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怎麼發聲?《科普倫理倡議書》給出建議

2020-12-16 澎湃新聞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李正風9月24日分享了一項新近的調研成果。在詢問科學家是否擔心因為爭議話題的科學傳播而被公眾辱罵時,科學家對此擔心程度的平均分為2.7分(完全不擔心為1分,完全擔心為5分)。「這意味著一半以上的科學家擔心被辱罵。」

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24日,由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和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等五家單位聯合發布的《科普倫理倡議書》,給出了建議。

《科普倫理倡議書》發布現場

倡議書指出,科普工作應理性面對科學技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爭議,公正對待不同的科技觀點。全面客觀地傳播科技信息,使公眾不僅了解到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巨大效益,也了解到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推廣成本和潛在風險,以及可能的利益衝突。

「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高質量發展,既需要探索求真的強大原動力,也需要恪守科技倫理底線,確保科技向善。」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理事長程東紅在發言時指出,科普倫理是時代對科普工作者的召喚,也是未來科普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這是我國首份《科普倫理倡議書》。它面向全國廣大科普工作者,分別從「堅持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秉承公平普惠的科普理念」「堅持平等友善的態度,尊重生命尊嚴」「堅持科學性原則,鼓勵科普原創」「堅持開放發展的視野,增進國際交流」等四個方面發出倡議。

科技倫理人們並不陌生,科普倫理卻少有人提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認為,科普倫理可以看作科技倫理的延伸,它同樣是科學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普工作者要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將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傳遞給公眾。」

李正風指出,從政策概念來看,科普,其實就是讓公眾接受與運用科學知識、理解科學的活動。不過,科普工作中出現的一項新挑戰是,我們常常面對的並非「成熟的科學」,而是「行動中的科學」。有時,實驗尚未完成,數據沒有發表;有時,即使研究成果已經發表,也有可能在日後被推翻。科學成果本身就具有爭議性,對於科學成果可能產生的影響,學界也並無定論。

科研中的倫理問題及其爭議延伸到傳播普及階段,如何看待不確定性和可能的風險,如何理性看待科研過程中的爭論?《科普倫理倡議書》對這些問題,予以了關注。「倡議書的發布,是我們科普事業發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建設中的一件大事。」李正風強調。

程東紅透露,起初,他們計劃起草發布的是《科普倫理宣言》,但考慮到「宣言」需要有更加堅實深入的研究作為支撐,需要包容科普工作細分領域更加廣泛的多樣性,而目前的認識和能力尚不足以擔當起草「宣言」的基礎,但提出科普倫理這個問題卻非常迫切,因此最終商定把目前對科普倫理問題的認識和考慮以「倡議書」的形式發布。

程東紅希望,各領域的科普工作者能夠積極響應關於科普倫理的倡議,認真思考各自領域的特徵和科普實踐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本領域的科普倫理準則。她期待,在更加成熟的時機,這些細則能夠成為國家科技倫理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形成整個科普界共同的倫理規範,推動中國科普事業向更高質量發展。

程東紅在發言

附:科普倫理倡議書

全國廣大科普工作者:

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簡稱「科普」)是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主要手段。科普工作者是我國科技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及公眾需求的變化,與科普工作相關的各類倫理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良好的科普實踐需要遵循正確的倫理規範。科普工作者應主動提升倫理意識,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為此,我們發出如下倡議:

一、堅持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秉承公平普惠的科普理念

科普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到農村、企業、學校、社區等基層一線去,廣泛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科普工作要堅持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推動科技事業健康發展,以促進國家強盛、社會繁榮、人民幸福,實現可持續發展。

科普工作要以社會和公眾利益為出發點,致力於提升全民的科學素質,使人民更自信地生活和更充分地參與社會活動。

二、堅持平等友善的態度,尊重生命尊嚴

科普工作既要考慮內容傳播的廣度,又要兼顧公眾群體多樣性。平等對待不同人群,反對偏見與歧視。確保不同年齡、性別、地域、教育程度的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獲得必要且適宜的科普服務。要在良好科普效果、廣泛社會影響、較高科技文化水準等方面尋求恰當的平衡。尊重公眾的數據隱私權益。在出現社會爭議時及時做出誠懇回應。

科普工作應避免對公眾在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等方面造成傷害或威脅。科普內容應尊重生命尊嚴,如確有必要呈現人類或動物的展示,要確保其傳播方式合乎社會公序良俗。

三、堅持科學性原則,鼓勵科普原創

科普工作要保障所傳播信息的真實性,不歪曲信源原意,避免失實和誤導;要保障所傳播科技信息的可追溯性,確保準確可靠的專業來源;要保障所傳播信息的時效性,緊跟科技發展趨勢。理性面對科學技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爭議,公正對待不同的科技觀點。全面客觀地傳播科技信息,使公眾不僅了解到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巨大效益,也了解到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推廣成本和潛在風險,以及可能的利益衝突。

支持和鼓勵科普原創,尊重智慧財產權,強化科普作品和產品的智慧財產權保護。

四、堅持開放發展的視野,增進國際交流

要增進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普工作者在科普倫理實踐中的合作和交流,主動借鑑科普倫理先進理念,豐富中國科普倫理內涵。

科學與藝術一樣,是人類共通的語言。我們重視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以求美美與共。要在學習借鑑國際同行寶貴經驗的同時,積極開展交流合作,通過科普增進文明互鑑。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科普工作者與各界人士共同努力,讓全社會感受到科普的溫度和力量。科普工作在獲得前所未有關注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與倫理相關的問題。這需要廣大科普工作者共同研究,努力解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這為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科普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各位同仁、各界朋友,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普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不斷強化科普倫理意識,開展負責任的科普,進一步加強我國科普工作的倫理規範與人文關懷,積極推進關於科普倫理的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為世界科技強國建設和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貢獻力量!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

2020年9月24日

(原題為 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
    在詢問科學家是否擔心因為爭議話題的科學傳播而被公眾辱罵時,科學家對此擔心程度的平均分為2.7分(完全不擔心為1分,完全擔心為5分)。「這意味著一半以上的科學家擔心被辱罵。」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
  • 參與討論爭議性話題的小建議
    網絡上關於任何爭議性話題的討論(政治、社會領域尤甚)幾乎都會呈現這樣一種趨勢:不同立場的人群分別揪著對方陣營中的「豬隊友」猛轟,那是各種雙殺三殺暴走超神
  • 美團單車發起「復工騎行周」 《「無接觸」騎行倡議書》建議用戶...
    央廣網上海2月26日消息(記者林馥榆)近期各地逐漸復工,如何選擇出行方式成為返工人員關心的話題。2月24日,美團單車率先發起「復工騎行周」活動,還在共享單車行業首發《「無接觸」騎行倡議書》(以下簡稱「倡議書」),倡導中短途通勤的市民選擇更安全高效的共享單車出行。
  • 用脫口秀做科普,騰訊科學周上演X-Talk
    科幻作家陳楸帆、中科院研究員王皓毅、科學脫口秀演員張宇識參與「會談」。11月15日,騰訊北京總部迎來一場科學脫口秀。「如果『酒吧』是一個程序,你走進去要了1杯啤酒,這是正常指令;如果你要了-20杯或100萬杯,或者要了一杯青蛙,還因為這種『奇葩』請求而控制了酒吧,這就是所謂的網絡漏洞。」他解釋道。「玩梗」是為了科普。在騰訊,於暘及其團隊正不斷探索網絡安全世界裡的未知。2017年,屏下指紋技術剛進入市場,團隊就發現其中漏洞。
  • 用脫口秀方式做科普 騰訊X-Talk科學周「出道」
    科幻作家陳楸帆、中科院研究員王皓毅、科學脫口秀演員張宇識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空間與倫理邊界。 騰訊科學家上演Talk Show 「非典型科普」 網絡安全、個人隱私,已經成為數位化時代繞不開的話題。
  • 倡議書怎麼寫?掌握三點,輕鬆完成
    習作內容:1.明白如果有一個好的想法想得到大家的支持,並一起去實施,可以寫倡議書。2.能根據現實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學會用正確的格式書寫倡議書。 3.鼓勵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習作指導首先,我們要根據給出的例子,學會倡議書的寫作格式。標題要鮮明,正文寫清倡議的內容,最後要署名並寫上日期。寫好倡議書要注意以下三點:第一,標題:在第一行中間寫上「XXX倡議書」幾個字。題目可以是「倡議內容+ 倡議書」「倡議對象+ 倡議書」或者直接寫「倡議書」三個字。第二,稱呼:也就是倡議的對象,要頂格寫。
  • 高考作文輔導75:文化逢盛世 傳承正當時(演講稿、倡議書)
    看要求學生寫作的前提身份是「振華中學」青年學生,按不同情境任務,寫成演講稿、倡議書或書信。情境化要求很嚴格,要「切合身份,貼合情境」,也就是在寫的時候時刻要想到自己是誰?面對誰?講些什麼?文體特徵、身份意識和情境化表達是考生寫作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的。
  • 丹麥「戴口罩是否阻擋病毒」實驗:突破科學底線,挑戰人性倫理
    4月2日,德國疾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官網修改了對佩戴口罩的建議,理由是,目前「並無足夠證據表明」,口罩可以保護自己不被他人傳染。丹麥哥本哈根醫院心臟科的一名教授也認為沒有直接證據可以證明口罩在醫院之外的其他公共場所有顯著作用。
  • 音樂行業「戰疫倡議書」發布,百家機構組織聯合為愛發聲
    封面新聞記者 陳穎1月29日,咪咕音樂聯合環球音樂、華納音樂、索尼音樂、太合音樂等唱片公司、一樣音樂、哆咪哆音樂(張靚穎工作室)等藝人工作室等30餘家音樂行業機構,聯合發起了「用音樂傳遞愛戰疫倡議書」。
  • 科學發聲訓練
    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耳鼻喉科藝術嗓音門診副主任醫師梅祥勝說,這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會說話,也就是說發聲方法和習慣不對。慢性咽炎、聲帶小結等嗓音疾病患者,即使吃了藥或做了手術治療後好轉,但如果發聲習慣仍得不到正確的糾正,嗓音病變還會再次發生。而科學的發聲方法,就是用唱歌的嗓音技巧來說話。
  • 馬伊琍談兒童性教育,直言不諱科學解讀,躲藏隱瞞反倒是最大誘因
    關於這個熱搜第一名的話題引發了娛樂圈很多女明星的一致聲討,在男明星紛紛沉默的同時,女明星的發聲更多是站在女性的角度,必須嚴懲當事人,更要考慮性教育在兒童就要普及,家長是啟蒙老師,圍追堵截不解決問題,主動疏導才能降低好奇心。
  • 全方位打造愛滋科普強陣地,萬孚健康再度為艾發聲:知艾檢艾不恐艾
    「如果可以的話,你想對未感染的學生、年輕人提一些什麼提醒建議?」「要有健康意識和HIV防範知識,保護好自己,好好生活」這段對話是萬孚健康今年在121世界愛滋病日「為艾發聲」活動中的一個特別採訪節目,採訪記錄了一名被惡意感染的HIV感染者從絕望想自殺到積極面對人生的心路歷程,節目首發於廣州萬孚健康官方微博,並同步發布在抖音、快手、嗶嗶哩哩彈幕網等平臺。
  • 青少年都在關心什麼科學話題?這是騰訊看點120萬用戶的答案
    歷時80天,超過120萬青少年用戶參與票選,權威《科學》雜誌編輯團隊評審把關……最終,2019年十大青少年科學突破話題出爐。2020年1月12日,第二屆騰訊青少年科學小會上,騰訊和《科學》雜誌共同發布了「青少年科學看點榜單」,披露了2019年度青少年最關心的10個科學突破話題。
  • 六年級六單元作文《學寫倡議書》如何寫好倡議書
    倡議書的形式,它的格式是很容易掌握的。下面我們主要來講講倡議書的內容該怎麼寫。要寫關於哪方面的倡議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課本倒是給出了三個提示,節約用水,不使用一次性用品,提倡垃圾分類。我們還能想出來,其他的倡議麼?好像不太好想。
  • 從科學到科普,從科普到科幻
    【科學隨筆】曾任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的吳季,是個傳統意義上的科學家,最擅長的寫作方式是科學論文。但他最近一次「火出圈」卻是因為寫了一本科幻小說《月球旅店》。這本書獲得了第六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 科普問答來了!
    為做好這次調查工作,彭澤縣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按照省、市要求,推出《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科普知識》供大家學習參考,並呼籲大家以科學的態度迎接此次調查評估,為全面提升我縣公民科學素質,共同推進創新型國家、創新型省份建設做出應有貢獻。1.為什麼要開展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
  • 嶄新科普:從理解科學走向參與科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想實現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就必然要求高質量的科學普及與之相適應——重大創新呼喚嶄新科普。  歷史上,科普即科學普及先後出現了「公眾接受科學」「公眾理解科學」和「公眾參與科學」三種形態。   最初,是單向傳播科學——公眾接受科學。
  • [青田]大型科普情景劇《加油!科學+》巡演走進山口鎮
    7月31日,由浙江省科協主辦,縣科協承辦的大型科普情景劇《加油!科學+》在山口鎮文化禮堂上演,臺上演員載歌載舞、傾情演繹,現場氣氛熱烈,掌聲此起彼伏。大家在美妙的視聽盛宴中感受了科學精神、學習了科學方法、提升了科學素質。
  • 倫理委員會建設與倫理審查專題論壇成功召開
    倫理建設委員會的成立主要是為建設中國醫學倫理學-生物醫學創新發展倫理的智庫、大資料庫、案例庫和資料庫,為中國的生物醫學創新發展倫理設立國際對話、文化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論文發表、諮詢指導、健康傳播、培訓提升及其他活動的平臺,在生物醫學創新發展倫理的研究和科普方面達到國內一流、世界知名水平。
  • 唱歌發聲的科學原理
    何為科學,符合事物運動發展的原理、規律極為科學。聲樂的科學發聲法是指歌唱發聲符合人體生理髮聲器官運動的規律,能使歌唱聲音發到通暢、集中、整體、藝術美的發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