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紙製作技藝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手工藝。皮紙是中國古代圖書典籍的重要用紙,隋唐五代時期就已開始流行。宋代以後,皮紙成為圖書典籍最常用的紙類之一。如今,貴州丹寨縣石橋的皮紙生產技藝十分高超,是皮紙製作技藝的代表。2006年,皮紙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皮紙概說
東漢時期,蔡倫發現了紙張,造紙術由此發明,並成為人們重要的書寫工具,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隨後,紙的製作和運用不斷推廣。到了明代,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天工開物》第一次以圖畫的形式記載了中國古代造紙工藝。由此,這項古老的偉大技藝被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天工開物-造紙
紙的種類繁多,包括文化用紙、生活用紙、包裝用紙、印刷用紙、工業用紙等。不同的紙張製作方法不同,所需的原料也各有差異。紙張的原材料非常多,包括植物纖維和非植物纖維。我國的古法造紙術都是用植物纖維,包括樹皮、竹子、蘆葦、苞米稈、稻草、亞麻、棉花等。
皮紙製作則是選用構樹皮。構樹是一種落葉喬木,樹皮平滑,呈淺灰色或灰褐色。構樹易繁殖、生產迅速,適應性強,在中國平原、丘陵、山地都能生長,尤其是南方地區十分常見。在雲南丹寨縣,構樹隨處可見。構樹葉是農家豬飼料的絕佳選擇,構樹皮則是製造皮紙的高級原料。
構樹皮
構樹,樹皮含有豐富的纖維,皮紙製作的基本原料。將構樹皮剝下,刮去表面褐色部分,便得到造紙所需的原料。據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蜀人以麻、閩人以嫩竹、海人以苔、吳人以繭、楚人以楮為紙。楮,即構樹皮。可見,明代以前,以構樹皮造紙已經成為楚人的專利。
皮紙製作
皮紙製作的工藝複雜,一般包括選料、浸泡、碓舂、袋洗、蒸煮、打槽、抄紙、壓紙、焙紙、揭紙等十幾道複雜的步驟,且所有工序都必須徒手操作,耗時費力。
皮紙製作
在制白皮紙的過程中,需要一種重要的輔助材料,稱為「滑藥」。做滑藥的植物種類很多,其中有巖杉樹根、野棉花根、彌猴桃藤、滑樹、糯葉等,但主要使用的還是巖杉樹根。在白皮紙的製作過程中,將棉絮狀紙漿兌水加入「滑藥」攪勻,經抄、壓、曬、揭,包裝而成品,紙質綿韌、光潤,耐水性好。
滑藥
製作皮紙的過程十分漫長,單從選材到煮成紙漿這個備料過程,一張紙需要的最低周期就是20天。在備料過程中,為了保證皮紙的質量,構樹皮需要放到活水裡浸泡七天。在蒸煮時,對於溫度的把握也十分重要,避免把材料蒸熟。這些傳統的製作方法幾乎依靠家族成員的口傳心授,只有不斷地積累經驗,才能熟練掌握這項技藝。在製作過程中,手藝人完全憑個人眼力和手感來判斷紙張的厚度與質感。因此對於初學者來說,想要成功地製作出令人滿意的紙,所下功夫少則幾年,多則幾十年。這似乎是一門沒有盡頭的學問,只有不斷鑽研,沒有止步不前。
浸泡
皮紙技藝傳承
石橋苗寨位於貴州丹寨縣北部,地處深山,土地稀少,數百年來,苗族人幾乎只有依靠祖輩傳下來的造紙工藝維持生計。然而,隨著工業化的衝擊,新型替代品的出現,傳統皮紙的價格下降,而製作皮紙的成本卻非常高。對於皮紙生產者來說,這項曾經能夠解決生計問題的傳統手工藝如今已成為一種廉價勞動力的代名詞。
實際上,古法造紙術製作的皮紙是純天然的環保產品,韌性好,不易折斷。因其原材料都是純天然,製作都是純手工,傳統皮紙的保存時間十分持久,歷經幾百上千年都不會變質生蟲。雖然手工皮紙製作費時費工,但是它蘊含的時間厚重感和深深的文化積澱是現代機械紙永遠無法替代的。從這個層面看來,手工皮紙不僅僅是一種普通的紙張,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其價值應得到進一步地發掘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