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位時,那些忠於漢室的大臣為何寧願隱居,都不願投靠劉備?

2021-01-19 號外歷史之小文

曹丕篡位時,那些忠於漢室的大臣為何寧願隱居,都不願投靠劉備?

文/號外歷史之小文 圖/網絡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劉協每天過著仰人鼻息的生活,董卓完全不把他當人看,之後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完全的架空了漢獻帝的權利,漢獻帝完全成為了一個傀儡,但是說起來也奇怪,為何曹操到死都不願意稱帝呢?這個疑團引人猜測。

有人認為曹操是忠於漢室的,有人說是曹操為了穩定朝廷人心不敢稱帝,如果按照小編的想法的話更傾向於第二種,為何呢?曹操這個人在三國演義開篇當中就有很明確的定位,稱其為「亂世之奸雄也」,所以說曹操忠於漢室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那麼這些忠於漢室的大臣曹操害怕成這樣子,曹丕為何敢篡位?

這得說一下這父子兩個人的性格,曹操生性多疑,時常害怕別人謀害自己,所以不敢對漢室太過激進,但是曹丕這個人和曹操是兩個極端,曹丕心狠手辣,反抗自己的沒有一個好下場,漢室戰戰兢兢,這才是主要在曹丕篡漢時這些大臣不敢言語的真正原因。

但是這些大臣中雖然有很多人不能阻止這樣的結局,但是很多忠於漢室的老臣都不願意再給曹丕當官,選擇了辭官歸隱,那麼這其中就又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這些大臣為何寧願選擇歸隱都不去投靠劉備呢?劉備可是漢室宗親的後代,根正苗紅,為何做出此決定呢?原因很現實。

在曹丕宣布篡漢正式成立魏國的時候,劉備聽聞後,也以誅殺曹賊為口號宣布稱帝,這些大臣不願意投靠劉備的原因大概就是因為劉備不是正宗的,也就是說他的這個帝位有點不純,誰知道劉備是為的漢室還是他自己?要知道曹操當初也本來說是「奉天子」,結果呢變成了挾天子。

如果這是第二個曹操,與侍奉曹丕有有何區別,第二個原因就是這些漢室大臣們的苦衷了,這麼多年宗室要發展,曹操為了拉攏人心這些人自然與曹魏之間有一點關係的,如果選擇投靠劉備,那麼這些大臣們的家族自然也會殃及池魚,所以說這些大臣想來想去歸隱才是最適合他們的選擇,至於天下如何只能聽天由命了。

相關焦點

  • 劉備一直以恢復漢室為目標,忠於漢室的荀彧為何不去輔佐劉備?
    ,相反,劉備恰恰是漢室滅亡的助推器。因此劉備完全不能代表漢室,當時能代表漢室是就是漢獻帝劉協,皇帝也是曹操救下的保全的。所以但凡忠於漢室肯定要忠於皇帝,效力於曹操。    荀彧終身為著扶漢的理想而努力,當他的理想與篡位的曹操發生原則性的衝突時,荀彧被逼死,而荀彧自從選擇了投靠曹操,就一直與曹操處於合伙人的地位,曹操在外徵戰,荀彧居中調停,一個主外,一個主內,荀彧從未想過背叛曹操,也沒有想過離開漢獻帝
  • 漢獻帝被曹丕篡位逐出許昌,為什麼不投靠劉備光復漢朝而選擇沉湖?
    董皇后和伏皇后,都想藉助外戚剷除曹操。這種情況下,失敗了,自然她們難逃一死。曹操去世以後,曹丕便馬上篡漢自立了。這個時候的漢獻帝,實際上處境非常危險。畢竟是亡國之君,要殺要剮都是別人掌控的。好在曹丕還是有點人性的,雖然是篡位,但也還是講規矩,讓漢獻帝禪位於他,並且漢獻帝也能夠體面的成為山陽公,延續漢朝的祭祀。最後,漢獻帝得以壽終正寢,以天子禮儀下葬。
  • 忠貞漢室荀文若,為何一直跟隨曹操,卻不投奔劉備
    三國時期有一位謀臣,心系漢室卻沒有投奔劉備,而是跟了梟雄曹操,這是為何?此人便是荀彧。荀文若是忠漢的,可為何又輔佐曹操,這的確是個令人費解的問題,但深思之後也不難理解。曹操年輕時想做郡守,又想做徵西將軍,為國家討賊立功。討董時他也是最出力的。這時候誰能看出曹操有不臣之心?
  • 漢賊不兩立與王業不偏安,曹丕劉備和孫權的稱帝理由
    曹丕就是這個摘果子的兒子,曹操已經把什麼都做好了,他只要水到渠成、順水推舟就可以完成這個過程。這也就是王司徒和諸葛丞相陣前嬉戲時所說的,「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也」,漢獻帝禪位給曹丕,更是審時度勢、順天應人「法堯禪舜」的盛事。所以,從曹丕一方的角度看,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過程,不存在篡位的問題。
  • 你覺得諸葛亮是忠於漢室還是忠於劉備,為什麼?
    我認為,諸葛亮既不忠於漢室,也不忠於劉備,只是忠於自己的抱負和理想而已。諸葛亮為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而苦苦掙扎。以諸葛亮的智商,在漢室氣數已盡,命運結局已現的情況下,諸葛亮對比心知肚明。他要是真的忠於漢室,絕對不會蟄伏在臥龍崗大門不出 二門不邁,他會出仕為官,為漢室復興而力挽狂瀾。三顧茅廬後,諸葛亮跟隨劉備開始了實現自己抱負的實踐。至於劉備,也就成了諸葛亮實現自己抱負和載體。如果諸葛亮僅僅忠於劉備,那麼在劉備病亡白帝城後,諸葛亮就該收場了,而他偏偏又開始了出祁山、攻曹操,還給後主劉禪上書著名的《出師表》。
  •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本可以休養生息,為何還要五次北伐?
    導語:東漢時期一直都是門閥士族把持天下,像袁紹、曹操、孫權、劉表、劉璋等人背後都有一個非常龐大的家族,所以他們依靠家族的力量很快組建了自己的勢力。而劉備雖然祖上是漢室宗親但實際上是一介白身,只能通過仁義和個人魅力打天下,創業難度比那些世家子弟難不止一點半點。
  • 孫權劉備稱帝為什麼要在曹丕之後,在這之前卻遲遲不敢稱帝?
    說起這個稱帝,裡面也是耐人尋味的,最先稱帝的就是曹丕,他先上演了一番「禪讓」戲,最後便登基改國號為「魏」,緊接著就是劉備稱帝國號為「蜀」,孫權稱帝國號為「吳」,這稱帝的先後可是大有考究的,孫權劉備為何在曹丕稱帝後接著稱帝,而這之前卻一直只是自立為王,今天就由不及閣來探索一下這其中的因由!
  • 王莽篡漢,人心向漢,為何曹丕篡漢時,人心不再向漢了呢?
    王莽的結局很不好,他的新朝是在一片恢復漢室的反對聲中被推翻的,他自己的結局也很不好,最後落得個傳首街巷的結局。相比之下,曹丕篡漢則順利許多,也並未遇到什麼阻力,兩人是一個不錯的比較對象,所以這裡存在一個問題:為何王莽篡漢,人們要反對他,而曹丕篡漢以後不見得有人出來反對呢?
  • 曹魏和西晉都是權臣篡位得國,為何這個時代篡位成功率這麼大?
    漢和曹魏的滅亡,都是軍事上舉足輕重的權臣主導的政變引起的,紛亂的天下局面造成皇帝沒有時間整合大臣,不能平衡權力,也是篡位容易的重要原因。3.政變之時皇帝都成孤家寡人曹丕和司馬炎下手的時候,其實不但百官,就連百姓都知道皇帝換人的時候不遠了,漢和曹魏的末代皇帝們,都是被長期的削弱,沒有半點掙扎餘地的存在。
  • 得知劉備蜀川稱帝,漢獻帝劉協大笑三聲,他在笑什麼?
    劉協好不容易從董卓手上逃離出來到許昌建都,沒想到曹操的手段比董卓還狠,不僅監控著自己的一舉一動,而且還慢慢蠶食東漢朝廷,幸好此時劉備突然出現讓漢獻帝看見了復興漢室的希望。很朋友不理解,為何劉協聽到劉備稱帝的消息不僅沒有悲傷反而開懷大笑,懷疑他是不是精神有問題?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這件事。事情發生在曹操剛剛離世那一年,作為繼承人的曹丕繼位為王。
  • 被杜牧評為偽君子,荀彧是忠於漢室的愛國人士,還是忠於曹操
    只要是中國人,都無不對這一個時代的歷史神往,恨不得穿越到千年前,親自去領略這部分璀璨。整個三國的璀璨,其實都離不開那些數之不盡的英雄人物,在無數人眼中,都有著諸多喜愛的英雄豪傑,或是曹操、或是劉備、或是諸葛亮、亦或是關羽、趙雲、張飛等猛將,而今則要來學一學易中天先生品一品曹操手下一位絕世謀士荀彧。
  • 歷史上篡位的「典範」,魏文帝曹丕,是如何篡位稱帝的?
    所以,比起王莽來,其實曹丕是第一個通過謀權篡位改朝換代並且還能夠延續下去的人。而曹丕開創了這個先河之後,也是有很多想要當皇帝的人效仿他,完成了改朝換代。所以,曹丕是篡位界的鼻祖。那麼,這位鼻祖究竟是做了什麼,讓後面的人都學習呢?
  • 獻帝成為傀儡後,漢室宗親為啥寧願效忠曹賊,也不願歸順劉皇叔?
    畢竟漢室雖然衰微,但此時大漢卻依然還是漢家的天下。當時漢朝宗親不僅擁有大片土地,更牢佔諸多富裕之州,兵不在少。然而奇怪的是,這幫漢室宗親不僅不向「綁架」了獻帝的惡勢力作鬥爭,也不響應劉備復興漢室的號召,更在大漢將傾之際,紛紛投入曹賊的懷抱,儼然忘了「漢賊不兩立」,更忘了自己曾是漢室宗親的身份。那麼,他們為啥會這麼做呢?
  • 三國劉備自稱漢室後裔,關羽、張飛真的信麼?
    古代因為有避諱一說,所以三國時期,凡是個姓劉的,或多或少都和漢室有關。至於劉備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後?歷史無從考證了。但是他敢說,關羽張飛敢信嗎?心裡再一百個不信,嘴上還是要喊著「為幫扶中山靖王之後劉備匡扶漢室而戰!」。而其中緣由,就值得一番討論了。正文:劉備,一介賣草鞋的小販,如何又突然揭竿而起匡扶漢室呢?東漢末年,隨著黃巾軍起義,天下頓時大亂。
  • 徐庶的能力有多強,為何不願再歸劉備?寧願身在曹營心在漢?
    弄清了御史中丞的地位,也就很清楚徐庶在曹魏的地位,也就明白為何不會在歸劉備 徐庶實際上是曹魏重臣,雖然三國志中連個傳記都沒有,但是曹丕的勸進表有徐庶,排名還不低。其次曹魏能將這麼重要的位置,給予徐庶這能是《三國演義》中的一言不發麼?
  • 諸葛亮建議劉備稱帝,有三位大臣反對,下場如何?
    經過接近三十年時間的兼併,最後以曹操為代表的曹魏集團,孫權為代表的江東集團,劉備為代表的蜀漢集團三分天下。因為曹丕事先篡漢自立,後來劉備、孫權等人相繼自立為帝。值得一提的是,劉備稱帝的過程並沒有曹丕、孫權兩家人順利,在朝堂內遭遇了三個主要人物的反對。但劉備何許人也?天命所歸的他最終還是成為開國皇帝,而那三個反對的人下場也很慘。
  • 劉備打著興復漢室的口號,為什麼忠於大漢的荀彧不過來輔助他呢?
    其實劉備的祖先和東漢王朝並沒有什麼大的關聯,而恰恰劉備正是東漢滅亡的有力推手,其祖先劉勝早已經被貶為庶民,再也不是皇室宗親,加上他生性好色,所生下的子女竟然多達數百人,後代更是不可計數了,也難考證劉備具體出自於何處,因此劉備自稱皇室後裔是無史可考的,而提出匡扶漢室也只不過是劉備在那個戰亂的年代所提出的起兵口號而已
  • 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等到229年才稱帝?
    220年,漢朝丞相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漢朝正式結束。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被司馬懿掌控。
  • 劉備一生錯失6位人才,5位投靠曹操,1位投靠孫權
    東漢末年天下的諸侯都在意圖爭奪天下,因此各諸侯間不斷產生衝突。最終只有劉備,曹操和孫權三人建立了自己的勢力。其中曹操勢力最強盛,而劉備卻是三人中起家最晚的。他雖然是漢室之後,但是天下的人似乎都不認這個名號。不過好在劉備有貴人幫助,最終建立了蜀國。劉備是個愛才之人,他手下很多人才都是其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