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邊又出現了留學生上當受騙的案例,替受害者委屈又對詐騙犯感到憤怒。但留學遭遇詐騙的案例屢見不鮮,接下來我想為大家講述三個案例,希望大家提高警惕。
以及附贈大使館的【詐騙新動向,千萬別上當】指南!保護好自己的人身安全及財產安全。
案例一
A是我日語學校的同學,人很好。事情發生在來日本的第二年他20歲的時候。有一天A看到自己的微信有新的好友申請,他也沒想太多就通過了。對方告訴他他招惹了日本的黑社會,要拿錢賠禮,不然就會被無聲無息的處理掉。
異國他鄉,我覺得碰到這種事會害怕是真的很正常。他按照人家的指示,充值虛擬幣給人家帳戶打了錢1萬rmb,匯款過後被立馬拉黑。
案例二
剛來日本的時候,閨蜜告訴我,她的好朋友在做手機業務。我們倆可以跟她去d社辦手機卡,一個人可以辦兩張。再轉到a社,最後轉回s社,之後可以再把卡取消,期間費用都會報銷。
事成之後給我們倆每人一部手機或者五萬日元的現金。她說沒有任何問題,還能賺個零花錢。而我們倆覺得是同一個日語學校的學生,又是關係不錯的朋友,就跟她辦理了第一次的業務。
結果第二天,我們其他的朋友告訴我們,這個業務在日本是不被法律允許的事情,鑽法律的漏洞,也會對信用造成影響。於是我們中止了這個業務,只損失了d社的解約費2萬日元。
案例三
剛來日本的C,想要添置家具,就在論壇上看到【疫情回國,所有家具打包出】的帖子,便添加了對方的微信進一步詢問。對方發來了在留卡及護照等證件騙取C的信任,於是C交了一半的定金,可當晚對方反悔,要求支付全款才能發貨。
C想著證件都看了應該沒什麼問題,便將餘下的金額打了過去,總額1萬rmb。對方收到錢後,立即拉黑了C。C意識到自己上當受騙了。
總結
其實騙術真的很多,比如冒充大使館工作人員打電話等。雖然可能有小夥伴看到這些案例可能會覺得自己絕對不會上當,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
剛來日本的朋友也不要抱著,都是中國人肯定不會騙我的心理。對任何事情抱有警覺。希望大家都有一個愉快的留學生活~
大使館防騙指南
一、冒充使領館及國內公檢法部門人員的詐騙愈發"真實"。
詐騙分子為了避免被人識破,會不斷完善騙術的細節,例如提供所謂的公文編號,警官證,帶有公章的傳票等。在冒充國內公安部門時,詐騙分子往往「因地制宜」。如冒充上海、廣州等警方,會稱我公民涉嫌走私、洗錢案;如冒充雲南警方,則稱我公民涉嫌販賣毒品;或冒充北京警方稱我公民涉嫌偽造銀行卡等。
以上種種細節,都是為了幹擾接聽電話者的判斷,進一步騙取信任。請我公民務必牢記:使領館不會通知公民來領取公文,國內公檢法機關也不會通過電話、微信、QQ等跨國辦案。任何通過網絡發送的警官證、公文、政府文件等均為偽造。接到此類電話請立刻掛斷。
二、留學生私自換匯被騙案多發。
受日元匯率波動影響,部分留學生在交納房租、學費時選擇找熟人或網友兌換日元,被騙案件明顯增多。騙子與受害者的所有聯繫均通過網絡,一旦收到錢後會立刻將受害者拉黑,從此消失無蹤。私自換匯不僅可能損失錢財,更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捲入洗錢、詐騙、逃稅、恐怖融資等嚴重案件,從受害者變成「罪犯」。
駐日使館再次提醒各位僑胞特別是留學生,切莫輕信微信群等網絡上的「優惠換匯」廣告,即使是熟人好友也有被騙風險,換匯應到正規金融機構辦理。
三、代購類詐騙手段不斷升級。
在日本沒有相關資質從事代購業務本身就涉嫌違法,曾有留學生因此被捕。有不法分子利用部分僑胞想掙外快、對新技術不了解等心理,在傳統的物品代購之外設計新型騙局。
不法分子通常在微信、QQ群中發布「招聘代購」等消息,並讓應聘者通過WebMoney等網站充值電子貨幣、購買各種充值卡、遊戲卡或使用偽造信用卡購物等。詐騙分子獲取充值信息後,便會將受害者拉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