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動物園橫行二戰各大戰場,盟軍坦克在虎式恐懼症的伴隨下瑟瑟發抖,似乎每前進一步,都會被一發不知道哪裡來的88毫米炮彈送上天。
除了虎式肩扛的那門毀天滅地的88炮,更重要的是虎式正面102毫米的裝甲防護,同期的謝爾曼小水管打在身上和撓痒痒一樣,正面對決,虎式完勝。
但是,英國人搞出了一款坦克,終於讓瑟瑟發抖的坦克兵們撐起了脊梁骨。那就是「螢火蟲」坦克。說的簡單點,就是英國人搞出的17磅炮外加M4謝爾曼的身子。
其實早在1942年初,英國陸軍就認識到非常有必要研發一款可以安裝17磅大威力火炮的坦克,於是選了A27M克倫威爾巡洋坦克作為載體。可惜,這瘦弱的身子根本扛不起這門巨炮,經過大幅修改之後,頂著A30「挑戰者」坦克的名聲就上馬了。
實在是選無可選,英國人只得買了200輛充門面。但是到了1943年,A30的實際工作並未到達量產的一步。戰事不等人,英國皇家坦克兵團(RAC)開始了自行研發,通過對現有坦克的對比研究,他們把眼光放到了美制M4坦克的身上。
1943年中期,以美制M4坦克為基礎,其原本搭載的75mm火炮被認為可以更換為17磅炮,以增加坦克火力。為此,英國人豪擲2100輛的大訂單。11月,改造開始,改造後的車型,被命名為「螢火蟲」。
改裝方法也很簡單,將要安裝的的17磅炮的閉鎖機構翻轉90度,並且擴展車內戰鬥空間,車載無線系統移到了炮塔後部的裝甲盒裡,同時起到了配重的作用來平衡長身管火炮帶來的重心前移。
在面對歐洲戰場眾多德國虎式坦克時,英國陸軍裝甲團本部各配備的6輛A30坦克,總計200輛,根本不夠看的,因此,在原基礎上,每個坦克排追加一輛「螢火蟲」坦克,每個團增加共12輛,截止1944年6月,諾曼第行動發起前,共有500輛「螢火蟲」裝配英國以及盟軍各部。
隨著產量的增加,直到1944年末,每個排的坦克變成2輛」螢火蟲「和兩輛75mm謝爾曼。2100輛的訂單直到戰爭結束,實際產量僅為計劃的一半不到,月產最高100餘輛。
」螢火蟲「在戰場上,展現了絕佳的機動性和火力,在發射埋頭式脫殼穿甲彈(APDS)的次口徑炮彈,炮口初速達到1190m/秒,1000碼的距離上,穿深達到195mm。儘管裝甲防護不如虎式,但高達15度/秒的炮塔轉速和12發/分鐘的射速,賦予了」螢火蟲「無與倫比的目標捕捉速度。
」螢火蟲「一出現,立刻引起了德軍的警覺,各種針對性的攻擊接踵而來,英軍隨即做出調整,用75mm炮的謝爾曼和克倫威爾坦克,在步兵的掩護下,先行進攻,在德軍暴露目標時,在遠距離上逐個解決他們。
最著名的戰績應該屬1944年8月8日,英國陸軍的」螢火蟲「成功伏擊了德國坦克王牌米歇爾·魏特曼率領的虎式坦克分隊,摧毀了其中的4輛,一代傳奇魏特曼陣亡。
在美軍M26」潘興「坦克登陸安特衛普之前,任何盟軍坦克都無法像」螢火蟲「一樣可以對德軍動物園毫無差別的獵殺,戰場」螢火蟲「圓滿完成任務,成為了一代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