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唐蓉
9月12日,由共青團雲南省委、省委教育工委、省科協、中科院昆明分院、省社科院、省學聯、中國電信雲南公司等部門共同主辦的第九屆「挑戰杯」雲南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終審決賽在昆明舉行。本屆競賽,省級組委會共收到來自全省60所高校的609件作品,作品涉及科技創新和未來產業、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城市治理和社會服務、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文化創意和區域合作等五個領域。
據悉,經過3輪評審後,共評出136件優秀作品角逐金獎和銀獎,其中,44件作品獲省級金獎,92件作品獲省級銀獎,294件作品獲省級銅獎,179件作品獲省級優秀獎。此外,雲南省將推薦30件作品參加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在終審決賽現場的眾多隊伍中,三個具備濃厚「雲南民族風」特色的團隊引起了記者的關注。
來自瀾滄縣的拉祜族勵志青年
熱鬧的賽場上,雲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的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茶雞共生脫貧合作社項目周圍總是圍滿了前來諮詢的人,一位身穿拉祜族服飾的青年熱情細緻地向大家解說著。記者與這位青年的對話是從他身上的服飾開始的,「我和隊員們的服飾都是我媽媽買好布料後自己縫製的,還有我背的這個包也是她親手做的!」這位青年名叫唐海生,是來自瀾滄縣富邦鄉平安村的拉祜族。
唐海生對家鄉的深厚情感不僅停留在「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隨著和他對話的深入,一個勵志而熱血的拉祜族青年的故事漸漸明晰。1999 年,唐海生出生在瀾滄縣富邦鄉平安村的一個貧困家庭,一家四口的生活全靠幾畝茶園勉強維持。自考上雲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起,所有的學費、生活費都靠自己,三年間,唐海生積極參加各類創業比賽、視頻比賽等,去年還獲得了國家級勵志獎學金。
今年上半年,唐海生主動回到富邦鄉參與脫貧攻堅工作,入戶走訪、幫駐村工作隊做拉祜語翻譯工作、慰問困難群眾、輔導留守兒童做作業、積極參與抗疫工作……「雖然我參與扶貧工作時間很短,但我更了解自己的家鄉,也很想為家鄉做些什麼。」在鄉黨委的組織下,唐海生積極組建茶葉專業合作社,一方面對茶農進行科學種養殖技術培訓,另一方面加強與普洱茶企業溝通,幫農戶打開銷售渠道。唐海生告訴記者,目前富邦鄉380戶農戶(均為建檔立卡戶)與普洱茶企業籤訂茶產業合作收益項目資金委託協議,農戶戶均增收3893元以上。
如今,唐海生和他的茶葉專業合作社項目來到了第九屆「挑戰杯」,「我當時實施這個項目的初心很簡單,就是想反哺自己的家鄉,僅此而已。」唐海生說道。
一個團隊五個民族,六個青年一個夢想
「我們創業團隊一共6個人,成員來自雲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包含回、白、苗、傣、漢5個民族,專業背景涉及電子商務、市場營銷、會計、資產評估四個專業。」賽場上,來自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勐撒蒿子壩水果種植基地創業團隊的向妹鳳和記者介紹著團隊的亮點。
這個團隊,有來自德宏的傣族,有來自金平的苗族,有來自大理的白族……驅使他們走到一起的,是改變家鄉落後面貌的決心,隨著進入高校不斷學習專業知識,這樣的決心越來越強烈,勐撒蒿子壩水果種植基地創業團隊也日益壯大起來。
「雲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獨特,環境優美,本可以過上更富足的生活,但因商務意識淡薄、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率低,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導致農業產值低。這樣的痛點,是激勵我們團隊做下去的動力。」 團隊成員蘇婷介紹道,「我們的參賽作品主題是『網際網路+綠色農業助雲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自主脫貧』,就是為了保護民族語言、傳承民族文化、促進鄉村振興,服務國家和雲南的發展戰略。」
這個「民族團隊」的展架上擺滿了香蕉、芒果、柑橘等農產品,還有蘆笙、藤篾鼓凳、手工縫製的民族風挎包等展品,向妹鳳介紹道,「團隊成員都能熟練講本地民族語言,通過發揮這個優勢,可以深入與當地民眾交流,帶動他們發展標準化種植綠色農產品、少數民族非遺產品、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產品三個方面的產品。」目前,基地直接提供就業崗位30個,間接帶動就業崗位150個,相關產品均已在「一縣一品」電商平臺上架銷售。
「希望民族手工藝品隨『一帶一路』揚帆起航」
賽場上,來自雲南民族大學「瀾湄工坊」團隊的展臺上,擺放著琳琅滿目的民族手工藝品,既有傳統的扎染、民族刺繡等,也有融合創新的民族工藝品,既有來自境內民族的作品,也有在「瀾湄五國」國際交流中互換的紀念工藝品。
一位身穿佤族服飾的青年拿起桌上一個木製的菸灰缸工藝品向記者介紹道,「這個工藝品是我們學校來自泰國的留學生在我們工作坊製作的,當時我們用自己做的民族特色工藝品回贈了他。雖然只是互換了小小的民族工藝品,但承載了各國各民族學生交流交往時深厚的友誼。」
「瀾湄工坊」團隊的成員中有佤族、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我們實施這個項目注重的是文化交流,一方麵團隊成員根據自身專業充分發揮優勢,另一方面,因為我們身為少數民族,對民族文化、手工藝這些都有強烈的認同感,很想分享給大家,更想通過民族工藝品這個載體促進國際間的民族文化交流。」
「我們工坊始終秉持著『發展民族手工藝,交流民族文化』的宗旨,立足於『瀾湄五國』,結合一帶一路的發展趨勢,打造瀾湄國家文化直通車。具體來說以雲南民族大學的留學生為主要的傳播交流媒介,進行民族文化傳播和手工藝品培訓學習,包括各類民族手工藝品,兼有書法、茶藝、漢語等等。」項目總負責人唐俊然是一位來自大理的白族姑娘,「我們以泰國、緬甸、寮國、越南、柬埔寨為主,對當地進行公益性質的民族手工藝技術培訓,同時就現有的工藝品進行宣傳和民族文化交流,並結合當地的民族文化,進行工藝品的二次創作,創造出富有生活氣息的工藝品。高端工藝品可以作為展品進行展覽,還可以作為外交往來的伴手禮。」
轉載請註明來源《民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