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掉阻擋解放西北的長釘(蘭州戰役之一)

2020-12-17 文學漫談文史

蘭州在地理位置上處於甘、寧、青、新的交通樞紐,新中國成立前是西北政治、軍事中心,是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公署所在地。

經過三年的解放戰爭,尤其是隨著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決定性勝利,國民黨的精銳部隊幾乎喪失殆盡,在軍事、政治、經濟上瀕臨絕境,我人民解放軍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期戰略劣勢的地位,解放全中國成為歷史的必然。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渡過長江的百萬雄師,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殘敵,相繼解放了南京、上海及江南的大片領土,並開始向東南、中南、西南進軍。國民黨政府分別向臺灣、廣州、重慶敗退。在這種情況下,仍不甘心失敗的蔣介石集團把最後的希望寄托在盤踞西北的胡宗南、馬步芳、馬鴻逵部和退縮西南的白崇禧身上,企圖保住西北和西南地區,待機捲土重來。

4月28日,毛澤東把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員兼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從太原前線召回北京,商討制定了「鉗馬打胡、先胡後馬」的戰略決戰方針。按照這一方針,第一野戰軍在「扶眉戰役」中消滅胡宗南主力後,趁勝追擊「二馬」(馬步芳部亦稱「青馬」,馬鴻逵部亦稱「寧馬」)。

面對解放軍的強大攻勢,全線撤退的青、寧「二馬」處於戰、退兩難的維谷之中。戰則唯恐遭30萬解放軍的包圍殲滅;退則擔心失去甘、寧咽喉要地平涼,造成解放軍直搗蘭州、銀川的不利形勢。經過權衡利弊、反覆斟酌之後,「二馬」在靜寧召開軍事會議,制定了平涼會戰計劃,準備依託六盤山,在平涼地區與我第一野戰軍決戰。

根據西北戰局的發展,7月19日,第一野戰軍在陝西寶雞縣虢鎮文廣村召開了軍以上幹部會議,決定由原來的「鉗馬打胡」變為「鉗胡打馬」,並提出了實施平涼戰役的作戰計劃。

在生死決戰的關鍵時刻,素來不和的青、寧「二馬」為保存自己的實力勾心鬥角,都不願當「出頭鳥」,因寧馬提前脫逃,「二馬」平涼決戰計劃胎死腹中。鑑此,彭德懷隨即改變策略,分頭追擊「二馬」,8月3日,佔領六盤山,割斷「二馬」的聯繫,使其各成孤軍。

遭分割的馬步芳極度恐慌,但仍存僥倖。覺得青海是自己的大本營,草原廣闊,人熟地利,兵源充足,便於部隊機動作戰;而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勞師遠徵,人地兩生,補給困難。認為「保住西北大局惟在於同解放軍決戰一場,而蘭州有南山屏障、黃河天險,是決戰得好地方。」此時的蔣介石也深知,如果西北保不住,西南也就很難保住,決定利用青、寧「二馬」的所有力量與第一野戰軍拼個魚死網破。

為此,委派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兼國防部部長閻錫山,召集馬步芳、馬鴻逵、胡宗南等在廣州召開了「西北聯防會議」,策劃了蘭州決戰計劃,決定由馬步芳部節節抗擊,吸引和消耗第一野戰軍主力於蘭州城下,然後集結寧夏的馬鴻逵部和秦嶺地區的胡宗南部攻擊第一野戰軍側背,三路夾擊第一野戰軍於蘭州外圍。同時,還欲讓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嶽部進行東援。

關於蘭州決戰的問題,中共中央進行了認真慎重的研究部署。毛澤東指出,解決青、寧「二馬」應區別對待,其核心是打擊馬步芳。一方面,青馬與我解放軍長期對抗,殘殺紅軍無數,十分瘋狂反動,政治爭取沒有可能;另一方面,青馬在政治上佔統治地位,在軍事上比寧馬強大,殲滅了青馬,即可基本上解決西北問題。

而馬鴻逵是傅作義將軍的拜把兄弟,曾派人向傅作義將軍表示有向我求和之意,即使不投誠,只要殲滅了青馬,寧馬必然無心抵抗,可達一石二鳥之功效。毛澤東進一步強調指出,如果蘭州一戰能殲滅青馬主力,大西北的解放便指日可待。這樣,新中國宣告成立就更具條件了。

由此可見,蘭州戰役能否實施及成敗與否,將決定整個西北解放的進程,關係新中國的成立,是重中之重,關鍵之關鍵。

8月4日,彭德懷、張宗遜等向各兵團發布了進軍蘭州的作戰命令:以2兵團之3個軍和19兵團之2個軍分兩路包圍進攻蘭州;由1兵團附62軍突破敵右翼向馬步芳青海老窩迂迴,以動搖其軍心,並攔阻和殲滅從蘭州逃竄之敵。爾後西渡黃河,直取西寧。另以19兵團的64軍在固原一帶向寧馬佯動,並準備阻擊來援之寧馬;以18兵團主力及第7軍等三個軍沿川陝公路前進,以鉗制胡宗南部。

第二天,又下發了《解放大西北的政治動員令》,我軍獨有的政治優勢增強了全體指戰員敢打必勝的信心,參戰部隊同仇敵愾、士氣高昂。

從8月9日起,第一野戰軍3路大軍邊打邊向西挺進。由於長途行軍,地廣人稀,又逢雨季道路泥濘,糧食、鞋襪以及彈藥接濟不上,給部隊帶來許多困難。繳獲的糧食沒有時間磨麵,只能煮麥粒為食。加上部隊不適應西北高原氣候,長時間露宿荒野、街頭,不少人患上感冒、痢疾、瘧疾等疾病。但廣大指戰員不為困難所懼,不為環境所屈,奮力前進。

楊得志、李志民率領的右路第19兵團於19日進至蘭州東南25公裡的定遠鎮以東地區,並攻佔了豬咀嶺、張中店;許光達、王世泰率領的中路第2兵團於同日佔領蘭州城南20公裡的阿幹鎮及9條路口,按計劃抵進蘭州城西、城南;王震率領的左路第1兵團和62軍逼近臨夏,鉗制青馬;周士第率領的第18兵團和7軍在寶雞、天水地區圍困胡宗南殘部,以配合蘭州戰役行動。

在廣州參加完會議的馬步芳急赴蘭州,對會戰作了精心部署,押上了自己的全部血本。用其精銳82軍所屬的三個師分別守衛蘭州南山三大主陣地。以100師和青海保安一團守衛東面的馬家山一線,以248師守衛正南的皋蘭山,以190師守衛沈家嶺、狗娃山。以129軍的兩個師為預備隊,將新1師部署在東面的拱星墩,為100師的預備隊,將357師部署在蘭州西關七裡河,用於支援沈家嶺的190師,一個全美式裝備的榴彈炮營配置於東教場,甘肅保安部隊的3個團駐守東崗及城內,總兵力5萬人。以隴南兵團91、120軍和寧馬81軍,共3萬餘人,配置在蘭州東北靖遠、景泰及打拉池地區,以保障蘭州左翼安全,並相繼從側面襲擊解放軍;以新編的韓起功之騎兵軍約2萬人,以臨夏為基地,保障鞏固蘭州右翼安全,並把守青海的大門。

部署就緒後,馬步芳自信蘭州是他設下的一個陷阱,第一野戰軍進入蘭州地區後,在他的正面抗擊下,加上馬鴻逵和胡宗南的兩翼出擊,就可全殲於蘭州城下了。自命不凡地叫囂要「挽狂瀾於既倒,定乾坤於西北。」

相關焦點

  • 蘭州戰役:解放西北的最後決戰
    蘭州戰役是解放戰爭在西北的最大追擊運動戰與攻堅戰相結合的戰役,是解放西北的最後決戰。戰役的勝利,殲滅了馬步芳的精銳主力,粉碎了國民黨政府盤踞西南、屏障西北、待機捲土重來的企圖,大西北再無強敵。
  • 一戰定四省的蘭州戰役
    蘭州戰役是解放戰爭進入到大進軍階段西北解放戰爭史上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次城市攻堅戰,是解放國土面積最多、解決民族問題最好的戰役。蘭州戰役一戰定四省,結束了當時最大的軍閥對西北多年的統治,開創了西北全新的歷史階段。
  • 以物述史 再現蘭州戰役
    這些珍貴的革命文物是71年前,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與西北國民黨馬步芳部隊進行殊死搏鬥、解放蘭州和人民群眾傾心相助、鼎力支援子弟兵的見證。  1949年8月,在人民解放軍解放蘭州時期,榆中縣因具有優良的革命傳統、良好的群眾基礎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蘭州戰役的戰場和最大的物資保障基地。現縣內保存有戰鬥遺址4處,重要領導人舊居和機構遺址8處,支前遺址8處,紀念設施2處。
  • 蘭州戰役勝利,馬家軍覆滅,馬步芳客死沙烏地阿拉伯
    蘭州戰役是西北解放戰爭史上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的一次城市攻堅戰。國民黨守軍工事堅固,作戰兇悍頑強,地形又極度有利於敵,可謂前所未有。第一野戰軍集中兵力之多,火氣之強,戰鬥之激烈程度以及付出的代價同樣前所未有。
  • 蘭州戰役:蘭州有多難打?守城的馬繼援,被譽為最厲害的軍閥之子
    時間到了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的統治幾近崩潰,我軍幾乎解放了整個中國,但在這個時候,馬步芳還佔據著西北一帶,蔣介石更是把希望寄托在了馬步芳的身上,希望他能抵擋我軍進軍大西北的戰略計劃。在這種情況下,我軍沒有絲毫氣餒,第一野戰軍全體將士在彭德懷元帥的帶領開赴西北,準備一雪前恥,消滅馬家軍,解放大西北,而蘭州戰役不可避免的打響了。
  • 1949年蘭州戰役,彭老總下令:「給我往死裡打」
    在扶眉戰役後,陝西關中地區被解放,打開了進入大西北的通道。第一野戰軍的將士們,不顧辛勞,不顧身上負傷,也要解放大西北。一野的將士們,深知馬家匪軍的殘暴,為了替犧牲的革命志士報血海深仇,堅決要殲滅馬家匪軍。 馬步芳這個卑鄙軍閥,妄圖在蘭州城下,阻擋人民解放軍。
  • 【隴原紅色遺珍】以物述史 再現蘭州戰役
    這些珍貴的革命文物是71年前,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與西北國民黨馬步芳部隊進行殊死搏鬥、解放蘭州和人民群眾傾心相助、鼎力支援子弟兵的見證。  1949年8月,在人民解放軍解放蘭州時期,榆中縣因具有優良的革命傳統、良好的群眾基礎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蘭州戰役的戰場和最大的物資保障基地。現縣內保存有戰鬥遺址4處,重要領導人舊居和機構遺址8處,支前遺址8處,紀念設施2處。
  • 蘭州戰役初期解放軍攻擊不順,彭總兩天休整,打得馬步芳崩潰大哭
    蘭州處於西北高原,是控制河西走廊、青海及寧夏的戰略要衝,也是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公署所在地和國民黨反動統治在西北的軍事、政治中心,是僅次於西安的西北第二大城市,攻克戰略要地蘭州,取得蘭州戰役的勝利,對消滅國民黨軍,解放大西北有著重要的意義。
  • 甘肅省委黨校研究生在蘭州戰役紀念館上了一堂特殊的黨課
    " 這些圖片資料,真實地記錄了蘭州戰役的場面,這一仗打得特別的激烈 ……" 蘭州市戰役紀念館館長甕志義耐心地講述著戰鬥的每一個細節。12 月 12 日下午,甘肅省委黨校 2020 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生(四班)學員,在導師組的帶領下,一堂生動且精彩的黨課在蘭州市戰役紀念館內開講。走進蘭州戰役紀念館展館,1000 平方米的展廳由序廳、奏響西進序曲、實施千裡追擊、浴血南山之巔、聚殲青馬主力、歡慶西北解放、結束語等七個部分構成。
  • 參加解放蘭州的是解放軍哪兩個兵團,司令員分別是誰?什麼軍銜?
    蘭州戰役是1949年8月在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對甘肅省會蘭州同國民黨軍進行的城市攻堅戰役。這是第一野戰軍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的城市攻堅戰,也是解放大西北中最關鍵、最激烈的一次決戰。蘭州戰役中,參加解放蘭州的是第2、第19兵團。
  • 蘭州戰役:一野戰士說馬家軍強悍的像日軍,彭德懷下令往死裡打
    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1949年8月,我英勇的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展開了解放蘭州的戰鬥。 這場戰鬥,是我軍少有的、帶著怒氣去作戰的,一度坊間流傳,一野不接受馬家軍起義。這個說法雖然沒有憑據,大概率是傳說,但確實反映出這場戰役的獨特性質。
  • 蘭州戰役馬繼援叫囂,十萬人打不下竇家山,被一戰士一面紅旗拿下
    蘭州在解放前是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公署所在地,馬家軍在此苦心經營幾代人,根基深厚,氣焰囂張,國民黨守將是馬步芳的兒子馬繼援。戰前他曾叫囂,十萬解放軍打不下竇家山,被一位戰士一面紅旗拿下。1949年隨著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決定性勝利,國民黨的精銳部隊幾乎喪失殆盡,解放軍百萬雄師渡過長江,形成了摧枯拉朽之勢。馬繼援卻大言不慚誇下海口:「挽狂瀾於既倒,定乾坤於西北」。蘭州城地勢險要,北依黃河天塹,東南西三面環山,尤其是東西長20公裡的南山是全城的天然屏障。
  • 西北三馬之一的馬鴻賓,1949年9月發動起義,他後來的結局如何?
    而甘肅的馬鴻賓則選擇於1949年9月率領部隊發動起義,為甘肅的和平解放作出了一定貢獻。那麼,作為西北三馬之一的馬鴻賓在發動起義之後,他後來的結局如何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早年間,西北三馬都是馮玉祥西北軍的一個小分支,後來隨著馮玉祥在1930年中原軍閥大戰中遭遇失敗,西北軍土崩瓦解,西北三馬才逐漸坐大,成為了盤踞西北的軍閥勢力。馬鴻賓的父親馬福祿曾跟隨董福祥抗擊八國聯軍,結果戰死沙場,後來馬鴻賓在叔叔馬福祥(馬鴻逵的父親)手下任職。馬鴻賓在西北三馬之中,勢力不是最強的,但是他的年齡最大、資歷最高。
  • 蘭州戰役烈士呂來和安息在興隆山
    來源:文/圖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張繼培呂來和烈士安葬在興隆山烈士陵園。「喂,是蘭州晨報嗎?請幫忙查尋一下在蘭州戰役期間犧牲的革命烈士呂來和是否安葬在榆中興隆山烈士陵園。我們已經找到烈士的孫女了。」4月20日,北方新報致電掌上蘭州·蘭州晨報,希望得到協助。
  • 渡江戰役前,北方最後一支起義的隊伍,他們是由誰率領的呢?
    隨著三大戰役陸續落下了帷幕,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渡過長江,很快攻陷了南京,作為統治了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宣告結束,隨著解放軍不住的進軍,各地接連傳來好消息,事實上三大戰役結束以後,雖然長江以北再無大的戰事,但實際上盤踞在北方的還有不少國民黨軍事集團,比如山西閻錫山軍事集團、西北馬家軍勢力等等。
  • 汪 鋒----西北革命根據地 西北紅軍創始人之一
    汪鋒,原名王鈞治。在馳援忻口戰役中,與日軍血戰。戰鬥中該旅黨員表現英勇,組織出色,受到周恩來同志的高度評價。1945年,汪鋒同志出席了黨的七大。1946年1月,任中共陝西省工委書記:領導在國統區整頓、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和武裝,建立通暢的地下交通線。  新中國成立後,汪鋒同志先後擔任中共西北局常委兼統戰部部長、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西北民族學院院長。
  • 西北偏北,把蘭州喝醉.
    >你飲酒落淚 西北偏北 把蘭州喝醉新浪微博:@DJ王師傅遇見好聲音One@巷子裡醉鬼:嗨,來過蘭州的遊子懷念故鄉,寫了首詩,這兒有歌手裝著嘶啞唱一遍,沒勁兒。王朝暉他定被西北折服,才這麼酸不溜丟的,蘭州的酒蘭州的妞,大黃河。
  • 一野兵力最少解放大西北,戰神元帥10虎將有多牛?
    7月,根據中央小河會議決定,成立西北野戰軍前委。協助指揮榆林戰役、沙家店戰役、岔口戰役、黃龍戰役、延清戰役,收復大部失地。 1948年,率部轉入外線作戰,參與指揮宜川戰役、西府戰役、隴東戰役、荔北戰役等戰役。 1949年,率部發動春季攻勢和陝中戰役,並參與指揮扶郿戰役、蘭州戰役。任蘭州軍管會主任,處理接管工作。
  • 昌都戰役:解放全國大陸的最後一戰
    六十多年前的國慶節前後,祖國大陸除了西藏地區以外都已解放。中央為了能和平解放西藏,曾與西藏當局進行了談判。
  • 馬家軍在河西走廊瘋狂屠殺西路軍,解放蘭州時軍委下令全殲馬家軍
    1949年,中央原本有意讓他帶兵解放西北,可是這時徐向前卻病倒軍中,中央只好將這個使命交給了彭德懷。1949年8月12日,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發起蘭州戰役,馬步芳集團負隅頑抗,然而雙方的實力今非昔比,西北野戰軍所向披靡,蘭州戰役至8月26日結束,馬步芳所部灰飛煙滅,終於為西路軍的無數英魂一洗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