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拉爾森打球僵局時,或許大連已經做好了收下3分的準備;然而最後大連卻是非常僥倖的拿到了1分,他們在比賽最後階段已經處於崩盤的邊緣。連著兩場比賽,一場領先被逆轉,另一場領先後差點被逆轉,我們可以說大連是在領先後變的不會踢球了。
自從貝尼特斯接手後,大連就釋放了要打高位逼搶+團隊推進的信號,楊善平這種轉身較慢的中後衛,以及趙明劍這種上去回不來的邊後衛在他上任後立刻遭到了棄用,像單鵬飛,董巖峰這樣的邊後衛在貝尼特斯手下開始打中後衛,像孫國文,汪晉賢這樣的邊前衛或邊鋒,先後被拉來客串過4後衛體系的邊後衛或3中衛體系的邊翼衛。
當然由於原本大連的主力陣容太老了,高位逼搶的打法對於體能的要求又非常高,打到了下半場很多老隊員的體能就撐不住了,因此即便去年貝尼特斯初來乍到給球隊帶來不小的改變,但新鮮感一過,球隊的整體戰鬥力就開始直線下滑,讓貝尼特斯意識到這些老隊員的身體機能根本不可能支撐高位逼搶的打法時,從去年最後階段開始,一些老隊員就遭到了貝尼特斯的棄用;而在本賽季開始前,大連放走了一批老的,又往預備隊下放了一批老的,並引進了一批年輕的以後,他們成了中超平均年齡最年輕的球隊;而貝尼特斯連續兩場首發都放上了3個U23,也彰顯了大連人年輕化的趨勢。
有了更多身體素質出眾,執行力出色的年輕人,大連整體的跑動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他們確實具備了打高位逼搶最基礎的條件。而在本場比賽前60分鐘,大連大多數時候也在堅持高位逼搶。但是打魯能的時候,大連只有下半場一上來壓了出來,大多數時候都選擇了深度退守;而本場在領先後,大連也同樣選擇了深度退守。
當貝尼特斯一直在給大夥灌輸高位逼搶的理念,卻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玩深度退守,各方有些看不懂貝尼特斯的葫蘆裡到底在賣什麼藥。這裡面可能有球員能力的原因,比如說打魯能的時候,由於魯能的中場很強,大連根本就控不住,沒法被對方打回去,他們就只能被壓的很被動;但本場打建業,當大連已經在前面60分鐘利用高位逼搶佔據主動,卻在最後30分鐘再一次選擇深度退守,且最後又沒有守住時,大連想好自己更適合打什麼戰術體系了麼?
連著兩場大連都想把1比0的比分守到最後,但連著兩場,他們都沒有守住;相較於防守而言,或許大連的進攻問題更大,這主要是由外援引發的。
過去大連的進攻概括起來很簡單,那就是把球交給卡拉斯科單幹。即便大連歷任主帥都曾做出不同的嘗試,但試來試去,卻發現球隊最厲害的進攻招數還是卡拉斯科單幹時,舒斯特爾、崔康熙、貝尼特斯都對卡拉斯科進行了妥協。然而妥協不代表教練沒有想法,比如說貝尼特斯在知道卡拉斯科想走的情況下,在背後起到了推動作用;之所以貝尼特斯要成全卡拉斯科出走,也同樣跟他想按自己的要求來打造球隊有關。他想打造一支,進攻端人人可以傳、可以控、可以射、可以突的攻擊線,這也是在卡拉斯科的替身人選上,他選擇了瑞典外援拉爾森的原因所在。
客觀的說,拉爾森是個不錯的球員,他有著很強的無球跑動、與隊友配合的意識;但問題在於,中超沒有那麼強的技戰術含量,中超所習慣的進攻模式就是外援自帶體系去解決問題,絕大多數國內球員也都習慣了在進攻端給外援打下手,指著中國球員跟外援連續配合這是不現實的。當然之所以不現實,這主要是基於國內球員能力做不到的背景下,在中超發揮出色的外援往往都是那種身體素質驚人,單兵能力出眾的外援,這也是卡拉斯科在大連兩年成為球隊大腿的原因所在。
然而拉爾森缺乏絕對的1打1能力,當他站在邊路無法像卡拉斯科那樣去打開缺口,站在前腰位置無法像蓋坦那麼去串聯球隊,他並不是一個可以打破平衡,實現單兵爆破的球員,他的戰術作用並不突出。而在大連陣中最大牌的哈姆西克跟拉爾森是同樣的情況,哈姆西克也是意識、技術出眾的體系型球員。當大連找了兩個體系型外援中場,大連的國內球員能力也達不到去支撐外援的發揮;當沒有人可以在邊路打開缺口,也沒有人可以在中路把前面幾名球員串起來時,實際上大連這兩場的進攻招數只有兩翼傳中這一招,且連著兩場面對魯能和建業的狂攻,大連甚至連反擊都打不出來時,再一次凸顯出了卡拉斯科離開對大連的影響,大連四外援的作用還不如對面的雙外援。
當然整體戰術有問題,進攻有問題,但兩場大連都是先領先的一方,如果他們能把防守做好,完全可以把1比0守到終場,然而大連的防守做的並不好。而大連防守做的不好的地方首先在中場,吳偉一個人在禁區前很難頂得住,且大連的中場缺乏一個特別硬,運動能力特別出色的球員;因此本場下半場在中場中路加了趙旭日,再加上哈姆西克,大連防守時已經是3後腰的情況下,他們還是對不上建業的伊沃,讓伊沃憑藉著一己之力掀翻了大連整條防線。當然大連防線最大的問題還不在中場,而是在後衛線的搭配上。
前文已經提到了孫國文是邊鋒出生,董巖峰是邊後衛出生,讓孫國文打邊後衛,讓董巖峰打中後衛,他們的單兵防守能力和位置感是有問題的。當然由於他們的速度比較快,在高位逼搶的體系中,可以指著他們回追。但是連著兩場比賽在領先後,大連都選擇了深度退守,這很考驗防守球員綜合能力的情況下,董巖峰連續兩場暴露出了防空+對抗能力不足的問題。而孫國文連續兩場比賽,在對方針對性攻擊下,他所鎮守的左路已經不設防了。
那麼話說回來,大連在這兩個位置上有沒有更好的選擇?當然有!比如說即便本場李帥狀態不好,助攻的特長沒打出來,但李帥一定是綜合能力,位置感比孫國文更好的邊後衛;哪怕是用單鵬飛打左後衛,他的防守位置感也要好過孫國文。而在中後衛的位置上,王耀鵬轉身回追能力雖不如董巖峰,但他的正面防守和對抗能力都在董巖峰之上。
當連續兩場比賽,在最後需要守住勝果的情況下,大連的右中衛和左後衛這兩個點都遭到了針對,且整個球隊在巨大壓力下,都沒有人可以在場上給大夥鼓勁,外界或多或少的會質疑貝尼特斯放掉周挺等老將的操作。當然相較於完全棄用老隊員,貝尼特斯更大的爭議在於,連續兩場比賽,他的臨場指揮效果都不明顯。在擁有5個換人名額的情況下,打魯能,大連只換了4個,且大連那場的第二個換人是在81分鐘,而崔明安和孫鉑登場的時間點,已經是費萊尼完成帽子戲法之後了;而本場大連只換了3個人,且王耀鵬登場的時間點還是丹尼爾森被罰下,對方已經扳平了比分後。連著兩場換人時間都太晚,換人名額用不完,且他的換人越來越趨近於被動換人,也沒收到什麼戰術效果時,外界難免要對貝尼特斯的臨場指揮也提出質疑。
當然大連固然存在或這或那的問題,但看到童磊的出彩,以及年輕人沒有在場上拖後腿,各方也應該對貝尼特斯的改造給予一些肯定。只是對方大連來說,年輕人的偶爾閃光掩蓋不了攻防兩端的巨大隱患時,現在的大連到了該調整的時候了。(悟空)