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上海網球的「四大金剛」,他是中國國家網球隊的第一批隊員,他是上海乃至全國網球運動發展的活化石。
上海話裡有個詞「老克臘」,就是英文「01d class」翻過來的,指的是老上海有層次會享受的上流紳士。在60多年前就開始打網球的潘家震絕對是一位貨真價實的「老克臘」。
見到潘老的時候,他正在球場打球,臉上的笑容猶如正照在我們身上的陽光,朝氣蓬勃。完全不像一個年近80的老人。他的笑容、他的健談讓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故事中。
網球小將
我是獨生子,從小家裡人就很疼我,但身體一育不好,經常生病,基本每個月都要看醫生,也沒有什麼好的治療辦法,只能看醫生。為了鍛鍊身體,上小學的時候我開始踢足球。當時的足球就是小橡皮球,現在已經沒有人踢了,橡皮球可以用來練習基本功,暑假裡也有比賽, 我一直堅持踢,身體也隨之好了起來。
我媽媽山生於一個老式家庭,看到我身體好了就支持我多做運動,我看醫生的周期也拉長了,不用每個月都去看醫生。可是後來我母親看到踢足球導致腳上經常受傷,又捨不得讓我去踢了。她讓我換一樣運動,後來考慮了多種項目,比如桌球,但是運動範圍太小,最後我選擇了網球。
我家住在巨鹿路,便找了一個離家裡比較近一點的「綠燈網球會」,就在瑞金路上,現在那個地方已經沒有了。去那裡打球也不認識人,就是家人陪著去,加入這個網球會,學生是50美金半年,其他打球的費用再另外算,我總是利用星期六、星期天去打球,每次打個20分鐘,後來就和球場裡面的人比較熟悉了,打得好一點的時候才開始有同年紀的一起打,因為打網球所以身體很好,有興趣了,打球比有了進步,所以打得更有勁了。
賀龍軟點進隊
早在1843年上海被闢為商埠,實行對外開放,隨著西方人士的紛至沓來,網球也來到了上海。1876年,以外僑為主的上海網球總會建造了兩片草地網球場,它是上海乃至中國最早的標準網球場。上世紀20年代末期,國內大城市相繼出現網球會和網球俱樂部,在上海和北京,這些社會團體和網球愛好者自發形成的組織最多。從全國來看,上海的網球運動起步比較早,這為以後的網球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解放前上海就有很多球場,當時球場大多是沙地。中國人辦的網球俱樂部都比較小,有很是外國人的球場,比如法國總會,是以草地場地為主,當時有32個場地,28個草地,4個沙地:英國人的鄉下總會裡面有25個草地球場,是當時最好的,還有義大利、美國、德國總會,但是規模沒有這麼大。當時的球拍是木頭做的,進口球拍也是木頭做的,鄧路普和中國的航空牌也都是木頭的。
解放後,上海的網球運動得到了更大的發展。上海先後多次組隊至其他城市比賽,進行交流。當時的上海擁有一批優秀的網球運動員,引領著中國網球的改革和發展。當時的國家網球隊主力均為上海選手。在全國性網球比賽中,上海選手多次包攬冠軍,實力大大超出其它省市。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和梅福基、吳生康、宋連根並稱「四大金剛」。
當時我參加上海的比賽,名次都比較好,1955年上海市體委組織上海選手去北京參加一個多城市參與的觀摩賽,這是賀龍副總理提出的,參賽的大多數都是專業隊的隊員參賽,只有少數業餘選手。當時我考上了東北工學院,卻沒有去,在家裡也沒有什麼事情可做,不工作不念書的壓力很大,但是經常參加比賽還算是有一個交代。在戰場上功勳卓著的賀龍和陳毅都很喜歡網球,賀龍副總理也是國家體委主任。當時賀龍副總理看我打得不錯,就問我「我們要成立國家隊,你有沒有興趣到北京來?」他讓我寫信給國家體委,我回上海之後就寫信了,大約在兩周之後上海市體委就來通知我,讓我去北京集訓,當時我是第一批的中國國家網球隊隊員。
早在1951年我國就組建了網球國家隊,第一次有8個人選入國家隊,分別有四個男隊員和四個女隊員,四個男隊員都是上海的。參加國家隊之後我就經常呆在北京,但是由於北京冬天天氣太冷,當時也沒有室內球場,訓練就無法持續,上海隊的隊員也回到了上海,等國家隊有比賽再召集到一起。當時上海網球隊叫做「上海市競技指導課網球隊」。
相伴一生的運動
我擔任過兩屆上海市網球協會副主席,主要是和香港老年協會打交道,經常去香港那邊參加比賽。我的一個老朋友是香港東亞網球協會的主席,在香港地位比較高,1946年他把上海專業的老年球員召集在一起,組織參加了東亞元老網球賽,以城市為單位參賽,現在這個比賽還在舉行,上海隊拿過兩年的冠軍。我現在上上海網協的榮譽顧問,每周仍然堅持打球三次,我的一生都是圍繞著網球事業,很多朋友都是在球場認識的,正因如此,再加上碰上文化大革命,我到45歲才結婚,我女兒也打球,也獲得過上海市業餘女子賽的單打冠軍。
我最喜歡的是桑普拉斯,其次是阿加西和費德勒,他們打球都很漂亮,技術很全面。現在的技術發展全面了,教的技術和我們當時完全不一樣了。我現在看到好多少體校的教練都教得很好,他們的方法、打法都是和我們那時不能比的,這個是不能賣老資格的,需要跟上時代的變化和發展。我們鼓勵支持年輕人的先進打法,看到他們打得越來越好,我也很欣慰。網球在上海和全國都發展得很好,這與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關係,在國外中產階級打網球的十份普遍。在我看來,打網球的人都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懂得通過打網球鍛鍊身體。
現在打網球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大量年輕人參與其中,對於年輕的打網球的後輩我覺得,首先搞清楚是自己要打球還是教練要你們打球,進入體校只是開始,要成為優秀運動員是很難的,很多事情要自己動腦子,自己要努力。我們國家的體制很特殊,我們首先是自己要發奮圖強,和國外的足球職業化是一樣的,職業化不僅僅是錢的問題。
上海市網球協會會長李毓毅14年春節慰問網壇元老潘家震
《以上內容由潘家震口述 節選自網球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