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快報
圖集
民營醫美機構雖多,但消費者傾向於公立醫院
雖然近年來醫美市場發展迅速,天眼查數據顯示,全國每年新增的醫美相關企業數量由2015年的2215家逐年增長至2019年的10096萬家。2015年,廣東省新增醫美相關企業數量僅8家,到了2019年,該項數據便達到352家。
美容要把握「度」,自信的你本來就很美 ■數據來源:天眼查、艾媒諮詢《2020上半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趨勢研究報告》、艾瑞諮詢《中國醫美行業趨勢研究報告》、艾瑞諮詢《中國新白領消費行為研究報告》、艾瑞諮詢《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
但市場競爭格局仍處於分散的狀態。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中旬,國內企業名稱含醫美或醫療美容,且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企業有4.49萬家,其中53.04%為個體工商戶。艾媒諮詢數據則顯示,國內醫美機構中有10%為公立醫院,10%為大型連鎖醫美集團,55%為中小型民營醫美機構,以上三類均屬於正規機構。此外,國內還有25%的醫美機構並不正規,其本身是私人診所或美容院。
消費者的需求與市場現狀形成了較大反差。即便國內提供醫美項目的公立醫院比例並不高,但有45.4%的醫美意向消費者傾向於選擇一線城市公立醫院,有32.5%的消費者傾向於選擇當地公立醫院,還有37.6%的意向消費者傾向於選擇一線城市醫美民營專業醫院。各類型中,公立醫院整容科室技術先進、經營正規,大型醫美集團技術水平也較高,但兩者都集中分布在一線城市或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城市。而在國內分布廣泛、佔比較高的中小型民營機構則較難保證藥品來源。
從成本結構看,以中小型民營機構為代表的不少醫美機構把大量資金「砸入」營銷。有數據顯示,國內醫美行業50%的成本是用於營銷渠道,20%用於銷售渠道,而用於耗材和人工的成本僅佔10%和5%。這意味著,消費者付出的費用中,或只有很小一部分用於支付優質的醫美產品或僱傭優秀的醫美醫生。實際上,即便超六成國內醫美消費者在選擇醫美機構時主要會考慮醫生資質,國內優秀的整形外科醫生數量卻並不多。2017年,中國每10萬人口對應的整形外科醫生數量只有0.3位,而韓國、巴西、美國和德國的該項數據分別為9.3位、2.6位、2.1位和1.4位。
在眾多醫美企業相繼成立的過程中,全國範圍內面臨經營或司法風險的企業也在逐年增加。2015年,國內有失信信息、被執行人信息、法律訴訟、經營異常、行政處罰記錄的企業分別為4家、19家、57家、15家和8家,而2019年的數據便分別達到52家、219家、290家、35家和128家。近5年內發生的3起嚴重違法事件也分布在2018年和2019年。據天眼查顯示,這3家嚴重違法的企業分別是深圳市天使閣美容有限公司、深圳臻薇國際美容美妝有限公司和廣東希萊醫療美容有限公司,3家嚴重違法均是因「通過登記的住所或經營場所無法聯繫的」且滿了3年。
醫美機構仍在野蠻生長,選擇醫美要小心避坑
在醫美機構野蠻生長的時期,消費者選擇醫美項目需要避開不少坑。艾瑞諮詢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約1.3萬家。在合法的醫療美容機構中,仍然存在15%的機構超範圍經營。例如,部分診所未設置整形外科,卻開展了雙眼皮手術。有的門診部不可做三、四級手術項目,卻開展了抽脂手術、顴骨降低術等,屬於違規行為。此外,還有超過8萬家非法經營店鋪。
合法的醫美醫師佔比也並不高。據艾瑞諮詢統計,國內合法醫美醫師僅佔行業的28%。由於來錢快、誘惑大,行業滋生了大量自稱「醫生、專家」的非法從業者。據中整協統計,僅通過非法培訓機構短期速成的非法從業人員,人數就達到10萬以上。而在合法醫美機構中,也存在將近5000名非合規醫師。艾瑞諮詢提醒,消費者可通過衛健委網站服務欄或在線醫美垂直平臺,輸入省份和醫師名字查詢醫生執業資質及執業範圍。
注射針劑也存在造假問題。有數據顯示,去年國內醫美行業的合規針劑比例只有33.3%,非法針劑則包括水貨和假貨。其中,假貨有可能採用違禁成分或無效的生理鹽水,也有可能成分含量不符合要求。水貨則可能通過走私、個人攜帶等方式進入醫美機構,其活性和安全性無法保障。而在非法機構中,超九成的非法醫美機構使用的美容醫療設備也是假貨。實際上,為了確保醫美設備合法合規,可以通過醫美光電設備上的二維碼查詢設備的歸屬單位。
需要警惕的是,黑醫美機構中,醫療美容事故高發。艾瑞諮詢指出,平均每年國內黑醫美致殘致死的人數小於1%。相比之下,正規醫美機構的致殘致死率低至千分之一。在國內醫療行業麻醉師缺口近30萬人的背景下,醫美公立醫院麻醉致死概率約十萬分之一,而醫美民營醫院或機構的麻醉致死概率約千分之一。艾瑞諮詢相關報告表示,醫美行業的合規化需要滲透到全產業鏈,而且是個長期的過程。行業急需監管機構進入整頓市場,且需要深入到產業鏈每個環節,以保障消費者利益。
可惜的是,進行醫美消費後並不滿意的消費者,本身對醫美合法性的認知並不高。艾瑞諮詢調研顯示,有醫美投訴意向的用戶中,近三成用戶沒了解過或已知醫美機構無相關醫療營業資質,近四成用戶未了解過或已知醫美醫師無從業資質證明,近四成用戶未了解過設備/針劑的購買渠道,超兩成用戶已知設備/針劑是假貨或水貨。在認知上,也有60.9%的醫美用戶將抽脂、隆胸豐臀、手術類面部整形和植髮誤認為是「輕醫美」項目。
醫美消費者本身過度依賴整形,則造成了過度整形的後果。有數據顯示,年內購買過面部整形項目的消費者中,13.9%的消費者已進行過不少於6次的面部整形。若以做過大量面部整形項目的標準來衡量過度整形,則超一成的醫美消費者有過度整形傾向。在過度整形後,消費者有可能出現面部僵硬、扭曲、整形痕跡明顯、效果不好等問題。
責任編輯: 白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