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在酸性更強的未來海洋中,三鰭魚(一種溫帶魚)會增大性器官,「巧妙」利用水下生態系統的變化產生更多的精子和卵子,從而提高自身繁殖能力。
論文的通訊作者、阿德萊德大學環境研究所和南部海洋生態實驗室的Ivan Nagelkerken教授說:「暖化的海洋吸收了大約三分之一額外排放到大氣中的CO2,導致了海洋酸化。人們常常認為海洋酸化會對許多物種的行為和生理產生負面影響。但我們發現,在海洋酸化條件下,雌雄三鰭魚的生殖腺都會變大。這意味著卵子和精子的產量會增加,後代數量也會上漲。」
該研究小組利用海底火山的天然CO2滲漏,對比了如今「正常」CO2濃度下以及本世紀末預計CO2濃度下的魚類群落。結果表明,海洋酸化對三鰭魚沒有任何負面影響,它們的生殖腺變大也並不需要付出任何生理代價。
「一方面,雄性三鰭魚的進食量增加了:CO2濃度升高導致海藻的生物量增加。面對更加豐富的獵物,雄性三鰭魚展現出了更強的覓食能力,」Nagelkerken教授說。「另一方面,雌性的食量卻沒有增加。相反,它們會降低活動水平來保存能量,然後把這些能量投入放大的卵巢中。我們還發現,在CO2濃度升高的情況下,性成熟雄性魚的數量會增加,而在這一物種中,是雄性來照顧魚卵。這意味著後代可以得到更多關照,因此其存活率也會進一步提升。」
但其他不佔優勢的魚類就沒有表現出這種生殖輸出效應,研究人員猜測,這可能是由於它們的競爭天性較弱。論文合著者Sean Connell教授說:「我們認為,三鰭魚和類似的優勢物種在海洋酸化加劇的情況下也能生存得很好。研究證明,更具優勢的物種能夠有效利用海洋酸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增加種群數量。」
科界原創
編譯:花花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
期刊編號:1545-7885
原文連結:
https://phys.org/news/2020-12-fish-sex-boosted-high-co2.html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