。會議期間,足協已向各俱樂部打過招呼,希望各家俱樂部嚴格執行,不要往槍口上撞。
「魯能」將成歷史?中性化名稱只留「泰山」
2015年出臺的《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中,就提到要「推動實現俱樂部的地域化,鼓勵具備條件的俱樂部逐步實現名稱的非企業化」。去年年底,中超俱樂部投資人會議曾確定各俱樂部需在2021賽季開始前完成俱樂部名稱中性化改革。若未能通過中國足協認證,將不被授予聯賽準入資格。
按照中國足協此前公布的規範要求,俱樂部的全稱應當為「地域名+俱樂部名+足球俱樂部+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或其他)」的形式,簡稱採用全稱中的「地域名+俱樂部名」。 俱樂部名不得使用與俱樂部股東企業、實際控制人或關聯方相似、相近的發音或漢字。而本次中性化名稱改革,足協或將「一刀切」。
根據規則,中超絕大多數俱樂部將捨棄早已成為球隊符號的名稱。例如山東魯能泰山中的「魯能」將被棄用,「泰山」二字則可留下,廣州恆大淘寶中的「恆大」「淘寶」均不符合規範。上海綠地申花的」「申花」則可以保留,因該球隊已與原來的投資方申花工業資本剝離。
長久以來,中超球隊俱樂部大多以企業冠名,這種情況在世界範圍內並不常見。去年年底,大連一方正式更名為大連人職業足球俱樂部,成為首個順應「名稱中性化」而更名的球隊。敢為人先的大連人並沒有掀起球隊更名熱潮。目前很多投資方經營足球俱樂部的目的是對企業進行宣傳,名稱中性化或將打擊投資人對足球的熱情。
聯賽由職業聯盟託管?這次有多少可信度
會議確定,明年聯賽將於2021年3月份開啟,且打滿30輪比賽。更需注意的是,下賽季聯賽將由職業聯盟主導,足協起到監管作用。雖然提到「職業聯盟」,但會議並未就其做過多討論。在此前多次會議上,「職業聯盟」四個字只聞其聲,不見其影。職業聯盟究竟能否運行,恐怕還需打一個問號。
去年8月換屆後,足協隨即成立「職業聯盟籌備工作組」,並預計將在去年年底成立職業聯盟。足協秘書長劉奕曾表示,足協將把中超管理權、經營權和權益分配權三權交於聯盟,自己僅保留其產權與監督權。「未來整個管理運營的板子都是由聯盟來自選,相應產生的所有經營策略還有戰略方案,都是聯盟自己的管理團隊決定的。」劉奕曾介紹。
其實,2017年年初足協也討論過職業聯盟成立的問題,當時給出的時間是2017年2月。然而每當聯盟「即將成立」後,相關事宜總會被一拖再拖,進而被人遺忘。有消息稱,明年1月1日職業聯盟將正式掛牌成立,明年職業聯盟究竟能否現真身,這像極「狼來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