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對華為提起司法訴訟,指控華為與子公司合謀竊取美國的商業機密與尖端科技,環球時報指這是美國黔驢技窮的表現,在採用連番經濟手段壓制華為無效的情況下試圖以司法手段壓制華為。
2019年6月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限制美國晶片企業與華為合作,試圖憑藉美國在尖端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壓制華為,不過後來的事實證明美國這一策略未能取得成效。
面對美國的壓制,華為迅速採取應對策略,華為海思開啟「備胎計劃」,研發多種晶片,憑藉華為海思強大的技術研發實力研發出部分晶片替代美國晶片;同時華為通過從日本、韓國和歐洲等經濟體採購晶片替代美國晶片。通過種種舉措迅速生產出不含美國晶片的通信設備和手機。
2019年華為公布的業績顯示,其營收同比增長18%,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16.5%達到2.4億部,均創下歷史新高紀錄,顯示出華為頑強的生命力。
華為未有因為美國的壓制而受創,但是美國晶片企業卻因此大受打擊,市調機構Gartner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美國幾大晶片企業美光、博通、高通、德州儀器等的營收均出現下滑,其中美光營收同比大跌32.6%,博通、高通、德州儀器的營收分別同比下滑6.0%、12.0%、9.5%,美國晶片企業的競爭對手東芝的營收卻同比增長3.1%。
美國晶片企業業績受挫顯然坐立不安,為此它們紛紛申請恢復與華為的合作。迫於美國企業的壓力,美國推出了出口許可證制度,允許美國晶片企業與華為進行有限度的合作,至今已延期多次,最新傳出的消息指美國計劃再次延期,甚至連美國國防部都出面指這將導致美國晶片企業落後,凸顯出美國正處於兩難境地。
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壓制華為在於美國已在5G技術上落後,而華為是全球5G技術的領導者,這讓美國感受到了威脅。美國似乎也認識到了自己在5G技術上的落後,近期傳出美國意圖收購愛立信或諾基亞以推進其5G毫米波技術,不過已被否決;又試圖推動思科收購愛立信或諾基亞,不過思科表示這無助於其業務發展因此無意收購,顯示出美國面對5G技術落後已有點手足無措。
或許是採取經濟手段未能有效壓制華為,導致美國作出了這次採取司法起訴華為的做法,筆者認為環球時報的評論恰如其分,顯示出美國已無有效的手段壓制華為,試圖以美國的國家力量壓制華為,美國的做法讓業界想起了數年前美國肢解法國知名企業阿爾斯通的過程。
法國企業阿爾斯通是美國企業通用電氣的主要競爭對手,2013年美國逮捕阿爾斯通集團鍋爐部全球負責人弗雷德裡克·皮耶魯齊,隨後指控皮耶魯齊涉嫌商業賄賂,並對阿爾斯通處以7.72億美元罰款,受此打擊阿爾斯通迅速敗落,最終阿爾斯通的電力業務被美國通用電氣收購,2018年9月皮耶魯齊出獄,與人合著《美國陷阱》揭露這一切。
美國對華為的做法激起了後者的鬥志,華為一面起訴美國政府,一面強化自主技術研發能力,在強化晶片研發之外,已推出鴻蒙系統和HMS服務替代美國谷歌的安卓系統和GMS服務。華為積極主動應對挑戰的做法值得學習,它是中國企業值得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